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家豪 馬迎教 蒙明慮 楊益東 覃健 張志勇



【摘要】 目的 了解桂西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探索桂西地區大學生的心理韌性、人際信任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
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人際信任量表(ITS)、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及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運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桂西地區1144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 桂西地區大學生SCL90總分及各個因子分均高于全國成人常模。不同專業、民族、任職情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異:非醫學生的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醫學生(P<0.01);少數民族學生的SCL90總分及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漢族學生(P<0.05);學生干部的SCL90總分及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非學生干部(P<0.05);醫學生的心理韌性總分及目標專注、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因子分高于非醫學生(P<0.01);不同專業、民族、任職的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無差異。除強迫癥狀因子與心理韌性中的目標專注、積極認知無相關外,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與ITS總分、心理韌性總分及各因子分均呈負相關( -0.301 ≤r總分≤-0.092, P<0.01;-0.348≤r因子≤-0.072, P<0.05)。心理韌性總分、父母離異情況、專業、ITS總分、民族、生活費情況、父親文化程度、任職情況、年級共9個因素可以預測桂西地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2=0.171。
結論 桂西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建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關注少數民族學生、學生干部和非醫學專業學生的心理狀況。心理韌性、人際信任是桂西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 提高心理韌性水平和人際信任水平有利于提高桂西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 桂西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韌性;人際信任
中圖分類號:R395.5;G44 文獻標志碼: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1.06.009
Study on correlation among resilienc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Guangxi
LIAN Jiahao1, 2, MA Yingjiao2, MENG Minglyu2, YANG Yidong2, QIN Jian1▲, ZHANG Zhiyong1, 3▲
(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 Guangxi, China; 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533000, Guangxi,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1, Guangx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Guangxi, 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resilienc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n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Symptom check list (SCL90),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 adolescent resilience scale and selfdesigned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1144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Guangxi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SCL90 and each factor scor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Guangxi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onal adult norm.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majors, ethnic group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the total score of SCL90 and each factor score of nonmedical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medical students (P < 0.01); the score of SCL90 and the factor score of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paranoia, and psychosis among minority student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Han nationality students (P < 0.05); the score of SCL90 and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xiety, hostility, terror, paranoia, and psychosis among student cadre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student cadres (P < 0.05); the scores of resilience, goal focus, positive cognition and family support factor of medical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medical students (P < 0.01);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interpersonal trust level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majors, nationalities, and positions. Except tha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obsessivesymptom factors and target concentration and positive cognition in resilience, SCL90 total score and each factor scor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TS total score, resilience total score and each factor score (-0.301≤r total score≤ -0.092, P < 0.01; -0.348 ≤ r factor ≤ -0.072, P < 0.05). Resilience total score, parents' divorce, major, ITS total score, ethnicity, living expenses,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employment status and grade could predict the mental health level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Guangxi, R2=0.171.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Guangxi is relatively low. It is recommended to strength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focu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nority students, student leaders, and nonmedical students. Resilienc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ar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Guangxi. Improving mental resilienc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Guangxi.
