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喆

Awakening Seeping Assets in Rural Area
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位于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核心區,前身是2014年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的齊魯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作為全省開展農村產權交易的省級權益類交易平臺,山東農交中心初步搭建起省、市、縣、鎮、村五級協作聯動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在傘國率先推出“交易鑒證+抵押登記+政策擔保+風險補償+風險緩釋+不良處置”的農村產權交易與農村金融相結合的服務模式,該模式已在省內的鄒城市和青海省海東市、甘肅省張掖市等地進行了復制推廣一一農綜區先行先試,為全國農業開放發展探路子、建模板、創經驗的發展內涵,由此可見一斑。
在先行先試中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為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繁榮提供持續動力,截至目前,山東農交中心市場服務規模突破92億元,累計開展各類農村產權交易超過65.9億元。
錢從哪里來:首創農村產權交易與農村金融服務融合模式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是濰坊作為農業大市的使命擔當,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任務,要打好這場持久戰,既要一張藍圖繪到底,又要真金白銀硬投入。長期以來,由于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缺乏統一登記機構、各類農村產權難以納入銀行抵押物范圍、抵押物價值評估和處置兩難、金融機構對于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業務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備受制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向農民及農業經營主體放貸的風險大、成本高,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敢輕易冒險。貸款風險大,是因為農業抗風險能力弱、農村地區信用基礎薄弱、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抵押擔保能力弱;貸款成本高,是因為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單筆貸款額度小,金融機構要為此耗費更多的人力和運營費用。而隨著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發展壯大,農村對擴大生產經營、提升農業生產設施等方面融資需求日益增強,而對“三農”融資困局,如何“破題”?
“農交中心的總體思路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激勵金融機構投放貸款的積極性;開展農村金融改革創新,增強農村抵押融資能力;發展普惠金融,引導金融機構不斷提升金融服務‘三農領域的效率和水平。”山東農交中心總經理王菲介紹。基于此,山東農交中心立足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基礎,全面提供交易鑒證、抵押登記等配套服務,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交易鑒證+抵押登記+政策擔保+風險補償+風險緩釋+不良處置”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服務機制一一“紙上產權”變“真金白銀”,農村產權真正成為老百姓手中可交易、可變現、可抵押、可融資的有效資產。
農村“沉睡資產”被激活,打通了資本流向農業農村的關鍵通道,農交中心開出了一條農村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的路子。以青州市花卉產業為例。隨著近年來花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農戶新建大棚、原有大棚改造升級、購買農資產品等所帶來的資金需求日益增加。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充分發揮濰坊市農村產權抵押登記機構職能,聯合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濰坊管理中心、青州市農村商業銀行推出青州花卉產業集群抵押融資產品,由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辦理大棚所有權抵押登記并出具他項權證,農戶以他項權證作為反擔保措施由省農擔濰坊管理中心進行政策擔保并給予省財政貼息,高密市農村商業銀行作為受理銀行進行貸款投放。截至目前,青州市農商行累計發放花卉大棚貸款410萬元,貸款基準利率4.35%-4.85%,省財政貼息3.175%后,農戶實際承擔的貸款利率僅為1.925%。
原先農戶手中“看得見摸不著”的大棚所有權,價值充分顯化,解決了農戶融資無抵押物的問題,同時打消了金融機構公司風險顧慮,還大幅度降低了農戶融資成本,一舉多得。
用在刀刃上: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金融新動能
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在農業農村方面,金融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要落在培育產業、致富村民上,解決了“錢從哪里來”,還要將錢用在刀刃卜。
低成本獲得擴大生產經營所需資金,這正是農村產權交易能發揮的作用。不少農業業主由此擺脫了融資困境。麗珠源種植專業合作社主徐林收深有體會:做農業前三年投入大,還基本無收益,讓他陷入資金周轉難題。今年春天,他用土地流轉經營權向當地農村商業銀行成功申請貸款1950萬元,利率低、放貸快,讓他沒有耽誤采購苗木、更換農機等生產大事,“產權抵押,迅速有效地解決了我們的融資難題!”徐林收說。
同樣受益的還有“海水稻小鎮”項目,這是集萬畝海水稻示范種植基地和海水稻大米及深加工產品的研發、生產、物流和品牌推廣為一體的產業基地,農交中心主動靠前服務一一積極參與“海水稻小鎮”土地流轉交易項目工作,始終秉承服務“三農”的社會公益職能,為交易雙方開展咨詢、掛牌、交易、簽約、鑒證等一條龍專業化服務,并嚴格把控交易環節,確保交易全程公開、公正、規范操作。在充分征求街道、村委意見后,決定以村為單位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再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統一對外流轉。
寒亭區16個村,通過規模化整合和流轉,增加了集體有效耕地面積,有效土地增值率接近20%,當地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價格翻番,老百姓實現收入翻倍的同時,平均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超過50萬元一一通過市場機制達到資產收益幫扶的典型案例由此誕生。
想方設法減輕借款主體融資負擔,切實提升交易的頻率和活躍度,農交中心不斷完善農村產權抵押登記管理辦法、業務操作細則等規則制度,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大棚所有權、農村集體股權、水域灘涂養殖權、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住房財產權共6項農村產權抵押登記業務。通過厘清入市資源,暢通人市渠道,土地增效、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實力增強、產業升級的新圖景愈發清晰。
延伸服務鏈條:以平臺支撐,用制度保障
打破藩籬創新路的背后,是農交中心堅決貫徹山東金融資產戰略部署,聚焦主責主業,盤活農村低效、沉睡資產,開辟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渠道的積極探索。解決了“三農”融資難題,金融風險如何控制?縱觀農交中心的發展模式,根本思路是應用金融科技等手段,以平臺支撐,用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