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平 杜國聰 李啟中 區杰雄 笪曉偉 郭海歐
椎體壓縮骨折患者的椎體多呈楔形變,是脊柱骨折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本病多發生在患者下胸段及上腰段,患者可見不同程度的疼痛、駝背、脊柱變形、身長縮短等癥狀,嚴重者可見其后脊柱棘突或韌帶發生損傷導致局部后凸畸形,使胸腰椎活動嚴重受限,對其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多應用PVP 對疾病進行治療,不僅可有效緩解疼痛,還可顯著提升椎體支持力,通過術中灌注骨水泥達到增加椎體強度、恢復椎體高度并提高整體治療效果的目的[1]。相關研究指出[2],不同黏度的骨水泥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存在較大差異,與術后骨水泥滲漏發生幾率也存在密切關聯。本研究為探討不同黏度骨水泥應用于老年OVCF患者PVP 手術中的治療效果與意義,特選取80 例需接受PVP 治療的老年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需接受PVP 治療的老年OVCF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1 例,女49 例;年齡60~80 歲,平均年齡(70.1±10.2)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60 歲,接受雙能X 線骨密度儀測定后結果顯示明顯骨質疏松患者;②持續性腰背痛或傷椎棘突叩擊痛,接受影像學檢查確診OVCF患者;③不存在明顯神經根受損或脊髓受傷相關癥狀及體征患者;④傷椎后壁完整,非重度壓縮性骨折患者;⑤可積極配合治療患者。排除標準[3]:①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②合并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③椎體后緣不完整或骨折線越過椎體后緣患者;④伴脊柱結核或椎管狹窄等病變患者;⑤精神疾病及意識障礙,無法配合治療患者。根據隨機分組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 例。觀察組中男16 例,女24 例;年齡60~80 歲,平均年齡(69.3±10.1)歲。對照組中男15 例,女25 例;年齡61~80 歲,平均年齡(69.9±9.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在知曉本次實驗目的的前提下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PVP 治療:患者取俯臥位,胸部及髂部下方可放置軟枕并將腹部抬高,使其處于騰空狀態?;颊哌M行消毒、鋪巾后使用C 型臂X線機確定椎體骨折位置,使用濃度為1%利多卡因注射液進行局部麻醉[3]。術中穿刺點及椎弓根入點均于C 形臂X 線透視機下進行選取,當穿刺針從椎弓根處深入椎骨后端時,需于C 性臂X 線透視機下觀察針尖走向并確保針尖于椎弓根內壁外側,避免對椎弓根內壁神經造成損傷。當穿刺針深入椎體內側3/4 時應于透視機監測下將配置好的骨水泥緩慢注入椎體,控制推注壓力在280~320 mm Hg(1 mm Hg=0.133 kPa)。觀察組應用高黏度骨水泥,對照組應用低黏度骨水泥。確保骨水泥妥當注入患處椎體內直至椎體后壁時停止注入,對骨水泥注入量及分布范圍進行嚴格控制,避免填充過多導致滲漏[4]。待骨水泥凝固后,將注射器旋轉拔出并對手術切口進行無菌包扎。術后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監測與記錄,可適當給與止痛、抗感染及抗骨質疏松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ODI 評分,手術前后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與Cobb 角,治療后骨水泥滲漏情況。應用VAS 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定,評分0~10 分,疼痛程度隨評分升高而加重[5];應用ODI 對患者腰椎功能進行評估,內容包括疼痛程度、社會生活、睡眠質量等10 個項目,總分為50 分,功能障礙程度隨評分升高而進一步加重[6]。觀察患者術后骨水泥滲透情況,包括椎間隙滲漏、靜脈滲漏、椎旁軟組織滲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ODI 評分比較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VAS、ODI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VAS、ODI 評分均顯著低于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ODI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ODI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與Cobb角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與Cobb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與Cobb 角均較術前顯著好轉,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與Cobb 角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與Cobb 角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骨水泥滲漏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骨水泥總滲漏率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骨水泥滲漏情況比較[n(%)]
隨著年齡增加,人類骨組織中的鈣元素也逐漸流失,且骨強度與骨密度隨之降低,進而導致骨質疏松,許多骨質疏松患者即使受到輕微外力也可導致胸腰椎骨折的發生[7]。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骨質疏松患者日漸增加并已超過4000 萬,其中約有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胸腰椎骨折[8]。此類骨折不僅將導致患者出現胸腰椎周圍疼痛,還將導致患者胸廓結構受損并對心肺正常功能造成阻礙,嚴重者甚至死亡。PVP 作為微創手術,具有患者損傷小、術后恢復快、安全系數較高的特點。對OVCF患者應用該方式治療,可在手術過程中借助C 型臂X 線透視機準確定位穿刺點及椎弓根入點,確保穿刺針可準確進入受傷椎體并在監測下注入骨水泥,確保骨水泥分布范圍及灌注效果[9]。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骨水泥的濃度對患者術后恢復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不同黏度骨水泥的應用效果也成為臨床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內容[10]。本次研究中接受PVP 治療的OVCF患者應用高黏度與低黏度兩種骨水泥進行治療,并比較療效發現,術后,兩組患者VAS、ODI 評分均顯著低于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與Cobb 角均較術前顯著好轉,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骨水泥均能較好地改善患者疼痛癥狀及腰椎功能,且高黏度水泥可較為均勻的分布在損傷椎體內,更好的對椎體內的細小空間進行填充并對坍塌的椎體前緣進行填充,有助于提升椎體高度[11];同時,骨水泥灌注于損傷椎體后,其化學毒性或聚合過程中產生的熱量易使神經末梢受損并對神經傳導發揮阻滯作用,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12]。將骨水泥完全填充于受傷椎體后有助于促進椎骨恢復,進而可有效改善腰椎后凸畸形的情況,但此類效果與骨水泥黏度大小無顯著關聯,因此不論應用高黏度或低黏度水泥均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13]。另外,流行病學報道指出[14],骨水泥滲漏是PVP 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之一,不僅導致周圍組織受損,加重患者疼痛癥狀,更將對患者術后造成不利影響。本次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骨水泥總滲漏率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其主要在于高黏度骨水泥在注入前為積聚狀態,注入后迅速彌散至周圍骨小梁處并呈毛刺團狀聚集,其液態期與流動期較短,灌注后可快速凝固,因此滲漏率較低[15,16];低黏度骨水泥則以分散性擴散為主,注入后可沿骨小梁分散并填充于罅隙與裂縫處且也維持時間較長,呈蜂窩狀聚集因此發生滲漏幾率較大[17,18]。
綜上所述,與低黏度骨水泥相比,高黏度骨水泥可更好地促進椎體高度恢復,并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緩解疼痛癥狀,術后骨水泥滲漏率較低,治療安全性較高,對確保手術治療效率及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均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