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粵縉 鄒燕珠 陳曉燕
尿失禁也就是不由自主的出現漏尿情況,在所有產婦中壓力性尿失禁是主要的類型,當有打噴嚏、大笑、咳嗽等動作時會提高腹壓,而膀胱逼尿肌收縮障礙,就會使尿液流出[1]。調查研究發現,約有23%~67%的初產婦會在產后出現壓力性尿失禁癥狀,主要是因為在妊娠和分娩中,破壞了盆底保護系統,造成盆腔器官位置改變、盆底組織功能異常[2]。如果產后尿失禁情況嚴重,容易誘發泌尿系統感染、皮膚感染、濕疹等,如不能及時治療會給產婦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3]。臨床中有多種治療方法,其中手術是最為有效的手段,不過術中會再次損傷盆底神經、肌肉,術后易反復,加之產婦本身身體虛弱,不利于術后恢復[4]。此外,電磁波療法、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盆底肌訓練等也是常用的非手術方法,更適合產婦[5]。但是研究發現,單一方法治療難以快速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若再聯合中醫艾灸治療,能增強療效。本院為了進一步驗證此說法,將電磁波療法和艾灸聯合應用,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此次100 例研究對象均篩選自本院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產后壓力性尿失禁初產婦,采用系統抽樣法分成對照組及試驗組,每組50 例。對照組年齡23~36 歲,平均年齡(26.53±4.16)歲;體質量指數19.72~30.2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64±2.21)kg/m2。試驗組年齡23~38 歲,平均年齡(26.76±4.34)歲;體質量指數19.94~30.63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59±1.75)kg/m2。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均為輕度、中度產婦;屬于中醫腎氣虛型;查體配合、意識清醒;知曉本次研究,主動參與并簽訂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陰道狹窄者;合并腹腔、盆腔惡性腫瘤者;合并嚴重陰道壁膨出或盆腔器脫垂者;合并泌尿系感染者;合并心理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單純盆底肌功能鍛煉,具體如下:產后第1 天開始進行盆底肌功能鍛,采用凱格爾(Kegel)訓練法,囑產婦做收緊肛門及陰道的動作,每次進行3 s 后放松,連續12~30 min,4~6 周為1 個療程。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艾灸治療,并于產后42 d 加用盆底康復體外磁波治療儀(國產LM-40000A 功能磁刺激治療工作站)治療。盆底康復體外磁波治療儀,每3 d 進行1 次,20 min/次,每個療程12 次;艾灸穴位包括關元穴和中極穴,每3 d 進行1 次,20 min/次,每個療程12 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兩組產婦隨訪3 個月,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42 d、10 周、3 個月,使用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尿失禁問卷表簡表(ICI-Q-SF)對尿失禁情況進行評分,包括漏尿時機(7 分)、對日常生活的影響(10 分)、漏尿量(6 分)、漏尿次數(5 分),評分越低尿失禁癥狀越輕。②對兩組產婦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尿墊試驗呈陰性,不自主漏尿癥狀消失,ICIQ-SF 評分降低率100%,則為顯效;連續3 次以上尿墊試驗呈陰性,不自主漏尿次數明顯減少,ICI-Q-SF 評分降低率30%~99%,則為好轉;尿墊試驗呈陽性,不自主漏尿次數無改善,ICI-Q-SF 評分降低率<30%,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治療前后尿失禁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產婦尿失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2 d、10 周、3 個月,試驗組尿失禁評分分別為(2.06±3.15)、(2.93±2.75)、(3.61±3.0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47±3.31)、(4.26±2.48)、(6.72±2.4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治療前后尿失禁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產婦治療前后尿失禁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產婦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治療效果比較[n,n(%)]
在產科中壓力性尿失禁是最為多見的并發癥,尤其是初產婦發生率更高,該病在上世紀90 年代就已經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五大慢性疾病之一[6]。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產生,與分娩期間盆底肌、盆骨結構損傷有著必然聯系,若沒有進行系統性的治療,頻繁漏尿會影響產婦的人際關系,增加心理負擔,危及身心健康[7,8]。
盆底康復體外磁波治療儀是常用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利用脈沖磁場產生的渦流效應,刺激敏感的神經組織,讓神經纖維去極化,同時使周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神經沖動,提升盆底肌群活性,增強盆底肌肉的耐力和強度。與電刺激不同的是,電磁波刺激屬于非侵入式治療,所以治療中無痛感,能達到更為理想的盆底肌群收縮效果;另外,其比將電極探頭放入產婦肛門或陰道內治療的電刺激療法,更加舒適、安全,所以在臨床中受到產婦的高度認可[9-11]。
在中醫治療中,艾灸屬于主要手段,有著操作簡單、費用低、副作用小、見效快等特點,產婦的耐受性更強,給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治療指明了新方向[12]。艾灸治療的原理是藥物滲透和熱刺激,選擇相應的穴位,讓熱力經由脈絡抵達腎臟,達到培腎固本、補益腎氣、溫補腎陽的效果,恢復膀胱的氣化功能,進而化氣行水[13,14]。經過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能調節器官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提升免疫力,特別是在保健預防以及疑難病、慢性病等防治方面效果顯著,通過熱效應對機體溫度感受器產生刺激作用,對體內生理狀態進行調節,達到治病驅邪的效果[15,16]。所以,針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通過艾灸能補腎益氣,促進膀胱氣化,加速排尿功能恢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42 d、10 周、3 個月,試驗組尿失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將磁波治療和艾灸治療聯合應用,能在物理刺激和中醫刺激的雙重作用下,提升盆底肌功能、臟腑功能,進而更好的改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癥狀,減少漏尿次數,并獲得良好的遠期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初產婦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產婦應用盆底康復體外磁波治療儀聯合艾灸治療效果顯著,能同時取得良好的近期和遠期治療效果,有利于預后改善,值得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