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俐翔 張營營 束勝 侯喜林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蔬菜在人們膳食結構中的占比越來越大,在補充營養和促進人體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江蘇省宿遷市蔬菜產業發展迅猛,蔬菜種植面積達92 480 hm2,僅次于糧食作物,是最具發展活力和發展空間的產業,并且已成為振興宿遷農村的重要支柱。雖然宿遷市蔬菜產業呈暴發式發展,但在種植、質量安全、加工、流通等方面面臨諸多問題,當前亟需提高宿遷市蔬菜產業市場競爭力。
江蘇宿遷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2020年宿遷市蔬菜種植面積分別為92 480、91 587、90 907、89 320 hm2,產量分別為506.49萬、488.92萬、486.49萬、484.62萬t。2020年宿遷市白菜類種植面積19 136 hm2,產量114.37萬t;葉菜類17 023 hm2,產量74.71萬t;瓜菜類11909hm2,產量68.16萬t;瓜果類種植面積12826hm2,產量48.66萬t;茄果類14 814 hm2,產量84.56萬t;食用菌類產量29.94萬t等。2020年宿遷市蔬菜分類種植面積及產量見表1。

表1 2020年江蘇宿遷市不同種類蔬菜種植面積及產量
宿遷市擁有豐富的蔬菜品種資源,并且目前各地正在通過大力推進“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和“一村一品”工程來挖掘和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朝著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向加速發展。以下列舉了宿遷市各縣區種植規模較大的鄉鎮與企業。
宿城區:中揚鎮、屠園鄉、龍河鎮蓮藕733.3 hm2;王官集鎮、洋北鎮、蔡集鎮西瓜666.7 hm2;羅圩芹菜100 hm2、青茄100 hm2;埠子鎮、王官集鎮大白菜133.3 hm2;另有其他蔬菜(辣椒、番茄等)。
宿豫區:新莊鎮蓮藕1933.3 hm2;丁嘴金針菜233.3hm2;陸集蘆蒿200 hm2;另有其他蔬菜(辣椒、黃瓜、番茄、芹菜、萵苣、結球甘藍等)。
經開區:南蔡鄉新蔡村、范莊村芹菜、青茄共266.7 hm2。
泗洪縣:泗洪縣一家人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平菇種植666.7 hm2;三雪蔬菜基地種植大蒜133.3hm2;四河大白菜23.3hm2。
沭陽縣:吳集白蘿卜133.3 hm2、西葫蘆100 hm2;江蘇中弘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錢集鎮槽坊時先蔬菜種植家庭農場種植西瓜133.3 hm2;江蘇歐亞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番茄73.3 hm2;綠雅(江蘇)食用菌有限公司杏鮑菇133.3 hm2。
泗陽縣:泗陽來安蘆蒿合作社種植蘆蒿233.3 hm2;眾興鎮萵苣133.3 hm2;裴圩鎮、新袁鎮紅椒66.7 hm2;另有雙孢菇、杏鮑菇、蟹味菇、白玉菇、草菇等。
目前全市基地規劃零星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效應,農產品特優區核心基地建設不到位,缺乏市場競爭力。有的片區,基地規模小且分散、田間基礎設施不配套、缺乏排灌設施、土壤肥力差,蔬菜單產低且品質不高,缺乏可持續生產能力。有的片區溫室、大棚等保護地設施規劃設計不合理、建筑標準低、建造不規范、環境調控手段不足,導致抗災能力弱,容易遭受雨雪風災和凍害、冷害。有的片區蔬菜品種太雜,缺乏主導產品,單品規模小,市場占有量不高[1,2]。
蔬菜生產者的專業知識了解較少,接受新成果和學習新技術的能力不強,因此在種植中缺乏科學管理,影響蔬菜安全生產[3]。以南蔡鄉、羅圩鄉青茄種植為例,栽培設施面積很大,但常年連作,導致產量下降;對棚室缺乏科學、完善、系統的管理,如2021年春季遇到連續陰雨天氣,空氣濕度過大,因未及時采取通風等防控措施,導致病害傳播速度加快、茄子大量爛果,造成極大損失,同時還存在側枝、畸形果清理不及時等問題,導致產品質量不高,嚴重影響了種植效益。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宿豫丁嘴金針菜
由于設施栽培模式的需要,高產出必須高投入。連年施用大量化肥,導致土壤中殘留化肥越來越多。此外,大棚內溫度較高,作物蒸騰作用加上土壤水分蒸發,使土壤中的鹽分逐漸向地表移動,因設施內缺少雨水淋洗,導到土壤表層鹽漬化嚴重,宿遷市大部分設施棚內土壤都處于中度受害狀態,甚至少部分土壤表層出現紅色鹽霜(屠園、羅圩部分棚體),已達到重度受害程度。另外,棚體內濕度較大、溫度較高,適宜病蟲害迭代發生,加之農民單一的種植習慣及規模化種植的市場需求,導致土傳病蟲害加重,連作障礙問題日益突出。目前蔬菜生產面臨的土壤治理問題亟需省市領導關注和政策支持。比如測土配方施肥目前大多用于大田作物,而設施大棚土壤鹽分含量是露天土壤的4~6倍,更需要測土配方、科學種植、有效管理肥水。
