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潔



摘? 要:目的? 探討系統性院前急救措施對急危重癥孕產婦救治效果及其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 選取日照市120緊急救援指揮中心2019年8月~2020年8月經撥打120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癥孕產婦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系統組,每組62例。常規組行常規院前急救,系統組行系統性院前急救,比較兩組孕產婦的救治效果與妊娠結局。結果? 系統組孕產婦的臨床救治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系統組孕產婦接診及轉運時間均較常規組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系統組孕產婦不良結局的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系統性院前急救措施有利于提升急危重癥孕產婦的臨床救治效果縮短孕產婦的接診與轉運時間,改善孕產婦妊娠結局,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院前急救;急危重癥;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R459.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9-0186-03
急危重癥孕產婦是指自妊娠開始至產后42 d內威脅母嬰生命安全的一種急危重癥,如大出血、羊水栓塞、胎位異常、先兆流產和產程異常等。院前急救是急救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急危重癥孕產婦的起病較急,病情嚴重且發展較快,需給予優質的院前急救措施,以保障母嬰安全[1]。本研究選取日照市120緊急救援指揮中心經撥打120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癥孕產婦為研究對象,并分別采用常規院前急救及系統性院前急救,比較兩組急救方法的救治效果與妊娠結局,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日照市120緊急救援指揮中心2019年8月~2020年8月經撥打120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癥孕產婦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常規組和系統組,每組62例。常規組年齡20~36歲,平均(28.23±4.17)歲;孕齡28~40周,平均(37.43±1.12)周;初產婦33例,經產婦29例;急救原因:產科出血23例,妊娠期高血壓12例,羊水栓塞3例,妊娠期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10例,妊娠期其他合并癥14例。系統組年齡22~38歲,平均(28.46±4.03)歲;孕齡26~40周,平均(37.25±1.13)周;初產婦35例,經產婦27例;急救原因:產科出血25例,妊娠期高血壓11例,羊水栓塞5例,妊娠期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12例,妊娠期其他合并癥9例。本研究均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并得到孕產婦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與《婦產科學》中急危重癥孕產婦相關診斷標準相符[2]。
排除標準:患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精神狀態異常或臨床資料不完整等。
1.3? 方法
常規組行常規院前急救措施,救護車在接到急救任務后立即準備好相關急救器材,并與患者家屬保持聯系,指導其實施基礎護理;到達現場后詢問患者及其家屬患者的基本情況、出血的具體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盡量控制患者出血狀況;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保證患者吸氧量;若患者出現并發癥,可給予鎮靜藥物,確定患者基礎生命體征穩定后即可將其轉運至醫院。
系統組行系統化院前急救措施,操作如下:①建立專業的急危重癥孕產婦系統性院前急救小組,組內所有成員均經急危重癥孕產婦院前急救專業培訓,熟練掌握急危重癥孕產婦的相關疾病知識與急救技巧;明確組內成員分工,并配備齊相應急救設備與藥品。②提高小組成員的院前急救意識,在接到急救任務后應立即出診,并與患者家屬聯系,了解患者的具體狀態;準備好相應的急救機械與藥品,并指導患者家屬實施基礎救治。③建立急危重癥孕產婦識別、轉運與搶救等系統化的應急機制;對120接診調度同事實施急危重癥孕產婦識別與派診的專業培訓,以確保能及時為患者派診;建立急危重癥孕產婦的專門綠色通道,保障出診的及時性和救治的有效性。④現場救治:急診人員到達現場后,應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病史,結合患者癥狀對病情做出初步診斷,并給予相應的急救措施;在進行轉運時,應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與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時應對突出情況。⑤做好院前急救的質量考核工作:定期考核小組成員的理論、實際操作與應急處理能力,不斷提升小組成員的綜合素質,以持續改進院前急救的質量。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孕產婦的臨床救治效果,孕產婦與新生兒均存活,生命體征正常水平,且未發生并發癥為治愈;孕產婦與新生兒均存活,且生命體征正常水平,但發生并發癥為顯效;孕產婦與新生兒均存活,生命體征與正常群體有偏差,且發生并發癥為有效;孕產婦生命體征與正常群體有偏差,且孕產婦或新生兒未保全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記錄并比較兩組孕產婦的接診與轉運時間。③統計兩組孕產婦的妊娠結局,計算兩組孕產婦不良結局的發生率,包括胎兒窘迫、子癇、產后出血、早產/過期兒和巨大兒/低體重兒等。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孕產婦臨床救治效果比較
系統組孕產婦臨床救治總有效率為90.32%,較常規組的72.58%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孕產婦的接診與轉運時間比較
系統組孕產婦的接診與轉運時間較常規組均明顯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孕產婦妊娠結局比較
系統組孕產婦不良結局的發生率為35.48%,較常規組的61.29%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院前急救是指將急危重癥患者送入醫院前的基礎醫療救護,包括現場復蘇、中途監護、安全運送等措施,直接關系到患者搶救能否成功[3]。臨床研究顯示,遵循科學規范的急救流程,采取具針對性的急救措施,提高院前急救質量對于成功救治急危重癥孕產婦至關重要[4-5]。系統性院前急救重視院前急救意識的提升,并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不斷加快出診速度,在救治現場給予患者專業的救治處理,提高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同時重視與患者及其家屬間的溝通,減少醫患糾紛,并做到及時轉運,縮短接診與轉運時間,為患者的院內救治爭取更多時間和機會,實現了院前急救的系統化、規范化與專業化。
本研究將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癥孕產婦分別行常規院前急救與系統性院前急救,并對比兩組孕產婦的救治效果與妊娠結局。研究結果顯示,系統組孕產婦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常規組明顯更高(P<0.05),表明系統化院前急救的臨床救治效果更好;系統組孕產婦接診與轉運時間較常規組均明顯更短,且不良結局的發生率較常規組更低(P<0.05),表明系統化院前急救有利縮短孕產婦的接診與轉運時間,能為孕產婦的及時救治爭取更多時間,且能改善其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針對急危重癥孕產婦,給予系統性的院前急救能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縮短孕產婦的接診與轉運時間,并改善孕產婦的妊娠結局,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黃華僑.急危重癥孕產婦院前急救系統化管理效果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22):2694-2696.
[2]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第8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4-219.
[3]黃麗芳.急危重癥孕產婦的院前急救方法以及護理措施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3):218-220.
[4]陳數巧.對危重癥孕產婦進行優質院前急救護理的效果[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11):278-279.
[5]陳健偉.急危重癥孕產婦的院前急救及護理探討[J].中外醫療,2018,37(30):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