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廣勝
摘要:“遺傳基因”決定特色小鎮的生命力,人工“雕琢”左右特色小鎮的命運。文化基因是特色小鎮最重要的“遺傳基因”,擁有“真善美”的內在氣質,是特色小鎮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人工“雕琢”始于策劃和規劃,最初的選擇決定著特色小鎮未來的路和命運。文化基因通常隱秘而偉大,策劃和規劃的任務就是將文化基因完整地呈現在人們感官之中,讓其煥發活力,成為特色小鎮發展的動力之源。因此,本質上,特色小鎮策劃和規劃就是在文脈傳承中尋找建設途徑。人工雕琢可能存在“理性僭妄”的風險,應該摒棄“一言堂”和過度精英主義,讓“知情人”參與“雕琢”。
關鍵詞:特色小鎮;策劃與規劃;文脈傳承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4.013
特色小鎮創建,“遺傳基因”與人工“雕琢”同樣重要,“遺傳基因”決定特色小鎮生命力,人工“雕琢”左右特色小鎮命運。文化基因是特色小鎮最重要的“遺傳基因”,是特色小鎮旺盛生命力的源泉,而文化基因需要擁有“真善美”的內在氣質。所謂“真”,是指支撐特色小鎮的文化基因在這里是真實存在的,而非杜撰或者移植,也就是說它需要有“根”,是根植于當地特定的文脈之上。所謂“善”,是指無論何種特色文化都需要傳播正能量,讓人動心、引人向善、讓人心靈得到洗禮,教人以同情之心待人,以惻隱之心愛人,自覺抵制庸俗和低級趣味的文化,這正是文化旺盛生命力之所在。所謂“美”,是指需要將特色文化以美的形態呈現出來,讓人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在美好中陶冶情操。就此而言,并非任何地方都適宜打造特色小鎮,而只能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簡言之,特色小鎮需要承載歷史,延續文脈。通過文脈傳承,小鎮文化記憶得以保留,氣質得以延續,小鎮才有靈魂。有靈魂的小鎮,才有魅力,才能使人流連忘返,才能留住鄉愁。[1]
特色小鎮“自上而下”的創建模式,使得人工“雕琢”始于策劃和規劃,成為特色小鎮創建最關鍵的一步,最初的選擇決定著特色小鎮未來的路和將來的命運。策劃和規劃的任務就是挖掘、整理和提煉,將特色小鎮的文化基因完整地呈現在人們感官之中,讓其煥發活力,成為特色小鎮發展的動力之源。因此,文脈傳承應該貫穿于小鎮規劃、建設、治理全過程。本質上,特色小鎮策劃和規劃就是在文脈傳承中尋找建設途徑。實踐表明,在特色小鎮創建進程中只有確保“遺傳基因”與人工“雕琢”相互支撐、相得益彰,特色小鎮才有美好的未來。但是,人工雕琢可能同時存在“理性僭妄”的風險,應該摒棄“一言堂”和過度精英主義,讓“知情人”參與“雕琢”,尤其是,原住民、新鄉賢應成為特色小鎮策劃和規劃的重要參與者。
一、特色小鎮策劃與規劃
特色小鎮創建離不開對遺傳基因的挖掘和雕琢,也就是說,特色小鎮建設需要精心策劃和規劃。所謂策劃是特色小鎮愿景的勾勒和描繪,而規劃是特色小鎮愿景的落實;策劃是規劃的前提,而規劃是策劃的延伸和保障。
(一)特色小鎮策劃
特色小鎮建設策劃先行,通過策劃找到小鎮之“魂”,明確定位,并勾畫出小鎮建設藍圖,成為后續規劃、建設的指導綱領。有專家指出,特色小鎮策劃比規劃更重要。[2]特色小鎮策劃聚焦戰略層面,是理念、戰略、策略、市場、經驗、創意的集合。內容涉及特色小鎮培育、建設、發展的各個環節,力求突破常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3]首先是定位,包括戰略地位、市場定位、功能地位、產業定位、形象定位等;其次,進行創意,即利用地域文化和特色資源,創造性地提出支撐戰略定位的核心主題;再次,產業的體系化,重點是小鎮產業、項目構成及布局,擬采用的經營模式和運營方式等。在目標上,策劃重在解決小鎮戰略定位、特色資源整合、市場對接、運營模式選擇等問題。方法上,策劃始終堅持創新原則,追求獨特性、獨創性、唯一性,以凸顯特色小鎮中的“特”。
(二)特色小鎮規劃
特色小鎮規劃是在定位、策略、理念、創意的指導下,遵守“規范”約束,進行合法、合規、合理地謀篇布局。規劃屬于執行層面,即通過技術手段將策劃確立的戰略定位、運營策略落實到具體的空間布局上。首先,需要明確規劃布局的內容,如,功能定位、業態構成和地塊地形等;其次,對地塊進行功能分區、道路布局,繪制總體布局圖及各專業規劃分析圖,并明確各區塊建設規模與指標。目標上,規劃關注空間關系,在有限空間內,因地就勢進行合理布局,實現對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和舒適空間打造,追求空間布局和尺度上的和諧、宜居等。方法上,以土地為核心資源,研究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實現一定規模人口的生產、生活、流通等功能上的謀篇布局,它是在既定條件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其成果是總平面圖、效果圖,能直觀地展示建成后的特色小鎮的風貌形象。
二、特色小鎮策劃規劃共同體