宿遷市日光溫室面積不足,而且溫室大多是2009年左右所建,墻體破損、設施老舊,無法滿足作物過冬需要。鋼架大棚占宿遷市設施蔬果面積的80%以上,如果想栽植越冬蔬菜的話必須在棚內加蓋內膜,但如果遭遇連續陰雨天或極端低溫天氣,棚內溫度無法提高,很容易出現低溫冷害。2020年冬季宿遷市遭遇兩波大降溫,最低氣溫-13℃,多數塑料大棚受災嚴重,即使加蓋二層或三層膜、燃燒增溫塊,效果也不佳,而保溫效果好的日光溫室等設施受凍害影響很小。
例如羅圩鄉溫室南北寬10 m,長100 m,后為保溫墻,外膜上有保溫被,室內有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裝置,溫室結構良好,肥水設施配備完備,是很好的越冬栽培設施,但僅僅種植芹菜、茄子等作物,蔬菜生產檔次較低,與高檔溫室配置不匹配,建議根據市場需求優化種植蔬菜品種、提高檔次。
按照綠色蔬菜生產和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減化肥、減農藥“雙減”為目標,在全市推廣嫁接、高溫悶棚、輪作(如豆類與茄果類輪作、水旱輪作)、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菌肥,合理使用土壤調理劑等先進實用技術,降低土傳病害、有效改善土壤鹽漬化狀況、提高作物抗性[4,5]。
圍繞全面提升蔬菜生產者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開展宿遷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培訓工作。深入農村一線調研當地產業發展現狀、新型農戶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基本情況,積極聽取各鄉鎮廣大農民的意見與建議,科學制訂培訓方案。選擇蔬菜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小微農企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或骨干為培訓對象,起到較強示范帶動作用;整合利用農廣校、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龍頭企業等資源,遴選建設一批田間學校(實習實訓基地),廣泛吸納農技人員、專家、創富典型等人才進行田間課堂、生產實踐等教學;鼓勵農民利用云上智農、農技耘等APP開展線上學習。
在確保江蘇宿遷市蔬菜穩定供應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蔬菜基地種植品種向2~3個主導產品聚集,重點打造相對集中連片千畝以上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帶動綠色蔬菜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加強標準化隊伍建設,以農業科研、農技推廣機構為依托,建立標準的管理和推廣隊伍,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廣泛宣傳和推廣標準,推動蔬菜產業標準化、產業化發展,提高競爭力。圍繞設施蔬菜產業優勢區域,推廣標準化溫室設施[6];大力推進標準化種植,引導和規范農民從品種選擇、種苗培育、移栽定植、施肥用藥到采收包裝的標準化生產;推廣嫁接育苗、基質穴盤育苗等集約化育苗新技術,推廣“輪、控、改、替、收”設施蔬菜連作障礙防治技術,鼓勵應用遮陽網、防蟲(鳥)網、噴滴灌“兩網一灌”以及殺蟲燈、粘蟲板、水肥一體化、LED補光燈等節本增效新設備、新技術;示范推廣蔬菜生產新型機械,主攻移栽、植保、采收等關鍵環節機械化。
中小型經營主體仍需政府政策及資金支持,應提高蔬菜基地配套設施專項資金補貼標準,支持規模蔬菜基地設施新建、改造、提升和蔬菜綠色生產技術措施推廣應用,提升現有蔬菜基地抵御災害能力[7]。改善老舊溫室,加快發展蘇式日光溫室、大跨度冬暖式鋼架大棚、智能化玻璃溫室等標準化生產設施,優化宿遷市蔬果設施結構,解決隆冬季節蔬菜市場供應難題。
規劃工作對現代蔬菜園區建設至關重要。首先應立足現有基礎,合理定位園區類型和布局,做到每個區縣有重點展示園區和科技示范園區,重點扶持建設一批具有較大生產規模、較高生產水平、在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產品質量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生產基地,實現品牌、直銷、聯合產銷一體化道路。其次園區建設應該與宿遷市各區縣特色產業緊密結合,形成特色品種和特色品牌。再次以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的理念,發展系統型、循環型和生態型農業,農作物清潔種植,實現良性循環。最后各級政府還應充分挖掘園區功能,發揮園區的高效生產、生態服務、觀光休閑、科技示范等服務性功能;發展都市農業和蔬菜觀光旅游等外延項目,將生態、休閑、科普和生產有機結合,使農業生產開發由單一經營實現多元化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