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桂權 李昂
摘 要:首都科技事業在黨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之路。首都科技水平整體躍升,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人才集聚優勢突出,已經成為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之一。文章回顧了北京科技事業的光輝歷程,客觀反映北京科技發展的特點,展望首都科技事業的未來,在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對科技事業發展的決策部署下,不斷推進體制改革、提高科技投入效率、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等,必將推動首都科技事業再創輝煌。
關鍵詞:建黨百年;首都科技;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7.03
Tracing the Centennial Footprints of the CPC Shaping A Brighter Futur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Beijing
Xi Guiquan1 ? Li Ang2
(1.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e,Beijing,100048;2.The Magazine of the Tan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89)
Abstract:Beijing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developed a distinctive roa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Beij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regions in the world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glorious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Beijing,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Beijing,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Beijing has a bright future through mechanism reform,increase investment,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One hundred Anniversary of CPC;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Beij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科技事業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需要正確的理論作為指導。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中國化的創新主體,是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領導核心,科技進步的速度與發展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的引導。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百年史,也是中國科技事業艱苦奮斗的百年史。在“五四”時期,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發展,并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思想逐漸應用于革命實踐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面對國家一窮二白、科技落后的局面,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提出了搞好“技術革命”“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口號。
一、建黨百年,科技創新思想理論不斷豐富
改革開放以后,歷屆領導人在堅持和繼承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科技創新思想的基礎上,不斷以新的思想和理論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科技創新思想,為我國科技創新和國家崛起注入了發展的源動力。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國際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新態勢,構建起指引新時期科技發展的戰略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科學論斷。在此基礎上,江澤民和胡錦濤繼承和發展了關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釋放科技生產力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歷代領導人關于科技發展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通過創新驅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的思想,創新被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精準把握世界科技創新大勢,推動我國科技創新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3]。
從毛澤東提出“向現代科學進軍”,到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從江澤民提出“科教興國”“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到胡錦濤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自主創新”,再到習近平同志提出樹立科技創新自信,“建設創新中心”。回首百年歷程,中國共產黨堅持并不斷豐富和完善科技戰略思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理論與實踐探索中形成了將黨的領導貫穿科技創新事業的始終、堅持科技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等寶貴歷史經驗。
二、建黨百年,首都科技事業成就輝煌
(一)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體制改革是科技創新的基本保障。20世紀80年代,我國首都開啟了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科研責任制、科技承包經營責任制、所長負責制、專業職稱聘任制、科學基金制等一項項制度開始實施,這調動了科研人員積極性,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20世紀90年代,北京開始推動科研機構分類改革、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等,激發創新主體活力。進入21世紀,為加快首都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北京市進一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新時代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北京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為首都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內生動力。
中關村示范區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為科技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乃至教育體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成為改革開放春天里一抹耀眼的春色。早期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沖破了舊觀念,闖出一條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新路子,開創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新起點。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國家就支持在中關村建立和發展新技術產業,并實施相應體制改革,隨后形成了電子一條街,尤其是從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到科技園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蛻變升級,小到提供場地、金融、法律、財務、人力資源服務和咨詢,大到實施“1+6”“新四條”“新新四條”“金科十條”“京校十條”“工商十九條”“出入境20條”等改革舉措,中關村以敢為人先的改革氣質引領著首都科技事業發展。
(二)科技人才不斷匯聚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煥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為我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知識分子開始解除疑慮,放下包袱,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科研教育工作中,一股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在全國悄然興起。在國家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北京先后實施“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實施全球頂尖科學家及其創新團隊引進計劃”“設立市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措施,吸引國內外人才投入首都科技事業中。1977年,全市有科學技術人員14萬人[4]。截至2019年,北京地區高校及附屬醫院共有教學與科研人員122304人,研發人員128146 人;中國科學院共有833名院士,其中北京地區有433人,占比為52.0%;中國工程院共有924名院士,其中北京地區有397名,占比為43.0%。
(三)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多年來北京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保持增加,1996年,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為41.86億元,到2011年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為936.644億元,2013年突破了千億元,達到了1185.047億元,2019年突破了2000億元,達到了2233.587億元,比2011年增長了1.4倍。北京市研發投入強度均保持在6%左右,2019年為6.31%,遠高于國家平均水平和外省市。北京在建設國際科創中心過程中,高度重視原始創新,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投入了大量資金開展原始創新,科技創新實力顯著提升[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北京共有各類科研機構36個,專業科研機構僅有國立北平研究院、中央地質調查所和靜生生物調查所等少數幾個,高等院校下屬科研機構有24個。截至2019年, 在京高校共有93所,其中本科高校68所,專科高校25所;在京科研機構總量達到1124個,既包括國家級、省級科研機構,也包括民營科研機構、企業自建的科研機構和研究中心等[6]。北京已經成為全國科教資源最為密集的地區。
