王華 許世鵬 朱麗珺

摘要:基于工作過程的“互聯網+1+X”是指根據專業需求,應用信息技術,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使學校、企業、教師、學生之間豐富連接,最終實現基于個性化需求的共創體驗式學習。
關鍵詞:“互聯網+”; “1+X” 模塊化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4.073
隨著 “中國制造 2025” 戰略的提出,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這給高職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至2020年數據表明,高職生占高校招生人數的一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發布要求專業群跨界整合資源,構建適應現代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全面實施“三教”改革。針對目前的教育教學現狀,高職院校需要大力推行“1+X”證書制度,必須遵循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和發展理念,進行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以適應行業發展,滿足企業需求。
1傳統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傳統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所構成,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核心課程的教學將知識點和技能點分開進行,這導致學生在理論課上沒有興趣,存在厭學情緒,不能將理論和實驗結合起來,起不到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
傳統課程體系是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其操作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個性化發展需求,影響了職業教育的人才觀。而專業課教師缺乏實踐能力,與藥品生產行業的最新發展脫節,企業師傅理論水平不高,設備技術含量低等。
2基于工作過程的“互聯網+1+X”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內涵
基于工作過程的“互聯網+1+X”是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應用強大信息技術、智能平臺和無線網絡,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使學校、企業、教師、學生之間的豐富連接,推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實現基于個性化需求的共創體驗式學習。
模塊式課程體系的教學內容與職業技能緊密聯系、課程根據技能證書重新調整,形成模塊化課程體系。模塊是將藥品的生產過程根據實際工作程序分成若干部分,每一模塊對應一個工作領域和一種技能證書。模塊式教學目的明確,學生每完成一個學習環節,就能掌握一種技能,學完模塊課程就能掌握一組技能,達到一個等級,類似過關游戲,最終掌握一項綜合技能,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考核中融入學生的日常表現、過程操作、教師考核等,綜合班級、學校、勞動、教育和行業等層面的評價,最終形成過程性考核體系。
3基于工作過程的“互聯網+1+X”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通過專業群與行業企業深度對接,共建基于工作過程的“互聯網+1+X”模塊化課程體系,實現教學過程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使學生獲得的技能適應企業技術的需求。首先,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學科課程體系,以“互聯網+”為時代背景、開放共享,充分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根據企業生產過程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完成模塊化課程體系所對應等級的子項目時構建相關理論知識,掌握對應的操作技能。其次,課程內容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圍繞工作過程選取理論知識,融合藥物制劑工、生物制藥工藝員、藥物檢驗工職業技能資格對知識、技能、情感的要求,以操作過程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實現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3.1架構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塊+方向”課程體系
設置專業學習策略、操作技能、信息化職業素養等課程模塊。其中,學習策略、操作技能模塊為專業共享課程。將職業崗位與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模塊連成主線,課程項目對應職業標準,依據工作的具體內容構建課程項目內容形成專業方向課程平臺,信息化職業素養模塊為專業方向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強調人工智能技術、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資源庫標準,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將制藥專業前沿科學技術和發展趨勢融入其中,重構所有課程體系的教學資源,為師生“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個性模塊”學習提供支撐。
3.2打造教師分工協作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通過聘請藥品行業企業有影響力的領軍人才兼任建設專家和兼職教師,圍繞藥品生產專業對接產業,構建教學創新團隊,基于教學創新團隊開展實施模塊化課程體系,根據不同課程特點,各專業核心課程組教學團隊對接產業鏈關鍵崗位,形成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方式。同時及時跟蹤行業產業的最新發展動態,根據企業調研及產業轉型的重要技術,每年對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從而建立藥品專業精準對接藥品生產行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機制,最終實現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
