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琪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8-0145-04
引言
現如今,我國有關公共空間的研究大多著眼于城市層面,岳紅巖基于互動理論并結合班杜拉三元交互決定論和層次分析法,提出增加城市公共空間互動性設計策略。范希嘉、鄒一了基于敘事,分析公共空間的生活主體的設定與考量,探討城市公共空間體驗設計方法。張帥、張希晨從老舊小區戶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更新現狀出發,探討現階段其改造政策與方式。何苗通過研究色彩特性,解決在公共空間中需要對人流交通、信息傳達等問題做出解決的表現方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人們對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環境質量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茶山鎮政府的支持下,對當前南社村的公共空間進行優化策略的提出。
一、南社村公共空間ASEB分析
(一)調研內容及方法
調研對象為村民、旅客、政府人員以及設計專家四類人,調研時間為期三個月,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選用文獻、訪談、問卷及田野等調研方法,分別從公共活動、環境設施、體驗感受與相關利益四個方面設計問卷,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人們對南社村公共空間的滿意度,進而提出具體優化策略。從必要性、自發性及社會性活動去研究村民與旅客的活動方式與特點;從節點、標志、路徑、邊界、區域五要素去研究村子概況;體驗村落的傳統文化與特色;詢問村民的收入來源及游客的體驗收益。
(二)公共空間布局
村中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水塘,被慶豐橋、四通橋、豐收橋三座小橋分隔成四口水塘,從西到東分別為西門塘、百歲塘、祠堂塘、肚蔗塘。水塘兩岸各有五條橫向和六條縱向的街道,通向250間的古宅。其公共空間的節點密度和相對規模其實并不大,主要由廣場、公園、巷道、水塘、祠堂及自然景觀等組成。
(三)公共空間組成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與村外文化的不斷涌入,村子的質樸與單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原本相應公共空間承載的功能變得豐富起來,如展覽空間不再只是單一的陳列功能,還擁有參與體驗的功能;祠堂空間不再只是具有單一的祭祀功能,同時兼具議事功能等。
1.門戶空間:門戶空間一般以廣場居多,是自發性活動的主要場所。這類空間一般場地開闊、人流較多。主入口廣場,位于南社村西門入口處,左側為游客接待中心和門票售票點,主要為游客提供駐留空間,平時也會有一些村民在此售賣小商品;樂享廣場,村民會在此進行健身娛樂,老年人和兒童較多聚集在此:孝德廣場,廣場中間有一棵800多年的老榕樹,是村民納涼聊天、舉辦公共活動的好場所:北二門廣場,村子次入口廣場,為平時村民晾曬谷物及被褥之用。
2.生產空間:生產空間是必要性活動的場所,一般指農田、曬場及其他生產活動所構成的空間。農田主要為南社村城墻外平坦的泥地,民居四周的空地則大多被村民用來種植瓜果蔬菜,水泥鋪地的道路一般作為村民晾曬谷物之用。
3.鄰里空間:鄰里空間是人們維系關系的主要場所。南社村的交往空間普遍位于入口廣場、古樹下、茶館前、巷道交叉口、民居門前等相對寬敞,且有休憩實施的戶前空間及熱鬧度較高的公園廣場空間。
4.貿易節慶空間:貿易節慶活動是村民們參與性最高的活動(如南社齋蘸節、茶山松糕節、千人慶燈宴、中坑明德醒獅、九大簋等),通常在祠堂、家廟、活動中心及戶外舞臺廣場中進行。謝氏大宗祠,既是南社的文化中心,又是村中的議事總部,重要性活動一般都在此進行;謝遇奇家廟位于水塘東坊村的中心位置,村里常在此進行九大簋等活動宣傳;南社戲臺,為村民和游客提供戲曲演出,宣揚當地粵曲文化。
