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 佳 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在線教育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移動應用終端的快速普及而得到加速發展,根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2020 年中國在線教育網課市場白皮書暨2021 年前瞻報告》中的調研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 年3 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已達4.23億;與此同時,在2020 年特殊的形勢下,網課迎來井噴之勢,截止到2020 年8 月,我國在線教育相關企業已達11032 家,在線教育行業競爭壓力較大[1]。其中,兒童英語教育App 作為在線教育類產品的一種,同樣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此時,若想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關鍵在于如何進一步提高App 產品的使用體驗,增強用戶黏性。
而提高兒童英語教育App 產品體驗的重點在于能否激發兒童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使其更加主動、專注和高效地進行英語學習。對于如何激發兒童學習英語的興趣,設計者需要站在兒童的認知層面進行思考。意大利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在研究中發現,兒童認知事物主要通過基本感覺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得經驗,進而通過大腦形成記憶、想象、思維等。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尚未形成對事物的基本認知經驗,對事物的認知更多的是通過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和味覺得到的信息去理解[2]。因此,感官是兒童認識世界和提高認知能力的主要渠道。以兒童的感官為基礎,合理設計兒童通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量,在App 中幫助兒童更為輕松、有趣地獲取信息、認知事物,帶來舒適的產品體驗,能夠有效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先生曾在書中提到,感官設計是設計者在信息接收者的大腦中進行的一種信息再構筑活動。信息構筑的過程就是設計者通過各種渠道傳遞信息、刺激各感官的過程。信息接收者的大腦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感官通道接收產品信息,進而在大腦中生成對產品的印象[3]。這種印象可以理解成對產品最初的“認知”,進而言之,大腦中的這種信息再構筑活動的形成,離不開通過感官器官接收的來自外部的各種信息。因此,設計師需要將所傳達的信息進行組合,建造一個有條不紊信息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也是我們所接觸到的產品,方便信息接收者在獲得產品后,能從不同的感官分門別類地接收信息。感官設計就是以信息構筑為前提,并且有意識、有目的地干預各感官接收的信息量。
如前所述,感官設計能有意識、有目的地干預各感官接收的信息量。由于兒童對世界認知經驗不足,對成人來說是墨守成規的抽象化交互元素,在兒童眼里會十分茫然,在他們使用時也會有諸多不理解的功能,從而造成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不愉快。同時,大量的研究發現,兒童對外界事物還沒有形成全面成熟的認知體系[4],任何具備新鮮感的東西都能第一時間抓住兒童的好奇心,所以我們需要控制界面中可能會分散兒童注意力的元素,使兒童更專注于英語學習本身。因此,如何合理分配兒童各感官接收的信息量,輔助兒童進行有效的英語學習,就是我們設計兒童英語教育App 的出發點 。
視覺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知覺,人的一生中,獲取到的信息有83%來自眼睛[5]。兒童接觸電子產品時間較短,抽象、簡練的信息減少了視覺信息所包含的內容量,兒童從圖標中所獲取的信息量不足時,很容易造成認知障礙。例如,圖1 中,點擊菜單欄最右側一個圓和一個半圓的圖標,會出現很多兒童看不懂的文字信息,為什么菜單欄中間的小帽子可以容納很多功能,這些抽象圖片和冗長的文字組成的視覺信息給兒童增加了一些額外的認知步驟,同時由于兒童邏輯思維還未完善,進入App 界面時沒有教學引導,不知從哪里進入學習界面,需要進一步尋找學習入口,增加了兒童操作理解的難度,增加了家長的教學量,難以給兒童帶來舒適的學習體驗。

