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剛

吳某某在第一輪土地承包時,承包了NJ縣DY鎮HG村4社的土地和山林。2001年7月5日,吳某某將其位于4社的房屋作價13 000元賣給了同為NJ縣的外村人張某某,并約定將其承包的土地交由張某某代耕,不收費用,雙方簽訂了書面協議。
2002年9月20日,張某某與HG村委會簽訂了《NJ縣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村委會為張某某填發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2010年6月3日,NJ縣林業局向張某某發放了《林權證》。2008年8月18日,4社村委會與吳某某簽訂土地征收補償協議。
2013年4月,因修建環城路需要征用土地,吳某某與張某某就被征收的面積為2 000余m2的承包地產生爭議,爭議發生后,HG村委會調解無果。2013年9月,吳某某向NJ縣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2013年10月31日,NJ縣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作出仲裁裁決書,認定張某某與HG村委會簽訂的《NJ縣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合法。
吳某某對仲裁裁決不服,遂向NJ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張某某與HG村委會簽訂的《NJ縣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無效,并請求張某某及村委會返還承包地。
經審理,法院認為原告吳某某已在2001年7月5日自愿將土地、山林流轉給被告張某某,此行為應視為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并經過發包方HG村4社同意。原告吳某某與被告張某某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行為符合法律相關規定,合法有效,為維護交易的誠實信用及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穩定,判決駁回原告吳某某的訴訟請求。
首先,關于該案的法律適用問題。該案中的土地承包流轉行為發生在2001年,而《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施行時間是2003年3月1日,也就是說土地承包流轉行為發生在《農村土地承包法》施行之前,那么《農村土地承包法》對施行之前的土地承包流轉行為沒有溯及力,不能適用該法律。應該根據當時的法律規定進行判定。根據當時的《土地管理法》和《四川省農業承包合同管理條例》的規定,在承包期內,經發包方同意,承包方可以將土地承包合同轉讓給第三者,并簽訂書面轉讓協議。土地承包合同一經轉讓,原承包方與發包方依據土地承包合同確定的權利、義務即行終止,由第三者向發包方履行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合同轉讓時,不得擅自改變土地承包合同的內容。
其次,關于本案爭議焦點,也就是協議性質的認定問題,即原告吳某某與被告張某某簽訂的《協議書》究竟是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性質還是代耕協議。依《民法典》規定,合同的內容約定不明時,對于合同的性質,得結合簽訂合同時當事人的目的、行為性質、條款性質、交易習慣和誠信原則進行綜合判斷。原告吳某某與被告張某某簽訂《協議書》約定:吳某某將其土木結構的住房賣給張某某,共計13 000元。吳某某原有的土地、荒山全部交由張某某使用,不計算費用。如果政策變動,張某某自行辦理,與吳某某沒有關系。吳某某協助張某某辦理入戶手續。吳某某告老還鄉時要在張某某的屋坎下留2座墳地,張某某必須接受。如果張某某與近鄰發生邊界紛爭,由吳某某出面解決。
本案中,原被告之間簽訂的《協議書》有一條“原告將原有的土地山林全交由被告使用,不計價?!边@就涉及到協議書的性質問題,到底是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行為還是代耕行為,原被告之間產生了爭議。原告認為是代耕行為,而被告則認為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行為。
《合同法》規定(現為《民法典》第142條)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
從雙方協議約定的內容“甲方原有的土地、荒山全交乙方使用,不計價。屬上級政策變動時,由乙方自行辦理,甲方不負任何政治經濟責任”看,原告吳某某將其土地、山林的使用權交給被告張某某全權處理的意圖顯而易見,原告不再享有土地的權利也不履行義務。
另約定“甲方負責辦理房產證、土地證,辦好交乙方時,乙方一次性付給購房費13 000元,甲方同時協助乙方辦理入戶手續。”一般情況下出賣農村房屋均是一并轉讓原承包的土地、山林。本案中,協議約定吳某某負責辦理房產證和土地證,那么按通常理解應為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結合原告吳某某售房的目的和當時村委會干部的證言證實指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雙方還約定“甲方告老時在乙方屋坎下留2座墳地,乙方必須支持?!比绻麉悄衬硾]有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那么其仍然對土地享有權利,則無需專門單列此條要求被告支持。所以綜合協議內容,可以認定協議具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內容,符合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特征。原告主張協議約定是代耕的事實及理由不成立。
再結合現實情況,被告張某某整修房屋居住至今十來年,并耕種土地,從事種養殖業,按時繳納承包土地的提留稅收,享受了糧食直補惠農政策,直接向村社集體經濟組織履行土地承包合同。十年來原告吳某某并沒有向村社集體經濟組織提出過異議,說明吳某某對爭議土地由被告張某某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認可。
另外,原告吳某某已于2006年8月9日將戶口遷入NJ縣城,轉為非農業戶口,成為城鎮居民,并繳納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已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其家庭成員已不在4社從事生產及生活十余年,也已經失去了作為農業人員承包土地的基礎。而反觀張某某,其一家從偏遠山區遷入4社,本意是為了獲得土地以改善生活條件,如果僅僅只是購買吳某某的房屋,而不能取得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失去了遷居的意義,故吳某某與張某某是圍繞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來簽訂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