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銳 陳楊波 鄺鴻生 周浩粵 黃偉鵬 林涌堅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律失常表現,患者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被快速無序的顫動波代替,導致嚴重的心房電活動紊亂,主要癥狀表現為快速、不規則的心率,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可引起腦卒中并發癥,危害極大[1]。臨床上針對心房顫動的治療可以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大類,其中藥物治療只可以起到控制病情作用,使得患者竇性心律恢復,降低心率,預防腦卒中并發癥[2]。藥物治療無法根治心房顫動。非藥物治療一般泛指手術治療,常用的手術方式是射頻消融術和外科迷宮手術,可以根治房顫,但是具有一定幾率出現復發[3]。心房顫動患者在進行導管消融術治療后,需要使用抗凝藥物預防血栓栓塞,常用的藥物包括華法林和利伐沙班[4]。不同藥物在心房顫動導管消融術后抗凝治療中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有所差異,因此選擇合適的抗凝藥物對于患者的疾病治療和術后康復效果有重要影響。本研究通過分析30 例經過導管消融術治療的心房顫動患者抗凝治療方案,探究在心房顫動導管消融術后抗凝治療中應用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30 例進行導管消融術治療的心房顫動患者,根據術后抗凝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5 例。對照組男8 例,女7 例,年齡47~75 歲,平均年齡(61.52±6.64)歲。觀察組男9 例,女6 例,年齡48~75 歲,平均年齡(61.61±5.5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全部接受導管消融術治療;②患者意識清晰,語言表達通暢,自愿接受抗凝治療并同意治療方案;③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排除標準:①治療禁忌證;②治療藥物過敏或者導管消融術不耐受者;③臨床資料不全。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華法林鈉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14)抗凝治療,用法用量:口服,1 次/d,2.5 mg/次。服用華法林后1~2 d 開始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期初2~3 d 監測1 次,并根據INR 結果調節華法林劑量,連續兩次INR 數值范圍在2.0~3.0,可改為1 周監測1 次。
1.2.2 觀察組 給予患者采取利伐沙班片(Bayer Pharma AG,國藥準字J20180075)抗凝治療,用法用量:口服,1 次/d,次10.0 mg/次,不需要監測INR。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隨訪3 個月,比較兩組血栓栓塞情況、出血事件發生率、用藥依從性。藥依從性判定:①完全依從:可遵醫囑合理用藥;②部分依從:在家屬或者護理人員囑咐下用藥,但是存在漏服情況;③不依從:完全按照自己意愿服藥,隨意增減劑量、停藥。用藥依從率=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栓栓塞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發生血栓栓塞2 例,血栓栓塞率13.33%,觀察組患者發生血栓栓塞1 例,血栓栓塞率6.67%,兩組血栓栓塞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出血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生牙齦出血1 例,出血事件發生率6.67%,對照組發生鼻出血3 例、牙齦出血2 例、結膜出血1 例,出血事件發生率40.00%。觀察組出血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出血事件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用藥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用藥依從率100.00%,與對照組的86.6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用藥依從性比較[n(%)]
心房顫動是一種比較嚴重且典型的心律失常表現,對患者造成的危害比較大,是引起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需要及時治療。手術治療是根治心房顫動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其中應用比較多的手術方式為消融術,圍術期內需要給予患者抗凝治療,預防血栓栓塞發生,降低腦卒中發生率[5]。臨床上對于心房顫動導管消融術后抗凝治療方式沒有形成統一,普遍采取口服華法林聯合普通肝素的抗凝治療方案,整體的抗凝療效確切[6]。華法林是臨床廣泛應用的抗凝藥物,是雙香豆素衍生物,主要在肝臟微粒體內抑制維生素K 依賴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可抑制凝血因子活化,減少血栓形成、擴大以及延展[7]。同時可以起到防血栓脫落和栓塞作用,在機體纖溶系統清除血栓上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華法林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定期監測INR,將INR 控制在2.0~3.0 范圍內,保證抗凝治療效果的同時,將患者出血風險維持在相對低的水平。對于部分出血高風險患者,需要將INR 控制在1.5~2.0 之間,但療效會下降[8]。使用華法林雖然抗凝療效好,但是因為患者差異大,容易發生抗凝不足或者過度問題,安全性不理想,并且需頻繁抽血監測INR,操作復雜。利伐沙班是一種新型抗凝藥物,屬于Xa 因子抑制劑,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對Xa 因子活性位點進行選擇性阻斷,并且不需要抗凝血酶Ⅲ等輔因子以發揮活性[9,10]。通過內源性及外源性途徑活化X 因子為Xa 因子,對凝血酶的產生與形成起到好的抑制作用,在凝血級聯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11,12]。利伐沙班的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不需要監測INR、經過肝腎雙通道代謝,在臨床抗凝治療中的應用具有一定優勢,并且其抗凝療效不比華法林低,患者用藥依從性也比較好。王萌[13]研究中表明,在心房顫動患者經過導管消融術治療后,給予利伐沙班抗凝治療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并且患者出血事件發生幾率低,安全性高,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血栓栓塞率為13.33%,觀察組血栓栓塞率為6.67%,兩組血栓栓塞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血事件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用藥依從率100.00%,與對照組的86.6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利伐沙班在心房顫動導管消融術后抗凝治療中的應用療效確切、安全性高,值得應用。
綜上所述,在心房顫動導管消融術后抗凝治療中應用利伐沙班可以獲得與華法林相近的療效,并且用藥安全性更高,應該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