圖1
由于兒童需要獲取足夠的信息量來認知事物,因此,設計師可以通過感官設計在視覺上做“恰到好處的加法”和“明確主次的減法”來精確傳遞信息。提取生活中具體的物品外形進行再設計,能有效激發兒童對物品的本能記憶,使兒童更容易理解圖標所代表的具體含義。在視覺層面上,設計師應在避免過于抽象圖標帶給兒童迷茫感的同時,增加界面視覺元素信息所包含的內容量,合理地提取生活中的物象,使用具體圖標精準傳遞信息,以此來加深兒童的理解。例如,“嘰里呱啦”App 中就很好地運用了視覺感官進行設計,每個圖標表達了它最本質的含義,在英語學習路徑的設計上(見圖2),第一單元主要學習的內容和食物相關,在“詞句積累”模塊,圖標采用插畫的手法表現食物樣貌,使圖標含義的傳達更加精確,兒童可以通過視覺感官將圖標與現實世界的物象相聯系,輕松理解圖標所代表的語義。
在交互體驗上需要減少信息量,明確功能的主次,讓兒童第一時間感知到可操作的區域及需要操作區域的含義,從視覺感官入手引導兒童完成整體學習路徑,讓整體的學習中有著更舒適的體驗感。“嘰里呱啦”App 在學習的入口處(見圖2)詞句積累的圖標采取上下跳動的動態效果,同時圖標上方有鸚鵡形象配合指示語句指向圖標,動態效果與周圍靜態的形式有著強烈的對比,能夠促進兒童產生點擊此處學習入口的行為。在進入學習入口后有著更為細化的路徑選擇(見圖3),如在已經完成學習部分的卡片上有綠色對勾的圖標;需要學習部分的卡片加入了翅膀的元素,翅膀具有上下揮動的動態效果,同時此卡片上下輕微浮動;未學習部分的卡片采取減小白色卡片面積、僅展示圖標的形式。這三種不同的視覺設計能夠幫助兒童通過視覺感官區分已完成操作的區域、需要操作的區域及還未開啟操作區域的含義。對視覺感覺接收的信息量做恰到好處的加法和明確主次的減法,帶給兒童的也一定是更精準的信息傳達及更有效的操作指引。

圖2

圖3
兒童的學習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外界的強化或鼓勵[6],在兒童學習英語時,基于正確的操作行為,給予正面反饋,能夠提高兒童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兒童更加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與成就感。在設計英語教育類App 時,設計師可以通過聽覺進行感官設計,構建及時的正向反饋響應,增強兒童正確的認知意識。在“騰訊開心鼠”英語課程題目中,兒童回答正確時,會播放慶祝音效和“你真棒”的鼓勵音效,當兒童連續回答正確時,畫面的鼓勵音效會轉化為“你真是太棒了”。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這一聽覺設計構建了及時的反饋響應,兒童能將正確的回答問題與正向的鼓勵聯系起來。為了獲得這種積極的反饋,兒童會更投入地學習以獲得連續正確的反饋音效,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兒童就會產生學習英語的成就感,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兒童具有好勝心強、愛表現的特點,他們害怕失敗,在面對具有明顯錯誤的信號時,他們會產生明顯的失敗感,從而降低興趣。因此,設計師可以通過聽覺的感官設計,構建及時的反饋響應,以此來降低兒童犯錯后的焦慮感。在“騰訊開心鼠”英語課程題目中,當兒童回答錯誤時,會播放提示音效“啊喔,有些不對,再來想想吧!”。較溫和地告訴兒童錯誤并給出一定的提示,能有效降低犯錯后的焦慮感,引導兒童進行思考,進而做出正確選擇,這種方式不僅使兒童加深了對知識點的印象,還能讓兒童在這種思考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通過觸覺可以產生物體質感的觸摸感受,當觸摸物體時,大腦會接收其觸覺信息并且形成對物體的感知和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觸覺輔助視覺[7],通過觸覺和視覺接收的信息組合,形成對事物進一步的認知。兒童不像成人,手指的活動性能不強,沒有復雜的手勢概念,如長按、拖拽等,面對感興趣的事物時,他們會采取最本能點擊的手勢,在使用App 的過程中,當兒童點擊的物體沒有反應時,會加劇他們的焦慮,進而失去使用App 的興趣,所以增加App 界面本身的觸覺設計必不可少。基于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所處的年齡段對現有世界有非常強的好奇心與記憶力,在生活中學習到的動作會本能地運用在之后的接觸世界中,因此設計師在設計界面時,可以提取生活中常見的動作進行合理化的感官設計,以此來加深兒童對觸覺的記憶,進而促進兒童養成下意識的操作習慣,使交互引導融入界面中。“騰訊開心鼠”英語中的圖書館界面(見圖4),基于閱讀的需要,將書本設置在界面中,兒童在具體使用時能聯想到在日常翻閱圖書時的手勢動作,進而作出翻頁的手勢。通過長時間的反復操作,兒童能記住該手勢所具有的功能,進而形成完整的記憶鏈路。