【Key words】 western Guangxi;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resilience; interpersonal trust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可導致抑郁、自殺意念風險升高[1],由此引發的大學生抑郁、自殺等負性事件屢見報道[2]。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由百色、河池、崇左三市構成,簡稱桂西地區,是集“老少邊山窮”于一體的民族聚居地區,區域內的大學生大多來源于桂西和區內周邊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較多。受民族地區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及家庭和社會環境等影響,民族地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有不同于一般人群的特征。
心理韌性被認為是21世紀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中成長的關鍵能力[3],心理韌性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癥狀的保護因素[4]。人際信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能夠折射出大學生心理狀況是否處于健康水平[5]。目前從心理韌性及人際信任角度對桂西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較少。本研究致力于了解桂西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探索桂西地區大學生的心理韌性、人際信任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為提升桂西地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桂西地區某兩所全日制本科高校一至五年級34個班級的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1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44份,有效率為95.33%。其中,男生442人,女生702人;農村學生937人,城鎮學生207人;醫學生728人,非醫學生416人;漢族學生581人,少數民族學生563人;學生干部393人,非學生干部751人;父母離異的學生64人,父母非離異的學生1080人。
1.2 調查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填寫問卷的調查方法,在桂西地區抽取兩所本科高校,以班級為單位隨機抽取一至五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問卷調查。由經統一培訓合格的調查員向調查對象講解填寫要求,調查對象當場獨立完成問卷填寫,問卷由調查員統一回收。
1.3 調查工具及內容
①采用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調查人口學特征,共14個項目,包含性別、年齡、民族、專業、家庭情況、消費情況等項目,用于調查大學生的人口學特征及一般情況。②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調查大學生的心理現狀,該表有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9大因子及1個“其他”因子。每項均采用1~5分五級評分制,五個等級為: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依次對應1分、2分、3分、4分、5分。以總分、因子分、陽性項目數等作為統計指標,分數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SCL90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5[6]。③采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調查大學生心理韌性的水平,共27個項目、5個因子,分別為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采用五點積分法計分,每一題都有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說不清、比較符合、完全符合5個等級。心理韌性量表總分越高,心理韌性水平越高。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1[7]。④采用人際信任量表(ITS)調查大學生的人際信任程度,共25個項目,本量表采用Likert五點自評式方法,依次有完全不同意、部分不同意、同意與不同意相等、部分同意、完全同意5個等級。人際信任量表總分越高,人際信任程度越高。ITS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8[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錄入數據,核對并進行邏輯檢查后,建立數據庫,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包括t檢驗、相關分析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等。雙側顯著性檢驗水準α=0.05。
2 果
2.1 桂西地區大學生的心理現狀
與1987年全國成人常模[9]相比,除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外,桂西地區大學生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與全國成人常模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大學生之間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的比較
非醫學生的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醫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除軀體化、恐怖因子外,少數民族學生的SCL90總分及其他7個因子分均高于漢族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除強迫癥狀、抑郁因子外,學生干部的SCL90總分及其他7個因子分均高于非學生干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人際關系敏感、恐怖因子P<0.05,其余5個因子P<0.01)。見表2。
2.3 大學生之間心理韌性及人際信任水平的比較
醫學生的心理韌性總分比非醫學生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體現在目標專注、積極認知及家庭支持3個因子;不同民族、不同任職情況間大學生心理韌性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專業、民族、任職情況間大學生人際信任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2.4 大學生心理韌性、人際信任各因子與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的相關性分析
除強迫癥狀因子與心理韌性中的目標專注、積極認知無相關外,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均與心理韌性總分及各因子分呈負相關;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均與人際信任總分呈負相關。見表4。
2.5 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SCL90總分作為因變量,以年級(一年級1,二年級2,三年級3,四年級4,五年級5)、專業(醫學1,非醫學2)、性別( 男1, 女2) 、民族(漢族1, 少數民族2)、任職情況(學生干部1,非學生干部2)、家庭所在地( 農村1,城鎮2)、獨生情況(獨生1,非獨生2)、父親和母親的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 中學及以上2 )、父親和母親的職業(農民1,非農民2)、父母離異情況(離異1, 非離異2)、月均生活費(≤1000元1,>1000元2)、心理韌性總分和人際信任總分共15個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建立回歸模型。心理韌性總分、父母離異情況、專業、人際信任總分、民族、生活費情況、父親文化程度、任職情況、年級共9個變量進入方程,方程顯著性檢驗F值=25.955,P<0.01,R2=0.171。見表5。
3 論本研究顯示,桂西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偏低。桂西地區不同專業、民族、任職情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異:非醫學生低于醫學生,少數民族學生低于漢族學生,學生干部低于非學生干部。
受專業影響,醫學生較非醫學生掌握更多的醫學和心理學知識,這些知識有利于醫學生妥善處理遇到的困惑和問題,這可能是造成兩者心理健康水平差異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顯示,醫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優于非醫學生。恰如其分的挫折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會促進心理韌性的發展[10],提高心理韌性可以促進學生的幸福感水平[11]。醫學生學業繁重,學習壓力大,這很可能就是恰如其分的挫折教育中的一類,無形中提升了醫學生自身的心理韌性水平,對心理健康產生正向作用。國外研究顯示,醫學生的平均彈性抗壓能力低于一般人群[12],這可能是國內外對醫學生培養模式的差異以及各自的社會醫療條件、社會環境多元化不同所致。
桂西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原因可能是其大部分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西部農村地區長大,經濟的貧困、與周圍環境的反差會造成失落、自卑的心理困擾,進而影響人際交往;再者,他們成長過程中所能接觸和學習的文化、教育等資源普遍少于漢族學生,尤其是對大學生學業的綜合評價模式使單純課程學習優秀的優勢不再突顯,這也使得他們的學業壓力進一步增大。經濟貧困、人際交往困境及學業壓力的交集作用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對新疆、北京、西藏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13~15],故此高校需重點關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并實施針對性措施。