5.神格空間:神格空間指人們祭祀祖先和祈福禱告的精神文化空間。前人在規劃時,特別重視風水,一般位于村內靠近水口的中心風水區,寓意保境安民、順風順水。宗祠后墻設有神龕。
(四)空間滿意度
1.SD法調查問卷:針對南社村公共空間環境現狀,選取村中南貴坊商業街、活動中心廣場、傳統民居、陳列展覽館、古圍墻、古村北門外魚塘及綜合文化服務大樓7處代表性公共空間節點作為主要觀察點,空間選取準則以人流量高、環境優良、效益性好以及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為尺度。分析結果顯示村落商業發展水平較為低下、活動項目單一、游覽時間短暫。根據統計表可以看出,游客對南貴坊商業街、陳列展覽館和古圍墻較為感興趣,而在古村北門外魚塘和綜合文化服務大樓逗留時間較短且人數較少(表1)。
針對村民與游客對空間環境的感受,篩選出18組互為反義的形容詞對來作為評價因子,按各形容詞對程度分別賦值為-2、-1、0、2、2(表2)。分別向本地人、游客和專家采用一對一訪問記錄法,保證調研可信性與精準性。
2.SD法綜合評價結果
(1)本地人組與游客組SD滿意度分析
街巷空間:本地人對街巷的熱鬧度、風格特征滿意度較高,而由于街巷空間缺乏配套設施,游客體驗度大打折扣,游客對活動的豐富度、活動設施合理性、設施的完善度以及方便度均位于O軸以下,因此活動設施方面屬于一個痛點問題;廣場空間:本地人與游客在廣場空間尺度適宜性與開敞性感知中滿意度相差較小且均位于O軸之上,但在調研中發現南社村的廣場僅為人群聚散點,人們停留的時間較為短暫;歷史文化空間:游客組在建筑形式的豐富度與氛圍基調上分高于本地人組,說明游客對南社村歷史建筑相對比較滿意,原因主要是村落的整體建筑風格與空間肌理保存相對完整,使人有記憶點;交通空間:本地人組與游客組在村子內部交通秩序性方面得分非常相近,只有0.01的差距,相反在外部交通通達性方面得分差距較為明顯。本地人滿意度為3.11,而游客對其滿意位于0軸以下,主要是相對城市來說南社村的交通不便,只能乘坐客車或汽車到達;生態景觀空間:游客與本地對生態性、景觀的自然度、植被豐富度、水質清澈度打分都相對較高,均位于2軸以上,說明村子的自然生態景觀保護較好(圖1)。
(2)專家組與SD平均值滿意度分析
專家組SD值滿意度得分在開敞性感知、生態性、植被豐富性、自然度、活動設施完善度方面與本地人、游客組SD平均值得分相近。介于專家自身的專業素養使其之間在風格特征、干凈度、外部交通通達性及設施合理性方面相差較大(圖2)。
二、南社村公共空間行為ASEB分析
(一)村民活動分析
1.公共空間活動行為:必要性活動具有頻繁性和不可選擇性,對空間要求不高。自發性活動往往發生在日照條件好、人流量較大的公共空間(如村口、廣場、涼亭等),這種活動類型受環境影響較大,當有適宜人們駐留的環境時,活動頻率會明顯增加。社會性活動往往有明確的功能和場所,例如婚慶、祭祀等。在南社村,社會性活動主要集中在謝氏大宗祠,每年村內重大活動都在此舉辦。
2.公共空間活動特征: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統計分析得出有78.5%的村民把看電視、棋牌和聊天作為空閑時間活動的首要選擇,而閱讀、運動和參加傳統文化活動僅占13.9%。78%的村民對公共空間有優化改造的需求,對公共空間活動的距離、開敞性、休息娛樂設施等提出了要求。
(二)游客活動分析
1.游客活動行為:來南社村的游客多為省內縣市的學生群體和企事業單位群體,一般乘坐旅游大巴或選擇騎行的交通方式。觀察游客的空間活動發現,游客大多自行參觀,尋找吸引自己的景點,這種行為受環境的影響很大,如環境好、綠化豐富等空間容易吸引人駐留。這看起來雖然是種偶然行為但存在著一定的必然性,代表游客對該空間的滿意度與偏愛。
2.游客空間活動分布:南社村的旅游以歷史文化建筑觀光為主。活動點集中分布在村落內的壇廟祠堂(謝氏大宗祠、百歲坊)、古墓(謝東園墓)、寺廟(土地廟、和尚庵)等建筑空間以及古樹群、古水塘等歷史格局風貌空間。
(三)ASEB格柵分析
1.優勢分析:游客對南社村最滿意項目就是傳統民居建筑,可以看出在政策的保護下南社村的建筑風貌保護良好。南社村植被豐富,生態完整性良好,村外緊鄰天然氧吧的生態園,很多旅客在接受特色文化熏陶的同時,還能緩解壓力、放松心情,這也是南社振興發展的優勢所在。傳統戲劇演出、齋蘸、采茶品茶、種菜挖草等活動使不同的對象獲得不同的收益。對村民來說,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益。對于游客來說,提供了很好的寫生環境和古建筑測繪對象,增加了對農村、農事生產的了解,獲得了身心愉悅的體驗。
