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巖
妊娠期糖尿病是女性在妊娠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近年來該疾病的臨床發病率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而明顯提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與相關并發癥及妊娠結局之間有密切關聯,若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欠佳,極可能發生早產、巨大兒、畸形甚至死胎等并發癥[1]。合理飲食和運動為目前臨床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常規措施,但多數患者無法獲得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胰島素注射即為通過體外注射胰島素的方式對人體胰島素生理性分泌功能進行模擬,以此提升機體血糖水平控制效果。患者在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過程中若可以密切監測血糖水平變化情況,可有利于及時調整用藥方案,預防低血糖及相關風險事件的發生。動態血糖監測指的是為患者開展連續性24 h 血糖監測工作,其可以對血糖數值進行準確儲備,并且形成血糖值變化曲線圖,對藥物使用劑量的調整具有重要指導作用[2]。本文主要分析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聯合胰島素注射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療效,特在本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患者中抽選70 例進行分析,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期間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70 例作為觀察對象,以上所有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并且自愿納入,本研究將相關資料遞交至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且經過批準。將患者以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年齡最小21 歲,最大37 歲,平均年齡(28.08±3.76)歲;孕周最短25 周,最長35 周,平均孕周(29.65±2.14)周;孕次最少1 次,最多4 次,平均孕次(1.49±0.95)次。觀察組年齡最小23 歲,最大38 歲,平均年齡(28.29±3.83)歲;孕周最短22 周,最長35 周,平均孕周(29.48±2.72)周;孕次最少1 次,最多3 次,平均孕次(1.25±0.75)次。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過臨床檢查、實驗室檢查確診的患者;與《妊娠合并糖尿病診治指南(2014)》當中相關診斷標準相符的患者;經過科學飲食及運動調理后病情仍未改善的患者;單活胎妊娠者;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 或者隨機時間段血糖水平≥11.1 mmol/L 的患者。排除標準: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合并嚴重出血傾向或者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對藥物過敏的患者;未在本院分娩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接受普通床旁血糖儀檢測聯合胰島素治療,結合患者的基本情況(年齡、體重等)對日常飲食開展嚴格的控制,同時加強動態血糖監測力度,每間隔12 h 下載一次血糖圖譜,依據血糖水平波動情況調整胰島素注射劑量。門冬胰島素30 注射液1 U/次,3 次/d,于三餐前用藥。患者在睡前取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注射液(商品名:諾和靈N)進行皮下注射,0.5~1.0 IU/kg。
1.2.2 觀察組患者接受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聯合胰島素注射治療,首次使用地特胰島素進行皮下注射,劑量為0.1~0.2 U/kg;隨后利用胰島素泵24 h 內持續性泵入胰島素,藥物泵入總量為三餐前負荷量。根據患者血糖波動情況調整隔天的胰島素泵入總量及速度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動態血糖(SDBG、LAGE 及MODD)情況、血糖達標時間及胰島素使用劑量、并發癥(巨大兒、新生兒呼吸窘迫及早產兒)及低血糖發生情況、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動態血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SDBG、LAGE、MOD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DBG、LAGE、MODD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動態血糖情況比較(,mmol/L)

表1 兩組患者動態血糖情況比較(,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和胰島素使用劑量比較觀察組血糖達標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胰島素使用劑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和胰島素使用劑量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和胰島素使用劑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及低血糖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n(%)]
2.4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妊娠期糖尿病是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妊娠并發癥之一,女性在妊娠期間機體對于營養物質具有較大的需求,若過度攝取營養,可導致明顯營養過剩及高血糖等現象,增加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3]。近年來,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發病率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而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若患者的病情未獲得有效控制,可對妊娠結局及母嬰生命安全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運動鍛煉配合飲食管理為目前臨床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常規措施,但血糖控制水平欠佳。口服降糖藥物不僅無法獲得理想的降糖效果,且不可用于妊娠期女性中,會對母嬰健康存在嚴重不良影響[4]。胰島素為目前臨床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常用藥物,注射胰島素可以有效調降機體血糖水平,且可保證母嬰安全。但是傳統的血糖水平檢測系統無法準確反映患者24 h動態血糖水平,依據其所反映的數值注射胰島素藥物雖然可充分改善患者的胰島素分泌情況,降低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但是極可能受飲食、運動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低血糖現象,對患者的生理健康存在不良影響[5]。
動態血糖監測系統即為對患者細胞間液葡萄糖水平以及血糖水平展開動態監測,定期獲取信號平均值,每天存儲患者的血糖值,確保可以形成及獲取動態血糖圖譜[6]。臨床醫務人員憑借自身經驗亦可以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展開客觀的分析,掌握其病情變化情況。動態血糖監測系統可以為醫務人員提供良好的參考依據,使其結合檢測結果調整胰島素治療計劃,提升血糖水平穩定性。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SDBG、LAGE、MODD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表明,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開展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聯合胰島素注射治療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且可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動對機體健康產生的不良影響。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聯合胰島素注射治療可以隨時掌控患者的血糖水平變化情況,并且依據血糖水平調整胰島素使用劑量,提升血糖水平控制效果。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血糖達標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胰島素使用劑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及低血糖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表明,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聯合胰島素注射治療可以快速、安全控制血糖水平,將母嬰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因妊娠不同時間段機體的血糖代謝各不相同,不僅影響疾病的臨床療效,且血糖水平控制難度增加,而動態血糖監測系統的應用可以將患者血糖變化的曲線完整且全面的提供給醫務人員,幫助其分析血糖波動情況,聯合胰島素治療可以分時間段調整藥物使用劑量,嚴格控制藥物用量及用藥安全性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
總之,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聯合胰島素注射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療效顯著,對母嬰結局和預后改善有利,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