由于特色小鎮策劃規劃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很容易導致理性思維,即“讓專業的人從事專業的事”,由此加大過度依賴專家和造成“一言堂”的可能性,產生策劃規劃中局外人取代知情人的“僭越”的風險,現實中大拆大建和假古董泛濫與之不無關系。為了避免特色小鎮策劃規劃中“僭越”問題,構建策劃規劃共同體是關鍵,需要形成一個由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方參與的規劃設計共同體,[4]通過多元協同來共同完成小鎮規劃設計任務。
(一)政府和相關部門
政府是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主體之一。這里的政府不是指某層級的單一行政部門,而是多層級和多部門的總稱,不僅包括多層級行政機關,而且還包括各級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住建部等部委2016年印發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的責任。[5]浙江省2018年出臺了全國首個針對特色小鎮規劃的專項文件,即《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規劃指南(試行)》,對有關政府在特色小鎮規劃中的地位與責任提出了具體要求。浙江省建立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負責與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各部門之間的溝通銜接與組織協調、小鎮建設的頂層設計、決策部署、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等;同時,制定布局規劃或實施方案,形成特色產業培育發展的長效機制;建立例會工作制度,定期對重大事項和問題進行會商。市、縣(市、區)、鎮級建立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或領導小組,由召集人、副召集人及各成員單位組成,成員單位由市、縣(市、區)、鎮級各行政單位或部門構成,并分別承擔特色小鎮規劃及日常具體職能。可見,作為特色小鎮規劃建設重要主體的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是特色小鎮規劃的主導者,在特色小鎮規劃共同體中扮演著組織者和領導者的角色。
(二)專業團隊
特色小鎮策劃規劃是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離不開一支專業團隊。專業團隊通常由專家委員會和專業編制單位組成。《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規劃指南(試行)》要求成立由專家領銜的專家委員會,作為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智庫。同時要求,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優先選擇規劃設計水平高、有產業研究或咨詢能力的規劃設計團隊開展編制工作。其中,專家委員會主要履行協調、監督、審查、智庫等職能。專業編制單位是指具備一定資質,且規劃設計水平高、有產業研究或咨詢能力的規劃設計機構或組織,其主要職責是負責設計編寫特色小鎮規劃文本。
(三)企業和社會組織
企業作為特色小鎮建設主體,理應參與到特色小鎮從策劃規劃、建設、運營和治理的全過程。2017年國家發改委和國家開發銀行下發的《關于開發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鎮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的意見》,要求國家開發銀行各分行積極參與特色小(城)鎮規劃編制工作。由此可見,特色小鎮建設的相關企業也是特色小鎮規劃編制的主體之一。
特色小鎮規劃共同體,社會組織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主體之一,包括行業協會、商會等。例如,涉及文化方面的規劃設計,包括提煉文化經典元素和標志性符號等,當地文化類社會組織最有發言權,其本身有可能就是非物質文化傳承者,如民俗文化協會等。另外,在規劃編制審議程序中,各類社會組織同樣應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在規劃初稿完成之后,通常需要進行社會咨詢論證,包括通過廣泛聽取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的意見,不斷修改完善規劃。
(四)原住民
當地居民,土生土長,既在本土文化中成長,又承載和傳承著本土文化。由此,文化規劃設計離不開這些人獻言獻策,尤其是鄉賢,作為本地文化人,其作用同樣是無可替代的。[6]例如,規劃初稿的公眾咨詢論證,也需征求專家學者、居民的意見。另外,特色小鎮建設,最終是“以人為中心”,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高低檢驗著特色小鎮創建的成功與否,決定著特色小鎮生命力的強弱。正因為如此,有關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文件,均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積極性,推動政府、社會、市民同心同向行動,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小鎮規劃建設與治理。
