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瓊,王 琦,葉秀峰
(深圳市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020)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年經濟社會的快速、高質量發展,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從最初的邊陲小鎮一躍成為現代化特區城市。2015年,隨著“二線關”的正式拆除,經濟特區范圍從最初的327.5平方公里擴大到整個市域面積。原特區內外的經濟發展差異減少,公共交通延伸,文化生活圈融合,公共服務逐步一體化,一系列的發展變化對深圳作為一個特大城市在政府管理體制和政府職能上的變革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截至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1343.88萬人,同比增加41.22萬人,城鎮化率100%,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聚集是否同步,但城市化進程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遷移,往往忽視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1]。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包括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服務。勞動人口不斷涌入,對城市公共服務特別是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進一步擴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相比,深圳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存在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足、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短缺、醫療衛生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成為制約深圳全面發展的短板。為此,《深圳市衛生與健康“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建立更高質量的衛生與健康服務體系,打造健康深圳,構建醫療衛生高地,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看,深圳市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之間是否存在耦合協調關系,以及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之間耦合協調發展的效果如何,需要及時分析研究。
關于城市人口經濟發展與基本公共服務的關聯問題,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但城市人口經濟發展與醫療衛生服務互動關系的研究較少。在Carsten的研究分析中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包括教育、衛生、交通等支出有利于經濟發展[2]。與Shahid的研究結果類似,基本公共服務支出系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3]。韓清在其研究中提出城鎮化與基本公共服務之間存在良性互動關系[4]。劉傳明利用耦合協調模型分析江蘇省13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經濟發展以及兩者耦合協調度的時空特征[5]。申偉寧采用綜合指數得分、耦合協調度模型及象限分類等方法構建經濟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兩個子系統并分析兩者的耦合協調性[6]。肖航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對30個省、 自治區和直轄市2005-2015年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行耦合協調度時空分析[7]。總體來看,國內外文獻主要集中在基本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關聯分析上,缺少醫療衛生服務與人口經濟之間耦合協調關系的系統性研究。雖然吳慧、王一涵等[8,9]嘗試了運用耦合協調發展理論對醫療服務設施供需協調發展進行時空分析,但缺乏針對某個省份或者城市宏觀尺度范圍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深圳為例,運用熵值法、耦合協調模型等方法,對2009-2019年深圳市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的耦合協調進行時序分析,并對其影響因素與驅動機制進行深入探究,以期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借鑒。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深圳統計年鑒》(2009-2019年)、《深圳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深圳衛生統計年鑒》(2009-2013年)以及《深圳市衛生統計提要》(2014-2019年),對于個別缺失數據采用加權平均法補齊。
為全面準確把握深圳市人口經濟發展水平與醫療衛生服務的耦合協調關系,本文通過構建人口發展、經濟發展與醫療衛生服務3個子系統,對三者之間的耦合協調性進行定量分析。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則,以及基于以往文獻研究結果的學習[10-14],構建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3個系統。對于人口子系統,從人口水平、分布情況、就業情況等維度選取了年末常駐人口數等6個指標;在經濟子系統方面,從經濟規模、潛力、結構等維度選取了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9個指標;在醫療衛生服務子系統方面,從資源投入、產出等維度選取了每萬人醫療衛生機構數等15個指標,具體見表1。

表1 深圳市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耦合協調度
1.3.1 熵值賦權法
本文利用熵值賦權法通過客觀信息數據的大小來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確定指標權重的人為主觀因素。由于熵值賦權法在既往的研究中有大量的闡釋[10],本文不再做詳細介紹。
1.3.2 耦合協調度模型
借鑒張明斗[10]、張筱娟[12]等人的耦合協調度模型構建思路,耦合度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式中U1、U2、U3分別表示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3個子系統綜合評價得分,C表示耦合度,取值范圍在0~1之間。耦合度模型只能說明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程度的強弱,并不能定量反映出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協調程度和發展水平。因此,需要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其計算公式如下:


表2 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耦合協調度分類體系
利用上文中所述公式,通過函數模型,計算出深圳市2009-2019年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綜合評價得分,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耦合度、綜合協調指數和耦合協調度,具體見表3。

