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佑靜 張珺



2020年的疫情打亂了幼兒園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我們通過網絡課程,用“特別的愛和方式”陪伴著孩子們成長。在家園共同籌劃六一活動時,大家一致同意要在線上發起一個愛心活動,請吉首大學師范學院何珍老師和駐村第一書記符智榮牽線了對接的對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乍小學有25名3~6歲幼兒的學前班。為了讓家長和幼兒直觀了解當地現狀,我們請何老師拍攝了學校的情況及當地小朋友一日生活的視頻,并用畫外音做了介紹。
疫情下,我們要借助家長的力量來開展活動,如何把握好引導的方式,讓家長積極參與并正確引導幼兒,成為我們設計線上活動的重點。園長通過在線會議向家長介紹了當地的情況,說明此次活動的教育價值,引導幼兒去關心他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家長們認為可以直接發起捐款,改善山區的學習環境,也可以鼓勵孩子捐物,把他們不要的玩具圖書捐出來。我們敏感地抓住“不要”這個詞,問這樣表達是否合適?最后確定了愛心活動的主基調:幫助不是施舍,給予對方的應是純粹的、基于平等的利他,要呵護雙方幼兒的童心與愛心。我們要啟發幼兒可以捐自己喜歡的玩具、圖書,也可以是因為自己長大不再玩的玩具和不看的圖書,但是質量還都很好。我們只是給它們換個主人,讓物品繼續發揮作用,給山區的小朋友帶去快樂,讓他們在幼兒園有東西玩。
觀看視頻,引發認知沖突
我們將視頻和開放性問題發在班級群里,請家長啟發幼兒思考和表達。
第一個問題是:“你有怎樣的感受?和你的幼兒園有什么不同?”大部分幼兒首先表達的是排乍的小朋友很開心,之后有的幼兒關注到教室里很暗、桌子上沒有刷漆;有的幼兒用很破、很舊、墻壁都“破皮”了來形容他觀察到的;有的說他看到教室和操場是黑黑的水泥地,坐下來會冷吧!孩子們對于細節的觀察發現以及豐富的語言表達令我們驚嘆。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來說,山區是他們一個未知的世界,但因為都是幼兒園,孩子們自然就會對比自己的在園生活,從而將那些引發他們認知沖突的地方表達出來。
當豆沙說出“我覺得他們的條件很差,吃飯要走一段路,還要自己洗碗”時,我們拋出第二個問題:“你覺得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學習的?”孩子們開始關注到排乍小朋友的優點,說要學習他們的樂觀、不挑食、自己洗碗、吃飯不灑飯等好習慣。這也是與我們心中所想的農村幼兒園不同的地方,除了物質較為缺乏之外,孩子們有開心的笑容、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個問題:“你想怎么幫助他們呢?”幼兒表達出捐自己的圖書、玩具,想用自己存錢罐里的錢給山區小朋友買東西的意愿,因為他們的教室里空空的。當孩子們表達出捐贈意愿時,我們問:“什么是捐贈呢?”很多孩子有一些相關經驗,說:“捐贈就是把錢捐給需要幫助的人。”“你有很多東西,別人沒有,你把自己的一小部分捐出來給別人?!崩蠋熃忉專骸熬栀浘褪谴蠹一I集一些錢或東西,去幫助有需要的人?!?/p>
捐贈活動就這樣在班級群里發起了,最后,全園共籌集資金32417.61元,是往年的十倍之多,真是一筆“巨款”!家長和幼兒也陸續將精心挑選的書和玩具送到幼兒園,每個包裹里都寫了暖心的話語:“里面的玩具是清洗過的,請放心?!薄斑@些都是我喜歡的玩具和書,你們也要愛護哦?!薄?/p>
【分析】表面上看,捐贈是物質的一種轉讓過程和形式。幼兒愿意將自己的東西無償送給對方的前提是,他們從內心產生了去幫助對方的情感,這就涉及到幼兒的感知、移情、同理心等心理的參與。通過這種觀看對方生活視頻、互動對話等方式,幼兒能感知、了解到對方小朋友的情況,在參與的過程中也在表達和傳遞著自己的情感。
全程參與,實現教育價值最大化
面對孩子和家長捐贈來的物資,怎樣更好地實現教育價值呢?
