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好發于老年人,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推進,新增病例逐年增多且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另一方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會損害患者的肺部血管內皮細胞,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慢性肺心病的可能性相對較高[1]。兩種疾病合并不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造成更大危害,且治療難度明顯增加,如何通過有效的藥物改善患者的預后也是當前臨床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本文將通過對本科接收的63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進行研究,以探討前列地爾治療上述疾病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抽取本科室2018年11月~2020年2月收治的63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雙盲分組法分為觀察組(33 例)和對照組(30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3 例;年齡65~74 歲,平均年齡(69.9±3.0)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1~5 年,平均病程(2.6±1.0)年。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59~80 歲,平均年齡(71.1±4.6)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0±1.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學倫理會通過,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入選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慢阻肺診治指南》中關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心病的診斷標準[2];②無藥物禁忌;③具備正常的溝通及思維能力。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功能疾病;②合并其他呼吸系統疾病;③參與研究前1 個月內系統使用抗凝藥物。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相應的健康知識宣教及生活行為指導,對照組患者給予機械通氣、抗感染等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前列地爾(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3)治療,前列地爾10 μg 加入10 ml 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滴注,1 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包括FEV1/FVC、FEV1%。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管通透性,以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LISA)檢測法檢測患者纖維支氣管鏡肺灌洗液中的白蛋白含量和血漿白蛋白含量,比值結果越大提示毛細血管通透性越差。③比較兩組治療后血氣分析指標、PASP 及6 min 步行距離,采用GEM 血氣分析儀檢測患者治療后的PO2和PCO2水平;另采用肺動脈瓣返流壓差法檢測患者的PASP。④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FEV1/FVC、FEV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EV1/FVC、FEV1%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通透性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管通透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管通透性均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通透性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通透性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氣分析指標、PASP 及6 min步行距離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PO2、PCO2、PASP及6 min 步行距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氣分析指標、PASP 及6 min 步行距離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1 mm Hg=0.133 kPa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生任何不良反應,觀察組有1 例在治療第4 天發生滴注局部皮膚發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3%;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胃腸道反應、血壓下降、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我國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發病因素主要有長期吸煙、感染、空氣污染及粉塵、化學物質有關[3]。該疾病會對患者肺功能造成較大損害,且無法逆轉,目前臨床上并無有效治療方針,臨床治療多以控制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為主。其次,受老齡化進程及生活方式的變化,疾病發病率增長和年輕化趨勢明顯。再者,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會患者的肺部血管內皮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患者合并出現慢性肺心病的風險極高。從以往臨床經驗來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大多存在程度不一的二氧化碳(CO2)潴留,臨床也將這一情況認定為導致肺動脈高壓的主要原因。
本次研究中,前列地爾是當前醫療體系下用于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心病的常用藥物,相對于其他藥物具有靶向性高、毒副作用小的特點,研究文獻中其典型藥理作用如下[4,5]:①溶栓作用明顯,能夠明顯的抑制血小板活性;②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降低患者的血脂粘度;③能夠顯著抑制去甲腎上腺素釋放效果,并最終達到改善微循環的目的。以往文獻資料顯示:肺血管解剖學變化會引起肺循環阻力升高,而炎癥的存在則會引起血管壁增厚。文獻資料記載:前列地爾主要是通過血液流變學達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肺動脈壓。國內研究報告提示[6]:肺氣腫會壓迫肺毛細血管,因此出現毛細血管堵塞的可能性較高。根據既往病例資料,若肺泡毛細血管損傷>70%,肺循環阻力將大幅度提升[7];再者,由于血液粘稠度和感染的存在,也是導致肺動脈高壓或加重肺動脈高壓的風險因素,臨床上認為肺動脈高壓是穩定性呼吸循環障礙的獨立風險因素[8],因此在臨床用藥時藥物是否能夠改善通氣且降低肺動脈高壓情況是保證治療效果的核心之一。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FEV1/FVC、FEV1%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前列地爾運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心病的治療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蔡茜等[9]研究顯示:較之單純的常規治療方案,包括前列地爾在內的其他藥物聯合應用能夠更確切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這與本次研究結果中相關指標對比結果相吻合。再者,研究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毛細血管通透性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血管通透性均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分析認為由于前列地爾對淋巴細胞白三烯B4和慢反應物質具有顯著的抑制效果,進而能夠更好的推動細胞中環磷酸腺苷(cAMP)的合成,再者前列地爾作為選擇性肺血管擴張劑,由于藥物能夠起到一定的擴張肺血管作用,從側面也能夠促進換氣和通氣[10]。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O2、PCO2、PASP 及6 min 步行距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進一步表明在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使用前列地爾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心病的效果更理想,并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動脈壓。在臨床治療安全性也是一種重要的指標,研究中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前列地爾具有符合臨床要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應用前列地爾治療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且該方案安全性良好,可作為首選治療方案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