三、特色小鎮策劃中的文脈傳承與發展
離開文化這個靈魂,特色小鎮勢必淪入虛假小鎮的行列。挖掘、傳承與創意特色文化是各類特色小鎮策劃的永恒主題。
(一)文化元素形態與文脈
挖掘傳統文化元素是傳承文脈的基礎。傳統文化元素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和積淀,包括非物質形態和物質形態。傳統非物質形態文化元素,是由各時期的思想意識、價值體系、倫理道德、民俗民風、生活習慣等觀念形式組成,是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也是精神文明的體現。我國傳統非物質形態文化元素,儒家思想是主流,綿延至今。物質形態元素是指能看得見的經典或物態文化均構成物質文化元素范疇,包括宮廷和廟宇、壁畫和雕刻、建筑、服飾、詩詞和書法、手工藝和工藝品、園林景觀等。這些從平面到立體的形態,是物質形態元素的主流。文脈是由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多種文化元素構成的歷史脈絡。建筑、街區的格局和風貌、見證過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場所、樹木、巨石,以及如年畫、當地節慶活動、民間表演、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等,這些文化元素在歷史長河中,看似斷斷續續,甚至殘垣斷壁,仍有內在先后聯系的脈絡,這種脈絡不會自動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需要有意識的挖掘、凝練,才能熠熠生輝,使之得以傳承和發展。
(二)特色小鎮策劃中文化元素的挖掘與傳承
以文旅小鎮為例,策劃主要包括主題與風格、景觀與建設、運營與體驗三個方面內容,[7]而貫穿始終的主線則是文化元素的挖掘、文化的傳承、文脈的延續。
確立主題并不是簡單地重現過去,而是創造性地將歷史在當地留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文化現象,以完整、全面、嶄新的面貌再現出來。提煉升華文化內蘊是主題策劃的關鍵。小鎮正是擁有當地的文化內蘊,才吸引人們前來觀光、旅游、休憩、度假,或重溫歷史,找回曾經的記憶,記住鄉愁。但凡能夠定位于文旅方向的特色小鎮,或多或少都有較為明顯的資源優勢:要么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如宜人的氣候、秀麗的山水;要么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悠久的歷史、杰出的名人等。當某些資源集中且突出并具可識別性時,便可以成為支撐小鎮發展的特色主題。事實上,此種情況并不多見,而多數情況是小鎮文化資源數量雖多,但文化元素要么在相鄰地方同樣存在,要么幾個地方均有某個側面或某幾個側面,呈現出分散性、同質性和碎片化狀態,難以單獨支撐小鎮主題。這就需要在文化元素挖掘中創造性地凝練主題,例如,靈山小鎮拈花灣,依托靈山大佛,打造全方位體驗的禪意生活,構建“心靈度假”的休閑旅游模式。“拈花灣”的命名源于“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的典故,既有傳統“拈花一笑”的文化基因,又創意十足。
景觀與建設是策劃的重要內容。如果說主題和風格策劃是理念或愿景的話,那么,景觀與建設任務就是如何通過景觀的布局和景點的建設,將小鎮的主題和風格呈現出來。主題一經確定,小鎮布局和活動就要圍繞主題展開,外觀及建筑、內部裝修裝飾、服務人員服飾、服務方式、經營理念都要聚焦主題,體現該風格,處處營造主題氛圍,以引起人們強烈的文化共振,滿足人們文化心理要求,形成穩定、持久的吸引力。在布局上要依據地形地貌、自然環境等原有的基礎,力避大拆大建,保護文脈。享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江蘇同里古鎮,除了五湖環抱、家家臨水、戶戶通舟的江南水鄉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自然環境,更有綿延千年的鄉土傳統文化,通過江南水鄉風格的深宅大院、園林小筑、民居、石橋、亭臺樓閣等古建筑呈現在人們面前,漫步其中,仿佛回到古老的歲月,產生無限思緒和無盡鄉愁。
運營與體驗是策劃的又一項任務。運營策劃解決的是特色小鎮項目未來誰來運營、如何運營的問題。就如何運營而言,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逐步進入體驗時代,游客已經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旅游,而希望通過視覺、味覺、聽覺等全方位的體驗,享受在消費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感覺”。你若去過麗江古城,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去了還想去,甚至有留下來的沖動,因為這里的文化不是高不可及,你不僅可以觀賞它的秀美,還可以感受它的寧靜和安逸,追尋你心中的那份思緒,在這里,你是個體驗者而非旁觀者和局外人。