表3 深圳市2009-2019年耦合協調度及其類型
2.2.1 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時間序列分析
2009-2019年深圳市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耦合度處于0.9以上,耦合協調度向上增長趨勢較為明顯,由2009年的0.4062增長至2019年的0.8491,年均增長率為7.65%。耦合協調類別由瀕臨耦合協調逐漸過渡到良好耦合協調,未來有望進一步優化。較高水平的耦合協調狀態提示深圳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3個子系統之間能夠實現良性互動、共同促進、協調發展,3個子系統的協調互動狀態不斷朝著積極方向轉化。
2009-2011年耦合協調類型一直處于經濟滯后型,可能這段時間內受到2007-2009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出口貿易下滑、國民經濟增長放緩、失業人口增加等宏觀經濟問題。2012-2016年耦合協調類型一直處于醫療衛生服務滯后,在此期間,深圳市的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在10%左右,2016年GDP達到1.93萬億元,但作為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和流動人口“倒掛”城市,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其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嚴重不足,2016年末深圳市每千人口床位數3.5張,每千人口衛技人員6.6人,低于杭州(每千人口床位數9.44張、每千人口衛技人員13.75人)、廣州(每千人口床位數5.63張、每千人口衛技人員9.83人)、北京(每千人口床位數5.4張、每千人口衛技人員12.2人)等城市,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每千人口床位數5.37張、每千人口衛技人員6.12人)。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人口增長,勢必會刺激對醫療衛生服務的巨大需求,從而加劇了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為此,2014年深圳市推出醫療衛生“三名工程”,旨在解決深圳醫療優質資源的匱乏問題。2017年開始為人口滯后型,這主要是由于深圳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具有大量的工作資源和較高的收入水平,以及寬松的落戶政策、人才引進住房補貼和生活補貼等措施,吸引了大量人才來深圳,2017年末戶籍人口數為434.72萬人,同比增加50.2萬人,常住人口數為1252.83萬人,同比增加55.08萬人,人口規模的迅猛增加,降低了人均醫療衛生資源擁有量,從而不利于人口的協調發展。
2.2.2 各子系統評價時間序列分析
圖1所示,深圳市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綜合協調指數從2009年的0.1778上升至2019年的0.7228,總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其中,經濟、醫療衛生服務綜合評價與綜合協調指數的發展趨勢基本相當,但人口綜合評價從2018年開始低于綜合協調指數。

圖1 2009-2019年深圳市綜合評價指數
人口綜合評價得分以2016年為界,整體呈現緩慢上升-突然下降-快速回升的態勢,綜合評價得分由2009年的0.2073上升到2019年的0.6536,人口發展速度較快。人口流動傾向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互為因果,由于深圳移民城市特性及其多元文化環境,并以活躍的新經濟產業和寬松的人才政策等優勢,在就業吸納能力、城市外向服務能力、開放程度、經濟活力等方面具有很強吸引力,2009-2019年人口不斷遷入,增加了年輕勞動力供給,人口因素在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上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其推動性不如經濟子系統強勁。同時,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勢必會給城市醫療衛生服務帶來巨大的壓力。
由經濟綜合評價得分可以看出,深圳市的經濟發展呈現指數式增長,提示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深圳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二三產業推動經濟增長,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投資、消費、出口對深圳經濟拉動的協調作用不斷增強。2012年之前3個子系統中經濟和人口、醫療衛生服務差異較大,經濟綜合評價得分低于人口和環境,但這種差異在逐步縮小。該時期經濟發展有較好的人口和醫療衛生服務基礎,但與人口、醫療衛生服務相比,經濟發展對該時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并不明顯。2012年后,經濟綜合評價得分均高于其余2個子系統評價得分和綜合協調指數,并且整體上增長速度較快。
醫療衛生服務綜合評價得分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2016年下降后,醫療衛生服務綜合評價得分迅速回升,并且開始大于人口綜合評價得分。這是由于深圳“十三五”期間加強醫療資源供給側改革,增供給、補短板、優結構、促均衡是重點任務,新建或改擴建60家公立醫院,新增床位2.5萬張以上,逐步建立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滿足居民健康需求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本文在探索人口發展、經濟發展與醫療衛生服務耦合協調機制的基礎上,以深圳為例,構建人口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和醫療衛生服務子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揭示了深圳市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耦合協調度的總體特征和時序特征。2009-2019年深圳市人口-經濟-醫療衛生服務耦合協調度不斷上升,耦合協調發展由瀕臨耦合協調不斷走向良好耦合協調,提示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與人口發展、經濟提升之間逐漸趨向良好協調和呼應。但是耦合協調度與數值1還有一定距離,提示深圳還需要不斷加強人口、經濟和醫療衛生服務等各方面的建設發展,促使3個系統耦合協調,促進深圳市可持續發展。
從人口、經濟和醫療衛生服務綜合評價指數與耦合協調度的關系來看,3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人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可以為城市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居民就業水平、就業轉型以及人口城鄉流動帶來的產業轉型為城市發展引入更多優質要素,帶動了經濟水平的發展,產業的轉型升級又為人口就業水平的提升與轉型創造了條件,醫療衛生服務在城市人口以及經濟水平的發展下不斷實現優化升級,為人口經濟提供優越發展條件,推動其進一步發展,三者自身不斷優化提升的同時,協調互動關系顯著。
能否吸引到大量年輕人力資源,是關系到城市興衰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人口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因此深圳需要不斷引進高水平、高素質、有技術、有創意、能創新的人才,產生“新的人口紅利”,借助新型產業的發展,增設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實現人口就業與產業經濟發展并行,提升人口-經濟間協調互動。
醫療衛生服務完善的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發展的質量,而經濟的發展又為醫療衛生服務的建設與完善提供了承載空間,二者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同時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僅要考慮經濟因素,也需要注重公共服務供給,促進醫療衛生服務可獲得性和可及性逐漸增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