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蓮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加劇,老年人不斷增加,老年人由于反應欠迅速、行動不便,容易發生骨折,多數患者實施手術治療,但是由于開放性骨折常常伴有創傷處污染情況,容易引發術后切口感染,對患者造成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由于多種因素影響,敏感性不高,在發生感染后癥狀較輕,一般在感染發展直至嚴重階段才有明顯的臨床表現,而早期實施診斷十分重要,能早期明確老年患者病情,改善預后[1]。因此,如何有效、準確和及時評價感染為臨床重點。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種新型炎癥標記物,在多個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比如疾病轉歸、鑒別細菌性和非細菌性感染、細菌性感染的嚴重程度、指導抗生素使用等,該指標為降鈣素前肽物質,是由于位于11 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編碼,PCT 前體進入人體內質網膜。該指標是由116 個氨基酸組成,其相對分子量約為13 kDa,通過蛋白酶作用后,能將其分解成為降鈣蛋白和氨基PCT,在正常人體血清中可以對PCT 進行測定。PCT 為降鈣素前肽,是一種糖蛋白,有學者在1993 年進行報道:該指標為細菌感染標志物,是臨床新型指標,一般應用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2]。為了進一步保障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對2018 年4 月~2020 年5 月本院48 例老年四肢骨折術后感染與48 例術后未感染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探討血清PCT 在老年四肢骨折術后感染早期診斷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四肢骨折手術患者96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根據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四肢骨折[3];②年齡≥60 歲。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②內臟器官受損者。根據術后是否感染分為觀察組(感染患者)和對照組(未感染患者),每組48 例。觀察組中男21 例,女27 例;年齡60~90 歲,平均年齡(73.10±7.45)歲。對照組中男25 例,女23 例;年齡61~89 歲,平均年齡(74.17±8.4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第1、3、5、7 天均進行血清PCT 測定。采集5 ml 空腹血標本,以2800 r/min 對樣本進行離心處理,持續8 min,選擇EP 管,對分離后的血清進行分裝,保存于-4℃環境下待測。采用羅氏診斷產品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檢測PCT,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PCT 參考值為<0.046 ng/ml。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不同時間段血清PCT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第1 天,兩組血清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3、5、7 天,觀察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別為(0.482±0.126)、(0.596±0.191)、(0.331±0.125)ng/ml,均高于對照組的(0.056±0.013)、(0.042±0.009)、(0.030±0.006)n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血清PCT水平比較(,ng/ml)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血清PCT水平比較(,n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據相關研究顯示,骨折是指骨結構的連續性部分或完全斷裂,多是由于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其治療方式以手術復位為主,而術后感染則是骨折術后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骨折患者在圍術期需要應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治療[4],在術后感染的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尤其是深部的肌肉組織發生感染,容易被掩蓋。目前臨床上對于早期的骨折術后感染缺乏有效的診斷指標,容易被忽視,從而出現診斷和治療的延誤,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因此,骨折術后感染若是能夠早期診斷,對感染創口進行徹底清理,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促進患者恢復,改善預后[5]。
白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當病菌侵襲機體時白細胞通過變形穿透毛細血管壁集中至病菌侵入部位將其吞噬、包圍。然而,白細胞計數的基礎值存在個體差異,且易受運動狀態、精神狀況等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對于病毒、細菌等感染均有反應機制,缺少特異性[6]。C 反應蛋白(CRP)是細菌感染診斷的重要標志物之一,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然而,一些研究表明,CRP 敏感性為92%,特異性為93%,CRP 值在術后第2 天可達到峰值,術后第4 天的診斷分界點為96 mg/L。但是在非感染患者術后的不同部位,其檢測的CRP 值也存在較大的差異[7]。血清PCT 是臨床上診斷細菌感染重要的標志物之一,對于細菌感染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而PCT 診斷指標在骨科感染中應用卻比較少[8]。為此,本次研究將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PCT 在骨折術后早期感染的診斷意義。