文化體驗,需借助載體。無論是建筑還是景觀,都可能成為文化載體,但是由于文化的地域性,同樣的載體卻不一定能承載相同文化,如青磚黛瓦、石拱橋、烏篷船將烏鎮江南水鄉的淡雅、清秀的朦朧之美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而成都龍潭水鄉,同樣的青磚黛瓦、青石板路和烏篷船卻淪為笑柄,因為這里缺少“江南水鄉”的地域維度。文化體驗還需融于業態之中。拈花灣禪意小鎮以禪文化主題為引領,將文化體驗融入各類業態之中,客棧、茶道館、花道館、抄經館是游客必到和逗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很多游客在拈花灣抄寫經文、插花、放飛許愿燈,在拈花灣的街道、花海中,戴著斗笠、穿著禪服、手捧禪缽,體驗拈花灣的禪意文化,也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安靜下來。文化體驗還需注入儀式感,儀式感是文化的傳承,如春節放煙花和貼對聯,清明節掃墓,親人去世辦葬禮,結婚辦結婚慶典和辦酒席等。儀式讓人體會投入,體會感情,體會過程,通過體驗嚴肅的儀式活動,使人身臨其境,強化體驗者對傳統文化的尊崇,并由此傳承、傳播著小鎮的傳統文化。
四、特色小鎮規劃中的文脈傳承
特色小鎮規劃不同于傳統城市規劃,它是以特色小鎮概念規劃、小鎮布局和景觀設計為主體,圍繞“特色”打造,融合各種特色元素,疊加產業、商業、生活、人文、旅游、休閑、交通、環境和生態等專門規劃,進行多規合一,統籌考慮人口布局、生產力布局、國土空間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并重視傳承小鎮傳統文化的綜合性建設規劃。小鎮規劃與策劃密切相關,需要以策劃為指導,將特色小鎮建設理念、戰略和藍圖具體落實到空間布局上,內容包括特色主題選擇、小鎮選址、功能定位、空間組織、實施計劃等。
特色主題選擇,立足“特色產業、資源稟賦、文化底蘊”三要素,通過梳理、提煉和總結,確定特色主題。緊跟其后,圍繞特色主題,以文化為內核,找準特色產業,作為特色小鎮的立鎮核心。[8]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未來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持續發展的保障,而特色產業需要文化內蘊,涵養旺盛的生命力。
小鎮選址是特色小鎮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特色小鎮的特定內涵意味著選址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不受行政區劃單元的限制,依據自身實際情況而定,選址既可以在特定的行政區之內,也可以跨行政單元。從內容上看,如果說,小鎮概念規劃是在主題確定階段,要解決的問題,一是本區域有無建設特色小鎮的必要,二是小鎮未來發展的總體方向如何。那么,小鎮選址階段則是要回答“小鎮應該建在哪里”的問題。主要通過對本地特色優勢分析、對周邊地區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分析,在用地紅線范圍內,與本區域上一層級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生態功能區規劃之間“多規銜接”來解決。
功能定位是對小鎮特色主題的深化與細化,目的是實現特色小鎮功能疊加“聚而合”的要求。從“產業”“文化”“生態”“社區”等維度,明確小鎮創業圈、生活圈、服務圈、商業圈、生態圈等功能圈的目標定位,在此基礎上,分別規劃生產、生活、文化、生態等功能區建設,提出相應的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發展路徑等。
空間布局是將特色小鎮特色主題和功能定位落實到特定地理空間的手段,目的是實現特色小鎮形態“小而美”的要求。空間布局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前提下,在3平方公里左右空間范圍內劃定特色小鎮發展邊界,空間布局與周邊自然環境、整體格局和風貌相協調,做到不另起爐灶,不大拆大建。
實施計劃是確保特色小鎮總體規劃和各種專門規劃一一落地的路線圖和具體方案,包括5W1H,即目標、時間、地點、主體、內容和方式等六個方面內容。
喚醒文化記憶,傳承地域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鎮規劃的重要任務。正是通過特色小鎮規劃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確保文化記憶得以喚醒、文脈得以傳承。特色小鎮規劃包括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兩方面,而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如此,特色小鎮規劃與傳統文化結合存在以下四種情況:小鎮總體規劃與傳統物質文化結合;小鎮總體規劃與非物質傳統文化結合;小鎮專項規劃與傳統物質文化結合;小鎮專項規劃與非物質傳統文化結合。