圖4
信息的再構筑是兒童英語教育App 中信息有效傳達的方式,視覺、聽覺、觸覺等都對整體App 信息的傳達有著重要的影響。多重感官的信息能夠引發更深層次的認知。多重感官的信息組合構建了一個綜合的激發環境,比單一的感官刺激更佳有效[8],在認知程度上也更加深刻。兒童對英語學習的認知也不僅僅局限于單一感官,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更需要的是聽、說、讀、寫及思考方式的全方面發展思維。當前,隨著5G 時代的到來,及時的多重交互成為可能,那么如何在相對有限的屏幕中完成更多樣、更精細化的體驗及帶來更深入的思考呢?隨著技術的進步,在線教育課程逐漸和AI 技術相結合,形成AI 課堂教學形式。AI 課堂即人工智能課堂,課程通過自然語言識別,面部表情識別等技術按照提前設定好的算法來對學生進行教學。例如,“斑馬AI 課”App中的zebra call(外教仿真電話)環節(見圖5),課程模擬外教教師打給小朋友視頻通話的情境,在視頻通話中以日常聊天對話的形式與小朋友互動,通過動作、話語和表情來引導小朋友在提前設定好的空白時間內做出回答,帶著小朋友回顧今天學習的內容。英語學習課程與生活化場景相結合,使兒童參與過程中通過音效與視覺的組合,模擬進入了交際英語環境,外教提問的過程和對兒童正確的回答做出鼓勵的話語調動了兒童的聽覺感受;外教夸張的肢體動作、豐富的表情語言和偶爾拿出的提示道具增強了兒童的視覺感受;兒童通過大腦思考外教的提問并做出回答。這樣的AI 課程通過感官設計增強了兒童學習過程中的使用參與感,讓兒童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幫助兒童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促使兒童與App 之間建立起一種趣味性的溝通模式,能夠使App 更加人性化、趣味化,進而提高了兒童的學習興趣。

圖5 (圖源來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教授的情感化設計理論中提出情感三層次:本能水平層次、行為水平層次、反思水平層次。本能水平層次的情感層主要表現為外在屬性,即產品的外形,如顏色、質感、造型等;行為水平層次是用戶使用產品時的交互體驗,在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動作、態度等感情體驗;產品情感的最高表現體現在反思水平層次,即產生對產品的價值認可和情感認同[9]。隨著市場對基本英語教學課程的滿足,家長們逐漸追求兒童在英語學習中的體驗,培養兒童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兒童從App 中獲取感官信息,通過互動參與整體的學習活動,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和大腦對學習物品的整體認知,進而在大腦中理解信息并與已有記憶進行組合。兒童理解的同時能夠參與到整體學習過程中,就能促進他們與App 之間的有效體驗。感官最先感受到產品傳遞出來的信息,形成最初感覺,之后便會產生一定的認知行為,認知行為達到一定程度后,兒童對產品將有一個基于認知行為的情緒反饋,該情緒反饋積累到一定程度則發展成為兒童的主觀情緒,進而形成對App 的情感。技術的進步將提高App 中圖案、動效、音效、點擊觸碰等交互的真實性和體驗感,在兒童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從感官到體驗,再到情感的聯結通道。多感官設計帶來體驗與情感的提升,能充分調動兒童的感官、心理、行動的共通參與,因此,兒童英語教育App 如果能喚起兒童的情感,就能為兒童創造出值得記憶的學習經歷。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時代,使兒童英語教育App 本身的交互體驗更加完善,與學習內容同樣重要,感官設計的目的是更好地組建一個信息的集合體,讓人們通過不同感官進行信息的接收,讓信息更加準確、有效地傳達出來。研究感官設計在兒童英語教育App 中的運用,建立符合兒童認知、行為的交互界面,能幫助兒童構造更易理解、更有趣的學習路徑,達到寓教于樂、趣味學習的目的。目前,隨著人機交互技術的進步和5G 時代的到來,界面的設計形式也應革故鼎新,在保留好的交互模式的前提下,不斷探索更優良的交互新模式。設計師應該不斷探索更加科學的信息構筑方式來進一步完善兒童英語教育App 中的感官設計,以滿足兒童對英語學習啟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