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聰
(浙江省永嘉縣橋下鎮第一中學 浙江 永嘉 325100)
在當前中考復習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再現一遍知識點,后配上例題練習”的復習方式,這樣的復習課不像新授課那樣使學生有“新鮮感”。簡單重復的練習,長此以往,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
對教師來說,課堂一講到底,包辦代替,學生卻往往反映聽得懂課后又不會做,造成復習課事倍功半,效率低下,教師疲憊不堪。
改變現狀,成了師生的共同訴求,“先學后教”模式的開展刻不容緩。
中考課堂復習的知識點是已知的,思想方法是已知的,對于正處于智力發展高峰期的九年級學生來說“先學后教”的模式值得引入。問題呈現,學生先行,教師斷后能極大提高學習積極性,也能把教師從滿堂灌的課堂中釋放出來,為教師、學生減負。
日本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曾指出: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后沒什么機會去用,一兩年后就忘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銘記在心中的數學精神、數學思想、研究方法和看問題的著眼點等,卻隨時隨地地發生作用。縱觀近幾年的紹興中考,往往側重于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因此,“先學后教”,不讓學生被動地“聽”舊知識,全面依靠學生,讓學生“做”數學,讓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尤其重要和必要。
微課是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以多媒體技術在5-10分鐘內就某個知識點或某一道綜合題進行針對性講解的教學視頻,其呈現形式有PPT錄屏、真人講解、動畫形式等。利用微課引導九年級學生的學習,將其應用于中考復習中,能讓學生在短小的時間內,聚焦有效的學習內容,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另一方面,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仍占主體地位,在教師的運用中,主要是課件演示與視頻播放,這種缺乏創意的微課顯然是“舊瓶裝新酒”,復習并不高效,其中存在的問題也值得深思。筆者將以中考復習專題課《相似三角形之新定義三角形》為例,探究微課在復習課中如何實現“先學”,反思如何進行“后教”,從而實現“微課”作用的最大化。
教學過程:
4.1 課堂引入。觀看4D培優課堂中的微課視頻“新定義三角形——倍勾三角形”,根據題中新定義的概念找出△PCF,△DBC,△ADC中的倍勾三角形。解決第一小題后,暫停視頻播放,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方法提煉:新定義型問題解題策略——審題,找出新定義概念的內涵;化歸,化歸為已學的知識點,進行合理的思想方法遷移。
4.2 變式遷移(視頻播放結束,課件展示鞏固練習題)
問題2 若一個三角形一條邊的平方等于另兩條邊的乘積,我們把這個三角形叫做比例三角形.

已知△ABC是比例三角形,AB=2,BC=3,請直接寫出所有滿足條件的AC的長;
如圖1,在四邊形ABCD中,AD∥BC,對角線BD平分∠ABC,∠BAC=∠ADC,求證:△ABC是比例三角形.


【歸納小結】:本題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綜合問題,解題的關鍵是理解比例三角形的定義,并熟練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
4.3 畫龍點睛。

由學生代表進行小結,本節課對于新定義三角形的解題策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本節課中用到的數學方法、思想。最后把微課視頻網址留給學生,以便學生課后進行及時的觀看鞏固。
微課確實替教師分擔了講授知識點、難點的部分任務,但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課堂作用遭到了削減。視頻中的講解者并不了解具體的學情,這時就需教師在適當的時間進行停頓,引導學生對視頻中的知識點、思想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對視頻中的難點進行釋疑。微課復習課中,將原本繁多的知識點“切碎”后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和模塊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切碎”后就不得不提到整合,此時,引導學生合理“整合”的角色即教師。教師的應變能力、組織能力此時尤為重要,教師利用微課資源中的動畫、視頻將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更為直觀的展現出來,利用傳統課堂中的講解、示范對“切碎”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整合,從而使復習課達到高效能。
微課教學以視頻做媒介,在一定的目標下對知識點進行整理,具有時間短、內容精煉,傳播方便等優點,是一種新型的教育輔助模式。但微課使用還存在很多不足,如能提高微課使用的技能,必能使微課在中考復習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