(四)科技產出量質齊升
在相應政策和投入經費保證下,北京涌現出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隨著北京科研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提高,北京市專利申請數量和授權數量不斷增加。1986年,北京專利授權量為491項,其中發明專利43項。2011年,北京專利申請量為77955件,2019年為226113件;專利授權量2011年為40888件,2019年為131716件。北京技術市場交易呈現了逐年遞增的良好發展態勢,交易規模穩步增長。數據顯示,1988年北京技術市場合同成交總金額為僅為22.2億元,2011年為1890.3億元,2019年為5695.3 億元。北京技術合同成交合同數量持續增長,2011年近53552項技術成果通過技術市場轉移轉化,2019年近83171項技術成果通過技術市場轉移轉化。
(五)“三城一區”建設全面發力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指出,要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集中力量抓好“三城一區”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打造北京經濟發展新高地。2017年6月,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了“三城一區”的目標定位和發展路徑,首都開啟了“三城一區”建設的新高潮。經過多年規劃建設,北京“三城一區”正在穩步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基礎前沿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原始創新策源地作用進一步強化;布局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打造全球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區;設立中關村孵化創新中心、概念驗證中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懷柔科學城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大科學裝置啟用,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安裝首臺科研設備,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項目通過驗收等。未來科學城“能源谷”建設順利推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
(六)科技合作互利共贏
科技進步在全球范圍內的開放與融合、交流與互鑒、合作與超越中加速實現,國際合作已是北京科技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依托首都豐富的科技、智力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北京不斷加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力度,構筑全球開放合作創新高地。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出臺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文件,健全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區域和城市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機制,提高北京國際科技合作廣度和深度。北京聯合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中關村以色列創新中心”“中關村硅谷創新中心”,舉辦“中國(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等,聚集優質全球創新資源,加強北京全球技術轉移樞紐地位。北京還設立“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舉辦“中關村論壇”“國際綜合性科學中心研討會”等,不斷提高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影響力。2019年7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根據《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設立國際合作中關村獎,喬斯特·喬納斯等3人被授予2019年度北京市國際合作中關村獎。
當然,北京科技創新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束縛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須破除,仍需加強基礎研究布局。1.重大原創成果不足。2.高水平大學不足。3.高水平論文產出不足。4.北京仍需加強戰略高技術儲備。5.國際頂尖科學家缺乏,關鍵領域高精尖人才匱乏,高精尖人才儲備少。6.人才國際化不足,針對國際人才的住房、教育、醫療、娛樂等配套服務仍需加快完善。
三、建黨百年,首都科創中心建設開啟奮進之路
(一)百年征程,繼往開來
中國共產黨科技創新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發展,從我國第一代領導人的“向現代科學進軍”,一直發展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的“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國共產黨在科技建設上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以及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國科技的進步離不開黨的智慧,首都科技事業發展更離不開黨的領導。過去幾十年中,北京按照國家發展的總體布局,積極響應“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廣泛團結科技力量,構建并逐步完善科技工作體系,探索科技發展的有效模式,取得一項項科技突破,率先開啟了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新篇章。百年風雨兼程,一路披荊斬棘,始終不忘初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北京將繼續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堅持以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為指導,堅定“沿著黨的指引勇攀科學高峰”的信心和決心,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二)不辱使命,勇敢擔當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國務院交給北京的重大歷史使命,也是北京服務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大歷史機遇。黨中央在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賦予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任務,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意義深遠。作為我國科技基礎最為雄厚、創新資源最為集聚、創新主體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首都有責任、有能力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在堅持黨的科技創新思想指導下,繼續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首都科技創新活力。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統籌規劃,深入挖掘首都豐富的科技、智力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加快“三城一區”、懷柔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優化科技投入、集中精力攻克卡脖子技術、促進原始創新取得新突破,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首都科技力量。
(三)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人才是科技發展的第一要素。在黨的領導下推進首都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首都科技工作者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引,鼎力傳承老一輩科技人攻堅克難、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奮勇突破,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大力培養具有創新性思維和活力的人才。根據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拘一格引人才,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到首都科技事業中來。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完善醫療、教育、就業等配套服務,讓杰出的科技人才來得了、待得住、流得動、用得好。集聚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站在行業科技前沿的領軍人才,吸引更多優秀的國際人才來北京工作,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選擇將首都作為實現自己夢想的熱土,為北京科創中心建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四)海納百川,開放包容
新時代的科技創新事業,呼喚更多維度、更大格局、更廣空間的國際開放合作。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聚焦重點領域和方向,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更好地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充分對接國際創新資源,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提高首都科技對外開放水平,在開放合作中助力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高起點、高層次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打造一批國際創新資源開放合作平臺、面向全球的技術轉移服務中介等,構建首都科技領域開放創新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莫藝禎.中國共產黨科技創新思想的歷史演進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20.
[2] 尚明瑞.中國共產黨科技領導的百年歷程及經驗啟示[J].甘肅社會科學,2021(03):38-46.
[3] 許可,鄭宜帆.中國共產黨領導科技創新的百年歷程、經驗與展望[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1,37(02):15-26.
[4]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科技70年(1949-2019)[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5] 北京市統計局.北京統計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
[6] 國家統計局.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