小鎮總體規劃與文化結合,首先體現在小鎮主題定位和產業定位上,文化主題是小鎮主題的靈魂,文化主題定位是特色小鎮規劃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對于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的古鎮來說,文化主題幾乎是其唯一主題,例如烏鎮,是典型的江南地區漢族水鄉古鎮,大約在7000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文化底蘊深厚。而“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烏鎮”的文化主題是使其聲名鵲起的秘鑰。對于傳統文化積淀相對薄弱的特色小鎮來說,特色小鎮總體規劃與文化結合的途徑是傳統文化元素挖掘+創意。例如,一些以產業特色為載體的特色小鎮,尤其是以新興戰略性的特色產業,如互聯網小鎮、航空小鎮等,雖然產業主題鮮明,但不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規劃設計時,除了挖掘當地的文化元素外,重要的是塑造與提煉產業文化特色,形成主題定位。這方面,浙江云棲小鎮極具代表性,取名云棲小鎮,既承接了原有云棲景區的地域文化,又體現了當今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的重要發展趨向。科技人文是云棲小鎮著力打造的特色文化主題,目標是“中國創新創業第一鎮”,由此打造出了云棲大會永久舉辦地,一個含金量十足的文化品牌。
特色小鎮建設最終的落腳點在于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盤活區域經濟,[8]因此,建設什么樣的特色產業是小鎮規劃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特色小鎮的產業不同于城市產業,它不可能像城市產業那樣追求規模效應,只能劍走偏鋒,追求特而精,區域文化產業化、品牌化是特色小鎮產業“特而精”的可行路徑。[9]因此,在傳統文化積淀厚重的小鎮,產業定位規劃與區域文化結合,是通過挖掘區域文化的核心商業價值,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化,打造文化產業品牌來實現的。在烏鎮,以旅游業為產業定位,確立了“一鎮多點”的產業格局。規劃延續古鎮傳統的十字水軸空間結構,打造雙十字水軸。一是將劃定的東、西、南、北柵四片歷史保護街區與中市聯為整體,重塑老十字水軸;二是依托古鎮觀光資源向外圍拓展,向東、向南,完善旅游服務配套建設,形成新十字水軸。老十字水軸以商務休閑、原味民宿、創意民俗為功能主題,發展文化旅游。新十字水軸以辦公、醫療、商業、養生為功能主題,提供服務。既實現了物質文化與產業高度結合,也有產業與非物質文化深度融合,使非物質文化活態傳承。
傳統文化積淀相對薄弱的特色小鎮,產業定位規劃同樣可以實現與文化結合。例如,杭州夢想小鎮的產業定位是互聯網產業和金融產業。其中互聯網產業以培育、集聚互聯網創業企業為重點,鼓勵大學生創客創辦電子商務、軟件設計、信息服務、大數據、云計算、網絡安全、動漫設計等企業;金融產業以培育科技金融服務業為重點,著重發展天使基金、私募金融、互聯網金融,構建覆蓋企業全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倉前是夢想小鎮所在地,一個擁有880多年歷史的古街,保留著章太炎故居、四無糧倉等文物單位和一些古建筑。其中,鎮內由舊時糧倉改造而成的12個新式糧倉,現成為創客辦公的“種子倉”,實現眾創空間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使得“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自由徜徉”的夢想成為可能。而小鎮每月舉行的創業先鋒營選拔賽、每周一次的“糧倉三人行”活動、每天的創業培訓、創意集市和學術沙龍,營造的是一種創新創業的產業文化。
在專項規劃中,實現規劃與區域文化結合的途徑,主要在以下幾個領域:
(1)街巷保護與改造規劃
中國的特色小鎮并不缺少“文化基因”,缺少的是文化意識、對小鎮文化的真正理解、對小鎮歷史記憶的珍惜,沒有用心整理、提煉并加以保護、傳承和創新。許多地方在特色小鎮創建中出現的種種亂象,實質上是對傳統文化缺乏真正理解。街巷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文脈的延續,街巷規劃首先考慮的是保護,將街巷承載的文化原汁原味的保留下來,杜絕人為破壞。同時,保護不是最終目的,最終不是將傳統文化“博物館化”,而是要不斷推陳出新,傳承創新。街巷修復與改造是必要的,但不是一味仿古造假,而是要深入挖掘和放大傳統文化元素,豐富小鎮文化底蘊,增強文化氛圍,延續文脈。2017年住建部下發的《關于保持和彰顯特色小鎮特色若干問題的通知》對特色小鎮街巷修復給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是要尊重小鎮現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區;二是保持小鎮宜居尺度、不盲目蓋高樓。一句話,街巷保護與新建規劃需要將傳統文化放置其中統籌考量。