2.劣勢分析:以物質空間觀光為主,游客體驗感不足,同時游客對基礎設施與活動滿意度較低,認為缺少商業、民宿等設施以及特色活動的舉辦。此外大量與村內風貌不符的新建筑風格的改建與加建,也是影響村落風貌的劣勢之一。
3.機遇分析:南社村被先后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廣東省旅游特色村”等名號,獲得了政府極大的政策與資金支持,為游客的娛樂活動與休閑體驗提供了機遇。
4.不足分析:南社村大部分景點都處于待開發狀態,景點沒有形成規模化與系統化,活動相對更新較慢。另外,活動受季節性影響較強,比如齋蘸、點燈、舞獅、打麒麟等系列傳統民俗都只在重要節日才會演出,這些都成為當地旅游發展的威脅。
(四)ASEB分析矩陣
綜合活動舉辦、村落環境、游客體驗、收益四個方面的分析,梳理分析村落公共空間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與威脅,繪制南社村旅游ASEB柵格分析矩陣表(表3)。
三、基于ASEB分析法的南社村公共空間優化策略
(一)南社村公共空間優化設計
對村落街巷、生態景觀、傳統建筑、公共設施及場地進行梳理總結,并選取商業街、古圍墻、菜市場、老年活動中心、古村北門外魚塘及西門口廢棄工廠六處為主要改造及優化節點并提出相應優化策略,見表4。
(二)活動空間品質提升優化
與以往相比,旅客們更加追求心理上的滿足,因此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要注意考慮旅客對村落的主觀感受,不斷開展當地特色活動,打造一個產、學、研為一體的特色南社旅游。目前南社村的旅游仍停留在觀賞層面,缺乏生動性和吸引性,活動的劣勢及不足主要表現為季節性強。
1.活動中心廣場:原場地內部環境較為破敗且垃圾堆積問題嚴重,影響了居民的使用體驗和熱情。建議對其進行升級改造,充分利用原建筑上的大量散落灰磚對其進行空間的擴充,將明清的造園理念運用其中,豐富流線與造景,完善功能區的建設,打造具有文化韻味的活動中心。同時關注通用設計,滿足兒童、青年、老年多種人群的需求,注意人體尺度與建筑的互動關系,提升當地村民的幸福感(圖3)。
2.社區綜合文化服務大樓:現場地為閑置廠房,建筑安全不達標,有安全隱患,但位置處在村口影劇院旁,人流量大,應對該地進行重新利用發揮其價值。依據南社村的規劃政策,拆除閑置廠房部分樓體,建設成社區綜合文化服務大樓,一樓設商鋪,樓內設老年活動中心、黨員活動室、青少年活動室、電子閱覽室、粵曲社、舞蹈室、鄉賢文化館等功能區,打造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提升南社公共服務水平(圖4)。
(三)環境品質提升優化
1.古圍墻:古圍墻是環繞南社村的圍墻,目前尚存1座譙樓、鶴鳴樓至東門樓之間1段完整圍墻、1段半殘缺圍墻和古圍墻原有夯土基礎。古圍墻被拆毀后散落的墻體磚石材料,屬于原有古圍墻的歷史遺存部分,真實地反映了古圍墻的營造方式和外觀風貌,是游客參觀瀏覽的必經之地。由于人為加建和日曬、雨淋、風化等自然損害的影響,圍墻段逐漸受損,因此需加強對古圍墻及門樓的修復與鞏固,增設景觀綠化帶,打造成環繞古村的觀光景觀線,同時,將纜車瀏覽活動項目設計其中與之形成配套,豐富游客體驗度(圖5)。
2.古村北門外魚塘:古村北門外周邊缺乏亮眼的景觀,對古村的整體形象彰顯不明顯,且水塘擋土墻漏水,無法儲水,水景大打折扣。目前僅靠魚塘西側的一條人行道進行人流分流,交通疏導壓力較大。建議對其植入豐富的文化元素,增設休憩設施與防護圍欄,引入鄉村公共藝術,保留原本魚塘周圍的菜地。這樣可將人流適當引入熱鬧度不高的北門參與有機農桑、漁獵、采摘等活動,使之與南社古村內部的水系景觀形成呼應與變化(圖6)。
(四)體驗感知優化
