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梓興 包桂芹
摘要: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是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揚棄黑格爾世界歷史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提出了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論述。從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視角來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發生的變化,更是世界歷史向前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標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變”表現在國際力量明顯對比、科技革命深入發展、全球治理理念轉變,但和平與發展、合作共贏的潮流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胸懷“兩個大局”意識同樣沒有變。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方案
中圖分類號:D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3-0044-03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回顧歷史長河,前瞻未來發展,結合中國實踐與世界局勢所作出的重要論斷。不畏浮云遮望眼,從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視域,辯證看待“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變”與“不變”,順應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彰顯馬克思主義鮮明底色,也有助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世界人民開拓美好愿景。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有關概述
馬克思并未對世界歷史的含義作出明確的說明,但是概括起來分為兩層含義:一是整個人類的歷史是從古至今的整體歷史;二是國家、民族通過世界交往活動由分散、隔絕走向相互依存。并且世界歷史的發展首先是從國家、民族內部進行的,隨著社會分工和社會交往,這種孤立的狀態被打破,國家、民族內部聯系更加密切,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階段,世界逐漸成為一個統一體。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形成的歷史邏輯
隨著新航路開辟、地理大發現,各個國家的聯系日益緊密,交往程度不斷加深,自然經濟逐漸向商品經濟過渡,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發展。一些國家、地區為了擴大地盤和開展貿易,殖民掠奪和海外擴張經常發生,這些殖民擴張的行為使得地區間主動或被動地聯系在一起,國家、地區間的交往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民族工業間的特殊性逐漸被消除,最終被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取締,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更為密切,生產力實現了極大飛躍,各國的經濟交往和生產力的進步為世界歷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由于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地區之間的矛盾,民族工業中的特殊性經常顯現出來,單一個別的分工和交往與統一整體的聯系產生了對立的現象,但是單一民族和國家、地區在發展時不得不依賴于整個世界,因此世界歷史只會在形成后加快發展而不會終止。單一民族和國家、地區的特殊性有的被世界整體性所同化,有的在世界歷史浪潮中得以保存繼承,最終實現了辯證的統一。
(二)馬克思對于黑格爾世界歷史理論的揚棄
由于“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社會矛盾沒有得到解決,因此馬克思開始思考世界歷史在發展中產生的矛盾,1846年《德意志意識形態》和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誕生標志著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形成。黑格爾的思想給予馬克思極大的啟示,尤其是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運動、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的規律,這種辯證思維也成為黑格爾世界歷史思想中的重要內核,為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奠定了基礎。
但是,馬克思在繼承辯證思維的同時也給予了批判,如黑格爾認為:“如果在哲學的視角下去考量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問題,就是承認理性主導世界,那么整個世界歷史是合乎理性的、現實的進程。”[1]這就充分說明黑格爾的思想是以精神來引領世界歷史向前發展,甚至國家也是精神發展最終而形成的載體,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思想。而馬克思從唯物史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單個民族生產力、分工、內部交往的程度是判斷各民族相互關系的決定因素。”[2]世界歷史向前發展是由于各民族國家間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交往的加深,只有通過人的生產勞動,即實踐才能形成世界歷史,并非是黑格爾指出的理性精神。黑格爾將歷史形態劃分為兒童期的東方社會、青年期的古希臘城邦、成年期的羅馬帝國與成熟期的歐洲世界。馬克思將社會形態劃分為原始時代部落所有制、古典時代公社所有制、封建時代等級所有制、當代資產階級所有制。這就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的角度劃分了幾種社會形態,同時與他的世界歷史劃分相呼應。這樣的劃分方法也昭示著未來世界歷史的走向和終極目標是——真正實現人的解放,消滅資產階級的“異化”現象。
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變”
十九世紀,隨著資本市場的積累,“歷史”轉向“世界歷史”,二十世紀世界歷史發展到了繁榮階段,到了二十一世紀,“世界歷史”加速發展,各國之間影響范圍大、影響程度深。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駐外使節工作會議時,首次作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論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3]在波譎云詭、變幻莫測的形勢下,謀求發展開創未來首先就要認清“變”。
(一)國際力量對比之“變”
二十世紀由歐洲國家發起的兩次世界大戰都以失敗告終,使得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喪失了主導全球的地位,也結束了歐洲掌握世界霸權的時代,國際力量和世界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美國作為戰勝國在戰爭中發展了本國經濟、軍事實力,主導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建立,直接規定以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成為全球通用清算貨幣。雖然當時形成了美蘇兩極格局,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得美國大國地位無人抗衡。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沖擊著以美國為首構建的單邊世界,中國、巴西、墨西哥、南非等發展中國家的力量不斷壯大,2018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全球占比已經超過百分之五十。世界大國的位置因時而變、因勢而遷,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歷史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已經從過去的站起來、富起來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時代。2019年,據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中國對于世界的經濟貢獻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全球治理理念之“變”
伴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格局發生變化,大國話語權也發生著變化,舊的全球治理理念逐漸被“和平發展、互利共贏”所代替,和平與發展一直是全世界人民的心聲,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窮兵黷武、強權霸權行徑是世界人民所不齒的,更不是人類和平發展之策,經歷過戰爭風霜的民族更加珍愛和平,經歷過民族磨難的國家更渴望發展。習近平指出:“全球治理體系的走向,關乎各國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空間,關乎全世界繁榮穩定。”[4]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維護國際秩序,構建大國關系上的話語權逐漸變強,中國沒有以“叢林法則”和“零和博弈”的思想來約束、威脅其他國家,而是向全世界傳達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國應在伙伴關系、經濟、安全、文明、生態幾大方面加強合作,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積極行動。”[5]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和踐行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向往和平發展的決心,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三)科技革命發展之“變”