(2)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規劃
古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保護和及時修繕,規劃力求保護傳統優秀文化、延續文脈。而新建筑設計,力求新建筑的高度、風格、色彩、材質等應傳承傳統風貌,雕塑等構筑物也要體現優秀傳統文化,與古建筑相互協調,相得益彰,體現小鎮文化主題。新建筑要根據產業特色、區域文化特性來設計,減少大量非當地建筑文化與風格的仿制建筑,避免古今中外混搭的“四不像”。
特色小鎮為了獲得與小鎮特色主題相一致的視覺效果,必然涉及到景觀設計的問題。景觀設計關系著小鎮的整體風格和視覺效果。所謂景觀是指一定區域呈現的景象,產生視覺效果。這種視覺效果反映了地理空間和物質所構成的綜合體,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的烙印。景觀設計要素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和人工景觀要素,其中,自然景觀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風景,如山、水、樹、河流、湖泊等;人工景觀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跡、文化遺址、園林、商貿集市、建筑物、廣場等。景觀設計要服從小鎮總體規劃,襯托小鎮特色主題,建立清晰的平面布局和空間的序列展開,進行形體、色彩和質感的處理。每個景觀都有其特定場域特征,景觀設計不是簡單地追求與眾不同的形式,而是要深刻理解特定場域精神,要注重“形”的設計,更要重視“神”的塑造,除具有一定生產生活功能外,更應注重整個環境帶給人們的精神滿足,更多體現的是對人類生存和向往的人文關懷。
景觀設計,標志符號的利用非常重要。標志符號的功能在于它能傳遞一種思想、情緒或追求,傳承著特定的區域文化,通過符號設計,營造主題鮮明、風格一致,能體現當地特色的文化氛圍。產品的形象、基礎設施外觀、賽事吉祥物、燈光設計、文化產品與品牌塑造等景觀節點,都能將文化以符號的形式表現出來,使人們感受到強烈的文化魅力,產生歸屬感、親切感和濃濃的鄉愁情緒。
(3)民俗風情保護與傳承規劃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積淀下了豐富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以口頭、風俗或行為等形式存在和傳播的文化現象,它們在一個地域、民族或群體中經過長期積累、傳承和改造后,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或表達方式,能體現如飲食、節日、服飾、建筑、藝術、生活習慣等特定文化內容。民俗文化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有一定的脆弱性,它雖是區域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當地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與其他形式的文化有所不同,極容易消失,因此,在城市化進程和小鎮建設中,應該倍加重視,自覺地加以扶持、保護和傳承,將其作為小鎮專項規劃的重要內容。
五、結語
歷史悠久的中國,特色小鎮從來就不缺少“文化基因”,缺少的是沒有從精神層面理解特色,去珍惜小鎮的歷史記憶和美好向往,用心加以保護、傳承、創新。很多地方在浮躁的心態下規劃建設特色小鎮,一方面在相互攀比、模仿中迷失了方向,丟掉了特色;另一方面,在大拆大建中斬斷了文化脈絡,葬送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正確的做法,應當以尊重自然、傳承文化、彰顯特色的理念,本著敬畏之態度,挖掘和提煉自己的文化基因,傳承那些散發著濃濃歷史氣息的鄉土傳統文化。當然也不要忘記在傳承中創新。一方面,加大表現形式的創新。文化特色,相當部分是通過視覺、聽覺和味覺等方式呈現出來的,因此需要在表現形式上加強創新,例如,建筑設計與景觀布局、符號設計與紀念品開發等方面的創新;另一方面,加強個性品牌塑造以及產業融合發展。還應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新媒體,輸出品牌形象與個性文化,營造特色品牌效應。
特色小鎮規劃除了完成“規定動作”,例如,土地紅線、財政投入等,還要有“自選動作”,主要是因地制宜,深挖本地優勢資源潛力,依托當地生態特色、產業特點、歷史傳統、民俗民風等,留住特色小鎮的“根”,使特色小鎮具備長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唯有如此,才能展現出獨特氣質,避免“千鎮一面”。
特色小鎮是以“人”為核心的活著的小鎮,小鎮規劃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真心實意地吸納當地居民參與,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和家園感。小鎮的文化特色要想真正打造起來,除了需要有經濟支撐外,更需要有一批真正理解、懂得本地歷史傳統與民眾情感的文化人和鄉賢,靠文化工作者、社區工作者、鄉賢、志愿者和原住民等多方共同努力。
