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翼狀胬肉是一種結膜變性疾病,一般發生在瞼裂鼻側,也可發生在瞼裂顳側。當瞼裂部球結膜與角膜上贅生物組織伸展到角膜時,可發生牽扯,產生散光。若胬肉生長在角膜表面,還將遮蔽睡孔,造成視力障礙[1]。通常情況,臨床以手術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為主,雖然術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表現,但是術后在外界物理刺激下將影響康復效果。相關研究指出,手術治療后佩戴繃帶鏡能促進角膜上皮細胞修復,提升康復效果[2,3]。為此,本文選取50 例翼狀胬肉患者進行研究,采取手術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進行治療后佩戴繃帶鏡,取得較好臨床效果,內容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50 例翼狀胬肉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 例。對照組(35 眼)男女比例為14∶11,年齡38~76 歲,平均年齡(56.15±6.62)歲;觀察組(36 眼)男女比例為13∶12,年齡39~78 歲,平均年齡(56.84±7.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結膜及結膜下組織出現翼狀增生,侵入角膜,符合翼狀胬肉診斷標準;②翼狀胬肉生長在瞳孔區2~3 mm 范圍內;③屬于翼狀胬肉靜止期,未出現急性充血表現;④符合手術治療適應證;⑤沒有眼科手術治療史;⑥所有家屬及患者知曉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眼角外傷史;②合并慢性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壓等;③精神障礙或異常者;④與他人溝通嚴重困難者;⑤配合度較差,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手術開展前,排除眼結膜炎癥、假性胬肉及角膜瘢痕等其他眼部疾病。手術前3 d,向患眼滴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商品名:可樂必妥,參天制藥株式會社能登工廠,國藥準字J20100046,規格:24.4 mg∶5 ml),1 滴/次,6 次/d。
1.2.1 對照組 采用手術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對患眼常規鋪巾消毒后,滴入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參天制藥株式會社,國藥準字H20100363,規格:20ml∶80ml),每間隔5分鐘滴1次,3 滴/次,對眼球表面進行麻醉處理。接下來在顯微鏡下,向翼狀胬肉組織注射2%利多卡因注射液,進行局部浸潤麻醉。用顯微剪沿角鞏膜緣切線方向剪開翼狀胬肉體部與頸部的結膜及結膜下組織,用齒鑷逆向撕除覆蓋角膜表面的胬肉組織,刀片刮除角膜表面殘留的胬肉組織,不要殘留任何纖維組織至角膜表面光滑。接下來剝離鞏膜處胬肉組織,在分離球結膜后,清理病變部位的胬肉組織,并于鞏膜表面出血部位進行電凝止血。在清理過程中,讓患者進行眼球運動,避免損傷患眼內直肌。接下來,于患眼上方結膜下行2%利多卡因注射液浸潤麻醉,根據患眼胬肉切除部位鞏膜裸區形狀和大小,制作帶有角膜緣干細胞的結膜植片。將帶有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片置入鞏膜裸區,保持帶有角膜緣干細胞一側的結膜植片與角膜緣對齊,對合緊密后,使用醫用8-0 可吸收線縫合淺層鞏膜固定。術眼包扎。
1.2.2 觀察組 在采取對照組相同治療后,將軟性親水性接觸鏡(純視繃帶鏡,博士倫有限公司)覆蓋在患眼角膜上,進行包扎。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滴眼液預防感染,術后3 d 給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3 次/d,點眼(逐周遞減),減輕結膜植片水腫等炎癥反應。術后1 周拆除結膜縫線及繃帶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角膜創面上皮愈合時間及結膜充血水腫退去時間。②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疼痛、水腫、畏光及充血。③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疼痛、畏光及視力下降等癥狀表現完全消失或明顯好轉,創面完全愈合;有效:疼痛、畏光及視力下降等癥狀表現得到改善,創面逐漸縮小;無效:疼痛、畏光及視力下降等癥狀表現未發生明顯改善,甚至有加劇趨勢,創面未發生任何改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④出院后隨訪1 年,比較兩組疾病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角膜創面上皮愈合時間及結膜充血水腫退去時間比較 觀察組角膜創面上皮愈合時間及結膜充血水腫退去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角膜創面上皮愈合時間及結膜充血水腫退去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角膜創面上皮愈合時間及結膜充血水腫退去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眼(%)]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眼(%)]