3.2.1行動體系的創設
全面調研制藥企業的工作過程,依據藥品生產過程的實際需要設計、組織和實施課程,突出工作過程在課程體系中的中心地位,讓學生提前進入生產過程,提供在校即可掌握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無縫轉換。
3.2.2學習體系的創設
對專業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總結藥企技術人員或藥品生產工人完成典型工作過程所必備的職業能力,從而反推出學生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調整培養方案,以夠用為原則,將知識點、技能點貫穿起來,從易到難,形成專業核心課程的知識、技能要求,制訂藥品專業教學計劃。
3.2.3學習情景的設計
真實的工作過程是以學習情境為載體呈現于課堂上,每個學習情境與一個(或多個)學習領域與之對應。教學設計人員基于培養目標、教學目標,從藥品生產企業的操作流程中選取典型的工作過程,然后轉化為學習情境再現到課堂。學習情境必須源于真實工作中的典型工作過程,而不是割裂開的知識點和技能點。
藥品生產技術專業的專心核心課程《藥物質量檢測技術》,學習情境八為“芳酸類藥物分析”,這是藥物分析里典型的工作過程。學習情境將涉及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分解后,形成獨立的工作任務。學習情境八內設置了3個工作任務:首先,阿司匹林質量分析、苯甲酸質量分析、布洛芬質量分析。學習過程中,學生先了解學習情境以知曉任務目標。然后,從子任務著手,掌握對應的知識點、技能點。最后,完成學習情境任務,將所有的知識技能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工作過程。
3.3建立學分改革的認證體系
構建學分改革的綜合認證體系,將技能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建立系列“X 模塊”課程教學項目,將專業課程考核標準與證書評價標準統一,實現課程考試和證書評價同步;制定學分認證、積累規則,將學生獲取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應的學分計入個人學習賬號,當其進入本專業學習時可以兌換學分,免修對應“X 模塊”課程,實現靈活式模塊教學與差異式人才培養有機結合。
藥品生產技術專業對應制藥行業藥物制劑工作領域重組為藥物制劑技術初、中、高模塊,生物制藥工藝初、中、高模塊,藥物質量分析檢驗初、中、高9個模塊;完成對應課程模塊的學習內容后可考取相應的初級、中級、高級職業能力等級證書;課程模塊再由項目組成,每個教學項目“靶向”對應具體的崗位技能。
3.4“互聯網+雙師型”教師隊伍
人工智能的推廣,對于高職教育來說,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連,教師是組織基于工作過程的“互聯網+1+X”模塊化課程體系改革的關鍵因素,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為途徑,建設一支具有信息化素養的專兼結合的“雙師型” 高技能型教學團隊是關鍵,因此,在人工智能與當代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雙師型”教師隊伍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的發展需求,而打造一支“互聯網+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時代發展所需,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掌握理論知識和企業實踐經驗,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和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從而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知識、教學技能和信息化素養。
參考文獻
[1]楊銳,劉宏偉.“互聯網+”背景下技能競賽對高職教育的作用研究[J].科技視界,2020,(1):138-139.
[2]張偉,張芳,李玲俐,等.“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職教論壇,2020,(1):94-97.
[3]Mccarthy J,M I.Rochester N.et al.A Propasal for the 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 telligence [J].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2006,(1):279.
[4]閆智勇,姜大源,吳全全,等.“1+X”證書制度的治理意蘊及誤區規避[J].教育與職業,2019,(8):5-12.
[5]姜大源.論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J].新課程,2012,(9):5-7.
[6]劉煒杰.“1+X”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研究[J].職教論壇,2019,(7):47-53.
[7]王姍珊,王敬艷.智能制造專業群教師分工協作視角下的模塊化教學模式[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0,(4):44-47.
[8]段煒.高職院校學分制改革的問題解析與路徑探索[J].智庫時代,2020,(31):293.
[9]人工智能如何與教育攜手同行[EB/OL].(2017-09-14).https://www.sohu.com/a/191923273_372421.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GS[2020]GHB4622);2020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項目(2020A-286)。
作者簡介:王華(1987-),女,甘肅酒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分析化學、藥物分析與檢驗、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