陳列展覽館,該地現狀為南社村的菜市場,位于西門主入口處,建筑風貌與南社村整體風貌不協調,且環境嘈雜混亂,衛生情況不佳,游客體驗感較差。為了提升游客體驗度,鄉政府出臺政策規劃把南社村菜市場搬遷到別處,建議保存原建筑結構,對建筑立面風貌和內部布局進行整改。將村史、村志、村碑、村俗等內容進行展示陳列,改建成南社村歷史文化特色陳列館,與之周圍的游客接待中心形成呼應關系。同時緊跟時代配以數字虛擬展覽館,從而更好地宣傳南社村,建立起村子的形象品牌(圖7)。
(五)經濟效益提升
1.商業街改造:重點設計南貴坊商業街這條軸線的目的在于打破它和生態綠地以及古村之間的隔閡,使之連成一片,形成無界之鄉??紤]旅客的心理需求,建議增加酒吧、茶室、紅茶工作坊、民俗工作室等符合現代人使用的功能區。半土半木,半新半舊,提高旅客重游率,減少季節性變動帶來的經濟壓力。圖8為南貴坊商業街改造效果圖,將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殘垣用特殊工藝加工過的玻璃保護起來,存留這片區域的歷史記憶;移植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古建構件及相關文化物件;采用當地紅砂巖、清水青磚等建筑材料與磚雕、石雕、灰塑、陶塑等裝飾藝術手法。不同于寬窄巷子、夫子廟、新天地、麗江古城那樣的商業街改造,此改造以鄉情鄉愁為主要基調。
2.民居改造:改造設計應以環境適應、人文環境匹配、地域性技術和材料相匹配為原則,主要改造重點為內部功能設施、建筑立面改造及局部修繕與維護,在院落空間改造增設茶幾、休閑亭和一定的綠化帶(圖9)。充分設計民居中的古玩意、擺件、家具、服飾、盆景等軟裝,來吸引游客體驗與欣賞,提升當地居民的收益。對于民居的改造費用問題,當地實行可利用村內德高望重的長者推薦向村集體進行撥款資助,收得的利益與村集體按一定比例分配的政策,鼓勵大家“在家”致富,留住青壯年發展家鄉。
(六)優化策略
本文從使用者的行為活動特點、環境品質提升、體驗感知評價、經濟效益四個層面提出優化策略。行為活動:開放祠堂、活化廣場、消除與村內風貌不服的新建筑、保護生態景觀和街道肌理。同時將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活動與外來的文化相融合,增強游客對南社古村的記憶點;環境品質:結合公共空間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完善健康服務設施、提供新的娛樂場所、增設停車空間、完善照明設施;體驗感知:改善了魚塘景觀、進行垃圾處理、優化民居風貌、增加可參與性的娛樂活動,提升了村落的可識別性,實現對使用者的尊重需求。主要體驗項目有纜車觀光、特色民居生活、參與茶山公仔等手工藝品的制作、農桑漁獵的參觀與體驗等;經濟效益:對于本地居民,南社村作為政府出資支持旅游開發的特色古村,其公共空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開發與改善,為其帶來便利的生活和相對可觀的收益,提升了家鄉的價值感。對于游客,良好的旅游體驗即是自我需求的實現。
運用SD法對村落公共空間優化前后人們的滿意度對比進行分析(圖10)。優化后SD評價值均位于O軸以上。除建筑形式豐富度、開敞性感知、氛圍基調、保護程度、外部交通通達性、水質清澈度六方面變化較小以外,其余SD評價值均明顯高于優化之前,說明本文提出的南社村公共空間優化策略措施得到了村民、游客及政府人員一定程度的認可。主要體現在村落公共空間的環境改造,如活動中心廣場、北門外魚塘廣場;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商業街、民宿等。
結語
在大力發展鄉村振興的政策背景下,傳統村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前景,但與城市中的公共空間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本文以南社村公共空間優化為切入點,通過南社村現狀調研,利用ASEB柵格分析法分析劣勢與不足。同時深度結合國家、廣東省政府以及茶山鎮政府發布的相關政策與規劃文件,合理提出南社村公共空間優化發展策略,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指導性與可實施性,此研究方法可廣泛運用在村落改造前期的調查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