時至今日,世界正迎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新挑戰,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數字化和智能制造產業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重要領域。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的蒸汽機發明使用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大工業生產效率迅速提高,對于中國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還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完成,資本主義世界進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增強,從而向外侵略擴張,中國處于被壓迫、被侵略的狀態;二十世紀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開始出現不平衡的狀況,中國發展到了破冰的階段。而第四次科技革命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機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擁有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強大優勢,擁有改革開放積累下的經濟基礎,2019年,我國的制造業總產值就已經超過了美、日、德三國的總和,在航空航天、5G信息通信等多個方面,我們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世界走向何方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存在著“變”的同時又存在著“不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潮流不會變,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會變,中國在國際上的責任擔當不會變。世界格局將會走向何方?這需要我們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去思考,即“從世界格局變化角度探究世界發展的新趨勢,從科學技術革命角度把握中國發展的新機遇,從人類發展出路的角度評估人類社會發展的新去向”[6]。
(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不變
從世界格局的變化來看,不確定性是發展的一大特征,但也是確定性的體現,未來趨勢走向何方取決于各國對于單邊與多邊、合作與對抗、共贏與壟斷是否可以作出正確選擇,總體上來看,和平與發展的潮流仍然是確定性的。世界大戰帶給人類的災難是巨大的,留下的教訓是慘痛的,世界各國人民對于戰爭可以說是深惡痛絕的;冷戰結束后兩大對立集團隨之瓦解,世界開始朝著多極化的趨勢發展,多邊主義合作的勢頭出現,時至今日仍然沒有改變;除了發達國家,廣大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成為參與國際事務的新興力量,對于解決問題的方式有了不同角度的闡釋,求和平求發展是發展中國家的關鍵,保優勢保發展是發達國家的要求。和平是發展的基石,只有發展才能鞏固和平的偉大成果,各個國家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雖然文明沖突還在,但是和平與發展的潮流已經不可逆轉,多邊主義的正道不會中斷。
(二)新興國家的崛起勢頭不變
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力量日益強大,第三世界的實力逐漸與歐美大國經濟科技水平接近。西方大國開始強調“逆全球化”,采用冷戰思維實施貿易保護主義來打壓中國的發展,擾亂正常的國際經濟秩序,甚至有周邊國家蓄意挑起主權問題破壞地區政治穩定。但世界發展趨勢不可逆轉,新興國家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2000年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GDP總量的比重達到了40∶60,2010年升至49∶51,預計2030年將達到57∶43,南北國家經濟的差距逐漸在縮小,形成“北降南升”的局面。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中,新興國家相比美日歐發達國家抵擋住了危機的浪潮,在促進世界經濟恢復增長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金磚國家的貢獻率高達百分之六十,而中國在其中的占比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的交流合作,代表了新興國家在國際上扮演著新的角色,因而只有建立更好的合作機制,拿出更大的勇氣和魄力,才能越來越適應國際格局的深刻變革,在穩定國際經濟政治秩序中擔當重任。
(三)中國共產黨胸懷“兩個大局”意識不變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秉持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指出:“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7]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風云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首先積極統籌國內發展。新中國成立時,國內經濟百廢待興、國外勢力聯合封鎖,我們在實踐探索中初步建立工業、軍事體系,不斷完善政治制度框架,借鑒蘇聯經濟體制模式,鞏固提高了國民經濟。1978年的改革開放讓我國的社會發展進入破冰階段,中國人民在富強之路上砥礪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結合起來,在新時代全面審視國內外大局,主動謀劃。利用發展的機遇期、面對發展的挑戰期,中國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今年又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全面勝利,我們在新發展格局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尊民心重民情。
其次是統籌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的關系。進入二十一世紀,各國面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現代化的迅猛發展。但是發展伴隨著挑戰,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政治上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抬頭,經濟上逆全球化、貿易壁壘持續存在,文化上文明沖突不斷、“普世價值”入侵,都使得國家、地區間的和平與發展受到了威脅。在世界歷史加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以中國傳統文化中世界大同思想為理念,遵循“永遠不稱霸”的承諾,堅持倡導互利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總之,中國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視角去思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胸懷國內國外兩個大局,把握住“變”與“不變”,以高瞻遠矚的姿態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碰撞融合,使我們的發展成果惠及世界。
參考文獻:
[1] 黑格爾.歷史哲學[M].潘峰,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3.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
[3] 王靜,呂騰龍.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會議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0-10-30(1).
[4] 習近平.順應時代潮流 ?實現共同發展——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7-26(2).
[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1.
[6] 陳宗海.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豐富內涵[J].人民論壇,2021(2).
[7] 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17-12-02(2).
作者簡介:葉梓興(1997—),女,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單位為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包桂芹(1966—),女,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及中國化。
(責任編輯:馬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