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鑫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廣西南寧 530000)
聲樂理論較為抽象學生學習存在一定難度,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難免與教學預期存在偏差,為規避上述現象聲樂教學引入“輕機能”訓練方法,從源頭解決聲樂訓練難題。教師在“輕機能”訓練中指引學生依據氣息流向明確發聲位置,在聲音質量狀態良好基礎上增強共鳴,期間學生身心放松,有效解放喉嚨,將精力集中在腰腹肌肉的控制及呼吸節律上,改變學生用蠻力“壓”“擠”喉嚨發聲的方式,提升肌肉群組織協調水平,加之“輕機能”訓練對聲音的控制更為科學有效保護學生的聲帶,降低因錯誤發聲損傷聲帶的風險,學生在練習中添加假聲,混聲后更容易唱出高音,過渡換聲阻力減小,增強學生演唱高音的實力。基于此,為提高聲樂教學質量研究“輕機能”訓練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聲樂訓練應先從中聲區著手,而后向高聲區、低聲區拓展,在此過程中“輕機能”“重機能”逐漸轉換,引領學生調整真假音比率,中音區主要使用真聲,聲帶全部振動,高音區主要使用假聲,聲帶邊緣振動,低音區真假音結合,振動局部的聲帶。在聲樂教學中學生獲取高音位置屬于難點,通過“輕機能”訓練學生能從真聲逐步過渡到假聲,可以在假聲的位置發出真聲,在此基礎上找到真假音結合點,能靈活運用聲音關閉技術,減輕學生演唱高音的壓力。
呼吸運動是聲樂演唱動力來源,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會組織學生開展胸腹式聯合呼吸訓練活動,旨在增強學生控制橫膈膜的能力,在演唱中有足夠的氣息予以支撐,根據演唱需求調節呼氣及吸氣肌群,尤其在發出高音的進程中學生需利用頭腔共鳴同時呼吸穩定且有彈性,后咽壁需力量較強以免氣息流通受阻,“輕機能”訓練可助力學生增強氣息控制能力,使其后咽壁更加穩定有力,繼而為學生演唱過程中的氣息調節給予支持。
聲樂教學中的“輕機能”訓練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旨在引導學生科學用聲,在學生嗓音難以辨別的情況下進行綜合判定,將換聲點、音量、音色、音域及醫學檢測結果結合起來并設計“輕機能”訓練方案,加之教師的觀察與指導最終得出結論,以免學生聲樂訓練盲目低效。有些學生在聲樂學習訓練中急于求成,使之聲帶過于疲勞并無法跟上教學進度,嚴重的還會引發疾病,這就需要教師組織開展“輕機能”訓練活動,引領學生科學用嗓、勞逸結合、循序漸進,在學生能力與身體允許的前提下挑戰自我,達到逐步增強聲樂表演能力的學習目的。
“輕機能”訓練屬于混聲演唱的一種方法,中音區主要使用真聲,低音區真假音摻半,高音區主要為假聲,學生根據音區過渡需求靈活調整真假音。部分學生在中音區過渡高音區時存在聲音卡住或有裂痕等問題,若使用蠻力追求高音學生聲帶很容易受損,基于此教師需科學組織開展“輕機能”訓練活動,旨在減輕聲帶負荷,改掉學生在演唱時胡亂用力的不良習慣,避免出現盲目拔高音階的現象,在學生保護聲帶的同時提高聲樂學習有效性。
“輕機能”訓練最終目的是增強學生聲樂演唱綜合實力,能根據樂曲的情感基調、進行速度、音色等方面靈活控制聲音,通過“輕機能”訓練在保護學生聲帶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的學習演唱技能,這就需要演唱技能訓練與“輕機能”訓練相結合。從吐字發音角度來講,需字頭準、輕、短,在訓練中學生吐字發音應標準,字尾響度適中,發音需貫穿全句;從聲調角度來講,通過“輕機能”訓練學生要掌握聲調高低變化的方法,側重展現聲音之美及唱詞節奏感,使聲樂表演效果更優;從歌曲情感處理角度來講,在“輕機能”訓練中學生逐步掌握發聲技巧,若想增強聲樂表演情感共鳴并優化視聽體驗需精準把控樂曲情感色彩,分析聲樂作品人文內涵,旨在用聲音塑造作品的藝術形象,奠定演唱情感基調,在“輕機能”訓練中仔細研讀作品,反復揣摩作品情感真諦,感受情緒變化,繼而提高聲樂訓練有效性;從表演方面來講,學生需在“輕機能”訓練中增強自信,以免心理問題影響發聲控制成效,在訓練中要注重體態與表情,善用肢體語言,根據樂曲情感調整表情,與樂曲一同喜怒哀樂,在“輕機能”訓練中反復體悟肢體語言與舞臺表演的關系,保障動作自然,確保聲樂作品觀賞性更強。
