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li
什么有趣聊什么。
我們熱衷于關注生活中有意思的小細節,好吃的,好玩的,最新的網絡熱詞,有趣卻不太正經的冷知識……只要你能想到的,這里都有!快來跟我一起揭秘那些奇奇怪怪的“日常”吧!
2008年5月,《摩爾莊園》上線,游戲面向6~14歲的兒童,被稱為“全國最大的兒童虛擬社區”;2015年,因玩家流失嚴重,《摩爾莊園》停止內容更新,制作團隊宣告解散;2021年6月1日,《摩爾莊園》手游在兒童節這一特殊的時間節點重新上線,游戲對象為12周歲以上,再度打造集懷舊、益智和養成于一體的休閑社區。
提起《摩爾莊園》大家會想到什么?
可能是半夜背著爸爸媽媽爬起來打開電腦收菜,也可能是費盡心思給自己的摩爾裝扮家園邀請小伙伴來自己家做客,又或者偷偷把一個星期的牛奶換成豆漿,省下來10塊錢充超級拉姆,甚至會跟好閨蜜因為對方偷收了自己的果子而冷戰……
如果說種菜澆水玩兒扮家家的電子游戲可以吸引6~14歲的小孩兒,那確實不奇怪,但為什么它的回歸,玩兒得最上頭的卻是“大齡過期兒童”呢?
首先,我們想一下,如果你在高中里遇到一個小學的校友,是不是會比平時聊得更熱烈、更激動?因為你們有很多共同的話題。這里我們就要聊到法國社會學者哈布瓦赫的一個研究,他將人的記憶看作是社會性的產物,將個體記憶放到社會群體層面進行研究。他認為集體記憶就是指一個特定社會群體成員之間共同的往事的過程和結果,是在族群成員的互動、交往中形成的。
同理,玩兒《摩爾莊園》時,曾經我們一起在虛擬的莊園中養寵物拉姆、參與滑雪比賽、賺取摩爾豆、協作完成任務……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里書寫了我們大多數90后和00后的集體的童年回憶。對于他們而言,《摩爾莊園》并非僅僅是一個手游那么簡單,它甚至可以跟童年的記憶和快樂的沉淀畫等號。所以當它再度回歸時,我們會比沒有玩兒過這個游戲的人更狂熱。
跟以往的“快樂童年”相比,這一次打出的旗號是“回歸養老”。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這次想要瞄準的游戲對象還是我們這些“老baby”。
當我問起我的室友“你為什么這么沉迷于《摩爾莊園》”時,她的回答是“我在這里學做飯都能賺到摩爾豆(莊園里類似于貨幣的東西)呢,現實中我這么努力讀書也不一定能成為學霸!”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大兒童理想的烏托邦”的線上實踐和虛構。在虛擬莊園中,相對自由的生活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玩家們“高于現實”的想象和在情緒上得到排遣、釋放。
這樣想的話,是不是我們更能夠去理解身邊那些沉迷于游戲的朋友呢?不過,說到玩游戲,我們今天已經很難不參與其中,但是也要適度哦!給自己作好時間規劃,無論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不能沉迷,更不能為了玩游戲不顧一切去無節制地充錢氪金!
理性消費,文明上網,才能快樂游戲呀!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