學生干部既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生干部相應的工作中,又要兼顧學業和生活,由此給學生干部帶來較多的煩惱、壓力和矛盾,這很可能是桂西地區學生干部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重要原因。此外,學生干部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要平衡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需求,人際關系相對復雜,會加重其精神上的負擔。學生干部能力較強、學業優秀,老師和家長對其期望較高,也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心理韌性及人際信任水平呈顯著正相關。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心理韌性總分、父母離異情況、專業、人際信任總分、民族、生活費情況、父親文化程度、任職情況、年級共9個變量進入方程。心理韌性、人際信任的B值分別為-1、-0.83,對心理健康水平有良好的正向預測作用,即心理韌性水平或人際信任水平越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較多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心理健康存在相關性,心理韌性水平高的個體,心理困擾較少,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16]。同時,韌性在人際關系與學校適應的關系中起著多重中介作用[17],可通過提高大學生的韌性水平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8],同時有助于提升生活滿意度及大學生的適應能力[19~20]。相關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從1998至2009年逐漸下降[21],大學生之間的信任度較低[22]。人際關系問題在大學生中度以上心理問題中排在首位[23]。較低的人際信任水平易導致社會孤獨感[24]。可見,心理韌性和人際信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提高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及人際信任水平,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進入回歸分析方程的9個因素P值均小于0.05,表明此回歸模型擬合情況良好。方程決定系數為0.171,說明進入方程的9個因素只可解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變異的17.1%,即除了上述9個因素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提示應對其心理健康進行更全面的研究與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建議桂西地區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關注少數民族學生、學生干部和非醫學專業學生的心理狀況,注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和人際信任水平。可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健全心理健康監測、篩查常態化機制,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水平監控體系,一旦發現學生心理異常,及時對其采取心理疏導與干預措施,并持續追蹤其心理變化。非醫學院校可采取增加開設心理健康相關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等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 考 文 獻
[1魏鵬程.大學新生SCL90因子分析及其對自殺意念的影響[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2):106107.
[2ZHANG J,QI Q,DELPRINO R P.Psychological health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a rural/urban comparison[J].J Child Adolesc Ment Health,2017,29(2):179186.
[3SANDERSON B,BREWER M.What do we know about student resilience in heal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A scoping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urse Educ Today,2017,58:6571.
[4丁慧思,韓娟,張敏莉,等.青少年抑郁癥狀與兒童期創傷、心理彈性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7,31(10):798802.
[5王明明,周婷,趙倩倩.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之間變量關系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7(11):9497.
[6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912.
[7胡啟權.不同強度體育鍛煉對提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韌性的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19,40(1):8385.
[8金鑫,李巖梅,李小舒,等.網絡社交態度、網絡信任、人際信任與社交焦慮、孤獨感之間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1):185187.
[9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修訂版)[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2733.
[10李妮娜,李杰,周曉娜,等.醫學生心理韌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1,12(10):878880.
[11吳素景,鄒增麗.心理韌性視角下醫學生的幸福感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9):7374.
[12HOUPY J C,LEE W W,WOODRUFF J N,et al.Medical student resilience and stressful clinical events during clinical training[J].Med Educ Online,2017,22(1):1320187.
[13房富利,劉繼文,張晨. 不同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J].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5,38(7):900902.
[14高云鵬,艾克熱木·艾爾肯,王雪. 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以北京郵電大學少數民族大學生為例[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3):9298.
[15魏曉波,馬海林,高蕾,等. 西藏高校藏族新生2008-2014年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7,38(2):231234.
[16PINQUART M. Moderating effects of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on associations between hass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 30(1):5360.
[17ZHANG X,HUANG P F,LI B Q,et al.The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n school adaptation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during COVID19 control period:Multiple mediating rol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J].J Affect Disord,2021,285:97104.
[18仇芳芳,江玲,陳小立,等.杭州市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11):16641665.
[19歐陽樂,張秀軍,王麗雅,等.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4):554557.
[20PENG L,ZHANG J,LI M,et al.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the effect of resilience,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J].Psychiatry Res,2012,196(1):138141.
[21辛自強,周正.大學生人際信任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3):344353.
[22LIU Y,SHEN W Q.Perching birds or scattered streams:a study of how trust affects civic engagemen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ontemporary China[J].High Educ,2021,81(3):421436.
[23銀星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以廣西6所高校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9):136138.
[24DAS S,ECHAMBADI R,MCCARDLE M,et al.The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trust,need for cognition,and social loneliness on shopping,information seeking and surfing on the web[J].Mark Lett,2003,14(3):185202.
(收稿日期:2021-03-14 修回日期:2021-06-11)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