2.4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疾病復發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眼,%)
翼狀胬肉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具體病因不明,可能與紫外線照射、粉塵等有一定聯系。該病多雙眼發病,以鼻側多見,一般無明顯自覺癥狀,或僅有輕度異物感。隨著病情發展,當病變接近角膜瞳孔區后,將引起角膜散光或直接遮擋瞳孔,導致視力下降[4]。此外,瞼裂區肥厚的球結膜及球結膜下纖維血管組織呈三角形向角膜入侵,還將妨礙眼球運動。為此,應積極采取有效治療,控制病情發展,減少對眼睛損傷[5]。早期翼狀胬肉可采取藥物治療,但是由于早期臨床癥狀不顯著,使得病情進一步發展,胬肉體積逐漸增大。因此,臨床主要采取手術切除方式治療,在麻醉狀態下使用顯微鏡觀察,切除胬肉組織,再縫合傷口。但是相關研究[6]指出,在手術切除中存在以下問題:①角膜創面較大,易誘發炎癥反應;②術后角膜修復過程中形態將發生改變,不利于視力恢復;③術后復發率較高,導致手術失敗。為此,臨床積極尋找有效治療手段,降低術后復發可能,提升臨床療效。
在臨床研究中發現,術后復發主要與缺乏角膜緣干細胞有關。因此,臨床提出在采取手術切除治療后采取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是在局部麻醉狀態下將翼狀胬肉頭部、體部切除并分離后,取上方結膜組織帶角膜緣0.5 mm 左右的干細胞,放于角膜緣殘端處,對齊后進行縫合[7]。術中使用角膜緣干細胞是一種再生能力和更新能力較強的細胞,將其縫合至角膜緣殘端,可作為角膜和結膜屏障。同時還能阻礙新生血管和假性胬肉入侵,對預防疾病復發具有積極意義。且該細胞來源于自體眼部,不僅能減少機體排斥反應,還能盡快適應自身角膜彈性,促進角膜恢復。在手術過程中使用自體移植片時,應根據角膜緣形狀和大小進行制作,避免自體移植片面積過小,使得胬肉復發和結膜側方新生血管入侵,導致治療失敗。為此,應嚴格控制自體移植片大小,提升治療效果。此外,在切除術中,還應徹底將所有胬肉組織取出,避免組織殘留,引起術后炎癥反應,導致手術失敗。
朱江等[8]研究指出,繃帶鏡是一種軟性硅-水凝膠鏡片,術后將其覆蓋在角膜表面,不僅可有效避免瞼結膜、縫線和角膜之間接觸,還能有效抑制炎癥反應,對減少眼部刺激,提升視功能效果顯著。同時還能提升術后舒適度,對加快角膜創面愈合具有積極意義[9]。為此,本文選取50 例翼狀胬肉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角膜創面上皮愈合時間、結膜充血水腫退去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56%低于對照組的2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44%,高于對照組的7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疾病復發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黃超斌等[10]研究結果相似,再次印證對翼狀胬肉采取手術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后,佩戴繃帶鏡產生臨床療效更高,治療效果更好。其主要是因為佩戴繃帶鏡舒適度和透氧性較高,能減少眼睛異物感。同時還能減少蛋白質等分泌物沉淀,能給患者帶來舒適佩戴體驗[11]。將繃帶鏡覆蓋在角膜表面,還具有支架效果,有助于角膜上皮細胞移行生長,可使角膜上皮功能和眼表功能逐漸恢復,視力逐漸恢復正常水平[12,13]。但是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仍存在1 眼治療無效情況,可能與配合度低下,術后護理不到位等有密切聯系,故術后還應加強護理干預,如定期換藥,使用滴眼液等,出院后叮囑患者盡量減少紫外線照射及煙霧刺激等,預防疾病復發。
綜上所述,對翼狀胬肉采取手術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后,佩戴繃帶鏡可加快創面愈合,縮短結膜充血水腫退去時間,同時還能減少并發癥發生,預后性較好,臨床療效確切,具有一定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