在聲樂教學中學生占據主體地位,教師需根據學生聲樂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身體機能、學習需求等因素創設民主、自由、高效的聲樂教學環境,確保學生聲樂訓練積極并能優化訓練效果,基于此教師需在“輕機能”訓練之前了解學情,旨在量身定制訓練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學生“輕機能”訓練方案需能助力學生發現聲音的特點并保留特色,以免學生的聲帶負擔較重,在訓練中尋找適合自己的發聲方法,調整舌位、口型、喉嚨,展現學生聲音的本色,使學生能在聲樂學習中更具自主性且更有自信心。“輕機能”訓練可以理解為小聲地歌唱,同時并不局限于此,學生要循序漸進的通過小聲歌唱掌握演唱技能,還要確保聲音積極、飽滿、氣息充足、發聲位置正確,不可在減輕喉嚨壓力的同時空有虛聲并輕視高音。基于此,教師需在學生自主開展“輕機能”訓練活動的過程中加強科學指導,確保學生能將聲樂理論知識、演唱技巧、肢體語言等方面納入訓練之列,健全“輕機能”訓練體系,還可與教師積極溝通解決訓練問題,使學生的“輕機能”訓練更為專業高效。
為使“輕機能”訓練效果更優教師需在學生為主的基礎上加大創新力度,拓寬“輕機能”訓練渠道,例如學生在舌顫音“R”哼鳴練習中可添加元音“E”“I”“U”,音階練習自C開始到G為最高點并由C終止,訓練的過程中聲音要漸弱,元音需連貫且清晰,高音不能出現“躲”“破”的現象,注意保持氣息,亦可將最高音為起點并向下進行發聲訓練,最高音即使在弱化的情況下同樣有共鳴、氣息足、保持音色穩定。再如,教師在進行“輕機能”訓練時可采用“小組合作+實例探究”模式,依據學生的聲樂素養發展實況劃分聲樂合作訓練小組,確保“組內異質”且“組間同質”,創設生態化的“輕機能”合作練習氛圍,在此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播放若干聲樂練習視頻,引導各組通過實例探究歸納總結,在糾正視頻中“輕機能”訓練錯誤的同時制定個性化的訓練方案,使學生在“輕機能”訓練中始終積極主動,培育學生聲樂素養,期間教師需發揮訓練指導作用,協助組內成員“診斷”訓練方案,滲透聲樂知識及演唱技巧,加強師生互動,使學生在“輕機能”訓練中能有更多收獲。
在聲樂教學中“輕機能”“重機能”相協調利于學生音質、音量、音域、音準等方面的控制能力不斷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教學訓練質量,旨在充分發揮“輕機能”訓練優勢:一是音量方面。學生甲杓肌收縮會使聲帶變厚,此現象在重機理的基礎上產生,學生聲門緊密閉合,肺部氣壓較大,利于演唱泛音且聲音較為響亮,若學生環甲肌收縮會使聲帶變薄,此現象在輕機理的影響下產生,氣息阻力較小且音量減弱。教師需在訓練中引導學生加強共鳴腔與氣息的配合,環甲肌、甲杓肌協調性更強,音量可隨意變化;二是音域方面。在“重機能”調節下學生聲帶變厚并整體振動,受振幅影響聲音較低,“輕機能”使學生的聲帶變薄并未閉緊聲門,氣息較為流暢,聲帶內側振動,頻率快、阻力弱、聲音高。在發音習慣影響下個體機能發展存在區別,通常女高音“輕機能”掌控能力較強,男高音“重機能”訓練更為主要,然而僅能駕馭一種機能顯然不利于聲樂素養全面發展,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訓練協調“輕機能”“重機能”,有意識加強薄弱項的鍛煉,掌握使用兩種機能的方法,在訓練中努力求得兩種機能和諧統一,達到拓展學生音域的目的;三是音質方面。受肌肉力量、演唱技巧等因素影響學生音質存在區別,有些聲音剛勁、厚實、有力,還有些聲音飄逸、輕柔、舒緩,通過改變音質能駕馭多種風格的聲樂作品。通常“輕機能”訓練能使學生的音質更為柔美,“重機能”訓練能助力學生演唱高昂雄壯的作品,繼而通過協同訓練提升學生詮釋聲樂作品的能力;四是音準方面。學生輕重機能發展不協調容易出現有失音準的現象,例如部分學生習慣使用“輕機能”,“重機能”處于荒廢狀態,在演唱時容易因機能失調“冒調”,低音虛弱且很難完成演唱任務,這就需要重視兩種機能的協調,旨在解決學生唱音不準的問題。
綜上所述,聲樂教學中的“輕機能”訓練具有保護學生聲帶及助力學生正確使用氣息等價值,這就需要教師能將演唱技巧訓練與“輕機能”訓練結合在一起,在學生自主訓練時科學指導,在此基礎上增強“輕機能”訓練滲透性,創新聲樂教學“輕機能”訓練模式,將“輕機能”“重機能”訓練聯系起來,繼而提高聲樂教學中的“輕機能”訓練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