線上討論的時候,我們請孩子們說一說自己是用什么方式幫助排乍小朋友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請幼兒猜一猜全園小朋友的捐款金額。當他們得知總數是32417.61元時,紛紛說:“好多錢??!”老師引導幼兒通過對比自己捐的錢數和全園捐款總數,認識到很多小數加在一起就是個大數,每一個人的力量加起來就是一群人的力量,這叫“人多力量大”。
我們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規劃這筆錢的使用方式,并借助繪畫、圖表等形式向同伴介紹。從幼兒的畫中,我們看到他們已經具備初步的統籌能力:有的想用這筆錢給排乍的小朋友換一個和我們一樣的操場;有的要買書架和很多書;有的想給他們買個可以上網的電視,里面有微信,這樣就可以視頻了;有的要改造他們的教室,安一排燈,讓教室亮亮的;賽賽畫中的玩具都寫了數量,他要給25個小朋友買30個玩具,多幾個壞了可以換;很多孩子都在教室里畫上了綠植,說這樣會讓教室更好看……(部分設計圖見附圖)活動室的植物是我園常見的風景,在幼兒心中留下的是美,他們想將這種美傳遞給對方,可見,教育的細節對孩子們來說是留痕的。
根據小朋友和家長的意見,綜合考慮到排乍小朋友的需要,我們將捐款買了玩教具、書、黑板漆、教學一體機,以及戶外用的單杠和小車。最后,我們給幼兒分享了購買方案,讓他們了解,一個方案的最終形成是要綜合很多人的智慧的。
時值5月,北京的疫情控制良好,大班的幼兒已來園活動。此時,送來的圖書和玩具堆滿了大廳,他們擔任起統計員、打包員的角色。因為東西特別多,我們將物品搬到戶外更為開闊的地方,幼兒很快想到,需要進行分類。他們觀察都有哪些東西,討論怎么分類,并分小組統計某一類物品。大家主要用的是逐一點數的方法,統計書組用了10本10本按群計數的方法。當有幼兒一再出現重復點數的問題時,教師引導他觀察其他幼兒的統計方法,很快他發現因為數量較多,不能將點數過的玩具混放在一起。最后孩子們分享了自己的統計方法,也都嘗試了按群計數的方法,還用手機的計算器算出了總數。
打包時,孩子們擔心毛絨玩具被弄臟,在箱子底下墊上了塑料袋,還想到要在盒上標注一些信息,告訴別人里面裝的是什么。對于不會寫的漢字,幼兒畫圖案來表示,如一個幼兒在快遞盒子上畫了一堆聚集的小方塊,說是“碎玻璃”,提醒快遞員叔叔要小心,輕拿輕放。
【分析】通過這個活動,幼兒感受到每個人獻出一份愛心,匯聚在一起,就是更大的力量,能更好地幫助別人。孩子們把自己最喜歡的或認為最美好的物品融入在一份份規劃里,這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愛心也感動著我們。幼兒的規劃與設計,都是基于自己對幼兒園的認知,反映的是幼兒的生活經驗。其中關于點數和計算總數的活動,我們認為是生活中真實的問題情境,幼兒的學習就是來自生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的,很多幼兒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相關經驗,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也有興趣去挑戰,我們就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給予機會。當幼兒置身于有意義的情境之中,有了一些角色或任務的時候,總能激發起更大的學習興趣。
傳遞包裹,感受助人的快樂和力量
大家一起討論用什么方式將物品運過去,一致建議幼兒同意寄快遞,幼兒說出很多快遞公司的名字。于是我們通過搜集家中的快遞袋、快遞盒,了解一些關于寄快遞的信息。幼兒發現快遞盒上面有收件人、地址、手機號碼、寄件人、很多數字、豎條紋和字母。排乍的校長告訴我們,只有中國郵政才能將物品送達排乍,其他快遞都到不了。
在幼兒園的大班孩子親眼目睹了快遞員把7大箱物品裝車的全過程,并在線向中小班弟弟妹妹進行了分享,他們還從快遞員給的快遞單號中發現了一些數字規律,當將數字輸入到電腦時發現,這些數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愛心包裹到達了哪里。于是,孩子們每天都在追蹤物流信息,結合認識中國地圖,了解快遞會經過的省份和地區,并運用各種方式來記錄需要的天數。
4天后,愛心包裹到達了排乍小學,我們將當地老師拍攝的收禮物視頻分享給孩子們。他們稚嫩的聲音再一次打動了我們:“老師,我看到他們很開心,我也很開心?!薄皫椭鷦e人以后,我們也很快樂?!薄?/p>
【分析】就像孩子說的,帶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感受到快樂。善良和愛是幼兒的天性,但仍然需要通過外界環境的激發,使其真正成為一個人穩定的情感特質。通過寄快遞、追蹤快遞位置、觀看對方的反饋視頻,幼兒見證了捐贈物到達受捐人手中的過程,感受著因為自己的幫助,排乍小朋友玩玩具、讀書的快樂,同時,他們也獲得了一種力量,就是自己的努力和幫助也能給別人帶來改變。
在六一、新年等大型活動中設置愛心項目,所得善款為有需要的孩子購置圖書玩具,是我園的傳統活動。之前的活動,往往是在項目開展前通過展板宣傳,將善款買成書和玩具寄過去,給家長和幼兒做一個公示,分享對方收到禮物的照片,就結束了。這一次開展的系列主題活動,進行了深入挖掘,最大程度地發揮了愛心活動的價值。暑假里,小班的一位男孩看到新聞聯播里說南方大雨引發洪澇,立刻擔憂地問媽媽:“排乍小朋友的房子好不好,有沒有被大水沖走?”我們及時與排乍的老師聯系,當得知小朋友都很安全,暴雨沒有造成損害,小男孩興奮地跳了起來。素未謀面的孩子,通過此次活動成為他們心中彼此真誠的牽掛,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動,他不一定會產生這種情感。愛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對于幼兒對來說,情感的建立需要時間和空間,他們在參與、互動中與對方產生了真正的聯系。
這次募集的物款是歷年愛心活動之最,然而這個活動的價值卻不僅于此,真正的愛心巨款是其中蘊含的無價的愛。這種愛不僅是孩子展現出來的,還有成人在特殊的時期、在六一這樣特殊的節日,給予孩子的一份獨特的精神禮物,那就是愛與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教師對幼兒的愛,是幼兒對他人、對社會的愛。北京與湘西相距千里,我們用最真誠的愛連接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