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廣平 吳亞明 陳兆騰
乳腺良性腫瘤屬于常見的一種乳腺疾病,多發生在乳腺上皮組織,患者主要表現為乳房腫物,活動度大,邊界大部分明顯,部分患者伴腫脹、疼痛等[1]。手術切除是乳腺良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傳統切除術是一種開放性手術,腫瘤體積決定手術切口的大小,當腫物體積較大時切口比較大,同時術后患者乳房表面易出現明顯的瘢痕,對乳房的美觀度產生影響,進而對女性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2]。隨著微創技術持續發展,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手術在臨床中逐漸得到應用,該手術存在切口小、切除準確、創口美觀等優勢。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腫瘤患者120 例,以抽簽法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60 例。乙組患者年齡23~62 歲,平均年齡(41.21±6.93)歲;病程1~5 年,平均病程(2.62±0.80)年;直徑0.7~3.6 cm,平均直徑(1.82±0.60)cm;左側33 例,右側27 例。甲組患者年齡22~63 歲,平均年齡(41.32±7.23)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2.68±1.11)年;直徑0.8~3.5 cm,平均直徑(1.80±0.57)cm;左側34 例,右側2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結合臨床癥狀、彩超檢查、鉬靶檢查、病理診斷等確診為乳腺良性腫瘤的患者;沒有乳腺手術和藥物治療史的患者;治療依從性良好的患者。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存在精神障礙性疾病的患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嚴重感染的患者;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乳腺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甲組采用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手術治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對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周圍血供等進行明確,選擇最佳的穿刺位置。仰臥位,外展肩關節,屈曲肘關節。消毒鋪巾,在超聲的引導下,經1%的利多卡因對腫塊周圍、針頭穿刺孔道、乳房后間隙進行局部浸潤麻醉,按照術前的檢查結果對手術切口位置進行確定,切口在3 mm 左右,沿著手術麻醉路徑把8G 麥默通旋切刀頭插入,在超聲引導下刀頭深入到腫塊下方,凹槽對接病灶底部,做扇形反復旋切術,負壓系統抽吸、排除切除的病灶,對腫瘤病灶進行逐一切割,直到超聲像圖顯示患者腫塊完全被切除,且沒有殘留病變后,完成切割,對術區的積血進行吸除,旋切刀退出,局部壓迫,10 min 左右,進行加壓包扎,術中病理標本及時送檢。乙組采用傳統乳腺良性腫物切除術治療:術前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明確乳腺良性腫瘤的大小和位置,在乳房表面進行定位線標,仰臥位,外展肩關節,屈曲肘關節。消毒鋪巾,局麻,沿著定位線環形切開乳暈外緣,把皮下組織掀起,對腫瘤周圍的皮下脂肪進行鈍性分離,使乳腺良性腫物得到充分的暴露,把腫物推到手術切口處,在乳腺導管的平行處把乳腺切開,乳腺腫物分離、梭形切除,對乳腺殘端進行處理,止血,皮膚縫合,留置引流條,加壓包扎,術中病理標本及時送檢。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手術情況、術后恢復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兩組手術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術后疼痛評分、切口愈合時間、瘢痕長度、住院時間;記錄術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總分10 分,分數越高則疼痛越重。記錄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皮瓣壞死、皮膚凹陷、局部感染、局部血腫。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甲組術中出血量少于乙組,手術時間短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注:與乙組對比,aP<0.05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甲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乙組,切口愈合時間、瘢痕長度、住院時間均短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注:與乙組對比,aP<0.05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甲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33%低于乙組的1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乳腺良性腫瘤是最常見的一種女性腫瘤,隨女性工作壓力以及生活壓力增大,該病的發病率在逐漸上升,患者主要特征是乳腺腫塊[3]。乳腺良性腫瘤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大都同內分泌失調、雌激素水平失衡、雌激素受體的靈敏度增高、環境、精神等相關,易惡化。手術是乳腺良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以往是乳腺良性腫物切除術治療,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同時在乳房表面易留有瘢痕,降低乳房的外形美觀度,進而對患者的自信心,甚至是生活質量產生影響[4]。
