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柱
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梗死,這是腦血管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它是大腦里面的動脈,包括頸內動脈系統和椎基底動脈系統,因為某種原因產生供血不足,產生了局灶性的神經功能缺損[1]。臨床資料顯示,絕大多數腦梗死均源自于腦血栓,一旦出現栓塞、缺血、缺氧現象,供養區的腦組織細胞即會發生連續性的“缺血瀑布樣反應”,最終導致細胞死亡,情況嚴重時,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目前,基于中醫藥理論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已經成為一種重要方式。本研究圍繞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效果展開分析,現對有關結果進行全面整理,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急診、神經內科于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36 例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單盲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8 例。觀察組:男11 例,女7 例;年齡43~74 歲,平均年齡(58.64±5.31)歲;病程1~33 h,平均病程(5.24±9.27)h。對照組:男10 例,女8 例;年齡44~75 歲,平均年齡(59.21±5.34)歲;病程2~34 h,平均病程(5.46±9.52)h。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安靜狀態下發病的患者;②起病過程相對緩慢,呈現漸進式及階段性進展的患者;③借助腦CT 等影像學設備檢測,排除腦出血癥狀的患者;④具備較強治療依從性,正確看待中醫藥理論,能夠有效配合醫護人員,由患者本人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重癥心血管疾病、確診為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②對研究自擬的補陽還五湯主要成分過敏的患者;③患有精神障礙類疾病,無法與醫護人員正常交流的患者;④對中醫藥理論存在錯誤認知,拒絕配合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患者采用舒血寧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舒血寧(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1021351,規格:5 ml×10 支)使用方法:①肌內注射,10 ml(2 支)/次,1~2 次/d;②靜脈滴注,20 ml 舒血寧與250 ml 的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1 次/d。阿司匹林(大同市利群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4022744,規格:50 mg×25 片×3 板/盒),使用方法為:口服,100~300 mg(2~6 片)/次,1 次/d。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黃芪120 g、當歸6 g、赤芍5 g、地龍3 g、川芎3 g、紅花3 g、桃仁3 g,加入適量水煎煮,待煮沸后,收取300 ml 汁液,分為2 份。由本院護士指導患者早晚各服用1 份。方劑加減如下:①大便干燥患者,加火麻仁10 g;②肢體出現偏癱患者,發病7 d 后無明顯改善跡象,加水蛭、蜈蚣各1 條;③治療期間頭痛程度較重患者,加天麻12 g、白芷12 g、鉤藤9 g;④整日嗜睡、神志不清患者,在服用方劑的同時,額外服用安宮牛黃丸(1 丸/d),直至患者意識恢復正常[3]。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4,5]:顯效:患者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降低幅度≥90%,腦供血恢復正常,意識清醒、無肢體偏癱現象,可正常活動,生活質量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NIHSS 評分降低幅度在51%~89%,腦供血充足,意識清醒,偶感肢體麻木,可適當活動,生活質量較高;一般:患者的NIHSS 評分降低幅度在20%~50%,腦供血量仍然不足,時而清醒時而嗜睡,肢體有麻木感,可短時間活動,生活質量恢復不明顯;無效:患者的NIHSS 評分降低幅度<20%,腦供血量未見明顯改善,長時間嗜睡,肢體偏癱,無法活動,生活質量偏低。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心電圖異常、肝腎功能障礙、血常規異常。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8.89%,高于對照組的55.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56%,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n(%)]
補陽還五湯方劑來源于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卷下·癱萎論》,主要功效為:補氣活血、通經疏絡,對于因中風導致的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尿頻及尿失禁等具備顯著作用[6,7]。目前臨床將該方劑應用于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冠心病以及其他原因引發的偏癱、截癱、單側上下肢痿軟等氣虛血瘀類疾病[8]。方劑中主要成分的作用如下:①黃芪,主料,可滋補脾胃、恢復元氣,使患者機體“氣旺血行,瘀去絡通”;②當歸,輔料,具備活血、養血功能,可消除血液中的瘀積物質,但并不會對血管造成損傷;③赤芍、川芎等,佐料,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血液瘀積[9]。以此方劑為基本,結合患者的其他癥狀,加減火麻仁、水蛭、天麻等,可提升藥效。將上述成分進行配伍,主要特點為:將大量具備補充氣血功能的藥物與少量具備活血成分的藥物配合使用,可使患者首先“旺氣”,進而促使“血行”;此種調和機體的過程既可達到活血的目的,又不會傷及機體的“正氣”,故以現代中醫理論對該方劑進行解讀時,得出“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效。
補陽還五湯所治證候主要為由“氣虛血瘀”導致的半身不遂。在中醫藥理論看來,半身不遂癥狀主要由中風導致,具體機理為:“肝主風又主藏血,喜暢達而行疏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為血之帥,本證中風半身不遂,一屬中氣不足則邪氣中之,二屬肝血瘀滯經絡不暢,氣虛血瘀發為半身不遂。”中醫藥理論中的“中風”是一項廣義概念,可由多種因素導致,與現代西醫理論的“中風”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成因適用于中醫的“氣虛血瘀半身不遂”。使用補陽還五湯治療該類疾病時,“補氣、活血”為核心思路。由于患者普遍存在“氣虛”癥狀(屬脾),故方劑的主要成分(君藥)為黃芪(補中益氣);出現血瘀現象則表明患者肝臟處出現問題,故加入當歸尾、川芎、桃仁等,可“行瘀活血、疏肝祛風”;加入地龍后,可使全身血脈完全通暢[10]。君、臣、佐三類藥物共同使用,可達到補氣、活血、通絡的目的,對于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機體調和,能夠發揮顯著作用。
綜上所述,針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治療時,如果僅僅使用補陽還五湯,效果無法在短時間內呈現。故應首先使用西藥,迅速遏制病情的發展,再輔以中藥治本。綜合而言,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指導患者服用補陽還五湯加減,療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