說明:本文系文化和旅游部研究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進程中文脈傳承的路徑研究”(18DY22)和山東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社會建構視角下社區黨建創新研究”(21BDJJ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黃育華,等.中國特色小鎮發展報告(2018-201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2]方應波,等.特色小鎮發展模式與政策思考[J].商業經濟研究,2019(10):141-144.
[3]陸柳絲.論特色小鎮策劃和規劃工作的關系與區別[J].建筑技術開發,2017(23):24-25.
[4]邵甬,陳悅.歷史城鎮保護與設計導則研究與實踐[J].城市規劃學刊,2020(6);102-109.
[5]杜菲,等.中國特色小鎮建設政策匯編[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7.
[6]張安民.特色小鎮旅游空間生產公共參與的影響機制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3.
[7]陳瓊.文旅IP——特色小鎮IP化運營策略與落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8.
[8]袁成達.特色小鎮需全產業鏈共謀“可持續”[J].浙江經濟,2017(17):14-15.
[9]陳炎兵,姚永玲.特色小鎮——中國城鎮化創新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Hugging Nostalgia: Cultural Context Inheritanc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Fei Guangsheng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266590,China)
Abstract:""Inheritable genes"" determine the vitality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artificial "carving" influences the fate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Cultural gen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heritable genes" in characteristic towns, which have the inherent temperament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and are the source of vigorous vitality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rtificial "carving" begins with planning, and the initial choice determines the future road and destiny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Cultural genes are usually hidden and great, and the task of planning is to present cultural genes completely in people's senses, so as to make cultural genes rejuvenate and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refore, in essence, the planning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to find the way of construction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inheritance. There may be the risk of "rational transgression" in manual carving, so we should abandon "one-word" and excessive elitism, and let "insiders" participate in "carving".
Key words:characteristic towns; planning; the context inheritance
責任編輯:王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