隨者微創技術不斷發展,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手術在臨床中逐漸得到應用,且已得到大部分臨床醫師的認可。微創旋切系統主要由旋切刀以及真空抽吸泵組成,經切刀對病變組織進行反復切割,對腫瘤病灶進行徹底的、有效的切除,通過真空抽吸泵對病灶組織進行有效的抽吸、排出,當做采集病理樣本的一個重要手段[5]。同時,乳腺微創旋切手術的切口較小,完成手術后不需要進行縫合,可減少瘢痕組織的形成,而且傷口的愈合時間明顯縮短,乳房的美觀性比較高,易被患者接受[6]。在本課題中,甲組術中出血量(4.05±1.11)ml 少于乙組的(10.52±2.44)ml,手術時間(16.20±3.58)min 短于乙組的(32.42±6.42)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乳腺良性腫瘤患者治療中,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手術的手術時間比較短,且術中出血量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乳腺微創旋切手術的切口小,對于乳腺組織產生的損傷小,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7]。甲組術后疼痛評分(2.35±1.11)分低于乙組的(4.05±1.62)分,切口愈合時間(4.05±1.62)d、瘢痕長度(2.62±0.56)mm、住院時間(6.33±2.41)d 均短于乙組的(7.33±1.79)d、(21.32±5.32)mm、(10.33±2.52)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手術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輕、切口愈合速度快、住院時間短、術后瘢痕形成少。甲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33%低于乙組的1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乳腺良性腫瘤患者治療中,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手術的治療安全性高。分析原因可能是:乳腺微創旋切手術在超聲的引導下進行,能夠準確的明確腫瘤位置以及大小,降低周圍組織的損傷程度,且皮膚屏障得以保留,降低并發癥風險[8]。
鄒小盼等[9]研究中,選取86 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按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34 例;常規組采用傳統乳腺良性腫物切除術治療,研究組采用超聲引導下麥默通乳腺微創旋切手術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出血量(4.15±1.42)ml少于常規組的(10.41±2.38)ml,手術時間(16.12±4.32)min 短于常規組的(31.45±7.61)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6.48±2.26)d 短于常規組的(10.26±2.32)d,切口愈合時間(4.15±2.47)d 短于常規組的(7.26±2.89)d,VAS 評分(2.21±1.32)分低于常規組的(4.16±1.71)分,瘢痕長度(2.74±0.68)mm 短于常規組的(22.15±6.15)m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4.64%少于常規組的20.9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項研究結果基本上一致,都證實了在乳腺良性腫瘤患者治療中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手術的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值得注意的是: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手術的切口要盡量選擇在乳房下皺襞、乳暈旁、腋前線處,要順應皮膚的紋路,使手術切口得以隱藏,提高術后乳房的美觀度;手術病灶經十字交叉法進行定位,使穿刺的準確度提高,防止穿刺偏離,保證腫瘤切割的精準度;術中對切除組織進行觀察,仔細對病灶邊緣進行辨認,保證徹底切除病灶組織[10]。
超聲引導下微創旋切手術也存在一定可改善空間以及的局限性,我國大都通過粗針穿刺活檢方式進行乳腺活檢,而西方國家是通過麥默通進行微創取材,我國不使用微創取材的原因除了麥默通的成本比較高之外,還考慮到麥默通是否可完全規避針道轉移風險,因此要嚴格把握患者術前的等級評估,級別超過4a 級時要盡量避免開展微創旋切手術取材。同時,也要重視微創術后出血、血腫等并發癥,因旋切微創術后沒有縫合、電凝止血等措施,易發生病灶創腔內出血、形成血腫,所以術后要適當的延長局部加壓時間、彈力繃帶止血時間。
總之,通過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手術對乳腺良性腫瘤患者進行治療,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術中出血量少、術后疼痛程度輕、瘢痕長度短、切口愈合快、術后恢復時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