PCT 是一種無激素活性蛋白質,同時也是降鈣素的前肽。有研究發現,PCT 還能夠由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內毒素等致炎因子作用在腎、脾、肝、肺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形成[9]。通常情況下,體內形成的所有PCT 均被自身機體降解,不會釋放至血液內,因此PCT水平<0.1 ng/ml。然而當真菌、細菌、寄生蟲感染、膿毒癥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時,則血清PCT水平升高,甚至>100 ng/ml。在非感染性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病毒感染、癌性發熱、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移植物宿主排斥反應時,PCT水平輕微增加或不增加。同時有研究發現,PCT 在自身免疫、病毒感染和過敏時,PCT 不會出現升高。當出現嚴重的細菌感染時,其血漿中的PCT 值會出現明顯升高,對細菌感染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10]。PCT 作為細菌感染性血清標志物,其半衰期較短,在細菌感染的2~3 h 便會升高。此外,機體處于早期感染與未發生感染的全身表現時,PCT 也存在于血清中,即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也會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血清PCT 可以隨著感染的嚴重度而升高。可見,在感染性疾病早期便可以監測到血清PCT 的變化,對于早期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作用。
生理狀態下的PCT 是由細胞產生,而在病理狀態下也可由器官細胞合成。PCT 對于病毒感染或無菌性的炎癥無明顯反應,而對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或真菌感染等可以選擇性的產生反應,與傳統的其他炎性反應指標相比,PCT 更具有敏感性和特異性。白細胞計數是臨床最為常用的炎癥標志物,在人體健康生理狀態下,PCT 基因表達容易受到選擇性抑制,PCT-mRNA 指標僅僅表達在人體神經內分泌細胞中,由肺神經內分泌細胞和甲狀腺濾泡細胞分析,由于所有的PCT 均能轉變成為降鈣素,在人體生理狀態下,人體循環PCT 含量十分低。相關研究顯示,炎癥狀態時,PCT 指標呈現升高趨勢[11]。PCT 是炎性反應標志物,具有多種優勢,例如特異性強、敏感性強、檢測方式等,能對人體是否發生疾病感染有效反映,同時還能對炎性反應程度進行反映,同時PCT 是判斷細菌感染非細菌感染敏感性及特異性均較理想的生物學指標,具有顯著價值。相關研究顯示,多種炎癥因子例如IL-6、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1(IL-1)均能誘導人體多種類型細胞,例如粒細胞、巨噬細胞等等,當其超過降解范圍后,大量的PCT 均容易釋放入血中,PCT 濃度呈現持續升高情況,而對于骨折患者,當發生感染情況時,其PCT 濃度呈現升高趨勢[12]。
PCT 是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體物質,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其與感染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尤其是患者具有全身炎癥綜合征時,當寄生蟲感染、真菌感染、細菌感染時,其特異性發生升高情況,若患者具有肺結核情況,該指標水平不高。PCT 一般應用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容易和其他的細菌感染進行混淆,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胰腺炎、腦膜炎等。在疾病診斷中,感染患者的PCT 在幾小時內明顯升高,應通過實施診斷判斷患者有無細菌感染情況,從而預示患者疾病預后和發展。而通過PCT 檢測,能對疾病發展和預后進行觀察,從而對疾病進行診斷[13,14]。決定血漿PCT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感染嚴重程度、感染類型,其水平是隨著全身炎癥反應而變化,若細菌感染加重則血清PCT水平持續升高;若感染得到控制則血清PCT水平逐漸下降,通常情況下1 周左右降至正常水平;若抗生素治療后PCT水平持續升高說明預后不佳或治療無效。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第1 天,兩組血清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3、5、7 天,觀察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別為(0.482±0.126)、(0.596±0.191)、(0.331±0.125)ng/ml,均高于對照組的(0.056±0.013)、(0.042±0.009)、(0.030±0.006)n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老年四肢骨折術后對血清PCT水平實施測定十分重要,利于醫務人員早期判斷骨折術后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患者感染情況。
綜上所述,在老年四肢骨折術后感染早期診斷中實施血清PCT 測定,具有顯著的診斷價值,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