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手是人體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運用最頻繁、構成最精細主要器官之一,因而手部功能能否正常運行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手外傷是臨床常見的急診創傷類型,主要受燒傷、銳器損傷、皮膚擠壓、外部暴力打擊所致,若未能予以患者及時的診斷與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會累及骨關節、血管、神經等多種組織,嚴重者會導致患者終身殘疾,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1]。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與整形材料的研究,簡單皮瓣修復術被廣泛的運用到了手外傷治療中,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皮膚的厚度與色澤,還可促進皮膚的修復,提高植皮成活率,減少手部損傷對患者心理及生理造成的危害[2]。基于此,本文選取了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手外傷患者48 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簡單皮瓣修復術在手外傷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手外傷患者48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1∶1 的配比方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4 例。實驗組男女比為13∶11,平均年齡(45.42±5.12)歲。對照組男女比為15∶9,平均年齡(45.50±5.3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常規治療:結合患者的病情發展與臨床檢查結果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1.2.2 實驗組 行簡單皮瓣修復術治療:在對患者進行移植之前需要對患者的皮膚受傷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針對單純皮膚損傷無感染患者,對其創面進行清理,采用上臂內側厚皮片覆蓋,將皮瓣同創面對合平整,對合完畢后用可吸收縫合線進行固定。對存在骨外露的患者,需銼刀銼平后行腹部帶蒂皮瓣轉移術,對于存在感染的患者需在抗生素治療后進行皮瓣修復,術后根據患者的情況遵循醫囑予以抗生素治療,每日更換敷料。對患者皮瓣溫度與彈性等情況進行密切的監護,保證皮瓣血液循環通常,必要時可采用解痙抗凝幫助患者預防血管痙攣。定時更換敷料,避免人為感染,針對痛感嚴重的患者,可根據醫囑予以鎮痛藥物緩解疼痛。針對需要采用抗生素治療的患者,還需嚴格監控抗生素的用量及用法,以避免濫用抗生素而導致感染加重的情況發生。指導患者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等食物為主,在飲食上還可增加蔬菜與水果的食用,減少高脂肪與高熱量的食物攝入,以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加強健康知識宣教,不僅需要告知患者及家屬所患病情的治療知識,還需要告知其護理的內容及目標,以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自我護理意識與知識,從根本上提高整體護理工作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此外護理人員還需在日常的護理工作當中增強口頭宣教加強媒體宣教,以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保障患者護理措施的全面展開,以促進患者病情的快速康復。在患者出院前要進行出院情況評估,建立患者的病例相關檔案。出院前要向患者交代服藥、注意事項以及定期復查的一些具體要求,并提醒患者及時反饋自我的身體狀況和一些藥物的相關不良反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皮膚創面面積、恢復評分、滿意度、治療前后SAS 評分和SDS 評分。術后對患者進行6 個月的隨訪,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1、3、6 個月的皮膚創面面積,評價其皮膚恢復速度。恢復評分包括厚度、色澤、柔軟度及血管分布4 項,分值與恢復效果呈正比。采用調查問卷方式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評價,調查問卷滿分為10 分,0~4 分為不滿意,5~7 分為一般滿意,8~10 分為非常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SAS 評分和SDS 評分的分值與焦慮抑郁程度呈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皮膚創面面積對比 治療前,實驗組皮膚創面面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3、6 個月,實驗組皮膚創面面積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皮膚創面面積對比(,cm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皮膚創面面積對比(,cm2)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恢復評分對比 實驗組厚度評分、色澤評分、柔軟度評分、血管分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恢復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恢復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滿意度對比 實實驗組總滿意度95.83%(23/24)高于對照組的75.00%(18/2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對比[n(%)]
2.4 兩組治療前后SAS 評分和SDS 評分對比 治療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SAS評分、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AS 評分和SDS 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AS 評分和SDS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近年來,受工業機械產品增多等因素的影響,手外傷的發生率呈持續遞增的趨勢,手部作為人體頻繁使用的器官之一,若發生損傷,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而,在手外傷的治療中不僅要將重點放在如何恢復患者的手部功能與生活能力方面,還要重視手部外觀恢復對患者心理及生理的影響[3-5]。常規的手部修復手術通常是對患者的手部創面進行清洗、修整以及切除失活組織,雖可促進患者創面的愈合,但存在易感染、術后瘢痕較大的缺陷,影響患者的恢復效果及手部美觀。而簡單皮瓣修復術不僅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患者的手部功能,還可降低自身免疫系統對外部組織的排斥反應,不會對患者的動脈及神經造成損傷,能夠提高植皮成活率,促進患者術后的快速康復[6-8]。簡單皮瓣修復術取上臂內側厚皮片或腹部帶蒂皮瓣轉移術能夠實現有效的誘導與支撐作用,且患者不會出現排斥反應,簡單皮瓣修復術還具備組織相溶性好的優勢,可降低治療過程中的炎性反應,改善受損或壞死的真皮細胞,具備較高的柔軟度與手感,能夠降低術后瘢痕發生,滿足患者的美觀需求[9,10]。
綜上所述,手外傷患者應用簡單皮瓣修復術可促進患者手部功能的快速康復,提高美觀度,值得推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