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穎超
[摘 要] 作為一名小學德育分管校長,在過去30年的教師生涯中,曾經和形形色色的學生,也和各種各樣的家長打過交道。家校溝通,我們必須錘煉一顆強大的心,要細心且多用心。家校溝通,要用心,否則不僅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反而會引發家校矛盾;家校溝通要真心,真心交流,才能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使事情的發展走向良性;傾聽家長心聲要耐心,只有耐心傾聽,才能將問題剖析清楚,使問題得以圓滿解決,最終實現我們都期望看到的雙贏。
[關鍵詞] 學生;教育;家校;合作
今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30個年頭。
從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到班主任,再到分管德育的副校長,在近30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我曾遇到過各種既帶給我快樂,也帶給我煩惱的各種孩子,更遭遇過形形色色、性格迥異,讓人一言難盡的家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雖然我也曾年輕過,瀟灑過,優秀過,彷徨過。在學生教育和家校合作上,有許多至今想起來仍心頭竊喜的“英雄往事”,但就像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一樣,在學生教育和家校合作上,我們永遠面臨各種不可預知的新問題……
我所在的學校是省城濟南城郊接合部的一所小學,學校生源輻射周邊14個自然村,4個新建小區。這些小區多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與擴張,舊村改造而成,居住的多是城市“新農民”或外來務工人員,家長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由于學歷不高,大多數家長把孩子的教育更多寄托在學校身上,配合學校進行的家庭教育,少之又少。但伴隨著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對學校和老師工作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客觀上講,我們學校承擔著教育兩代人的重任。自分管德育工作以來,在抓好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同時,如何同形形色色的家長打交道,努力形成教育合作,也是五味雜陳,有著太多的感受和教訓。
一、一件小事引發的軒然大波
前段時間發生在孩子身上,在我們看來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對我的教育智慧,以及如何處理家校之間的關系,就是一次全新的挑戰,讓我對于如何做好家校溝通,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和認識。
大課間,幾個三年級的孩子在教室嬉戲。其中一個女生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寫畫畫,男生甲惡作劇般拿起板擦就把她寫的東西擦了。女生當然不樂意,在推搡中,就順手擰了一下男生甲。這一幕恰巧被男生乙看到,他就大聲起哄到:“不疼,不疼……”
挨擰的男生紅著臉辯解著:“怎么不疼,你沒挨擰,你怎么知道不疼?”然后,他對著女生說:“要不你擰他一下,讓他知道疼不疼,你只要擰了,我給你跪下都行。”女生猶豫了一下,也許是“跪下”的承諾足夠分量,也許是她想讓另一個男生也嘗嘗,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地發生了,當然,男生甲也信守諾言,跪在了她的面前……
三個三年級孩子之間的鬧劇,在孩子的世界里,很快就灰飛煙滅,如果沒有后來的“被洗澡”,這一切恐怕就永遠不為我們所知了。但巧就巧在,家長給男生乙洗澡時,發現了他胳膊上的淤青。當即就給老師打電話、發照片。面對家長的一連串“轟炸”,老師的反應及時、妥當,承諾學生返校后馬上調查,并盡快給家長以答復。一番調查、了解之后,事情很快就真相大白;教師及時跟進,讓三個孩子自我剖析、相互道歉,并進行了相應的教育。之后,專門約男孩乙的家長進行面談,誠懇匯報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學校的處理措施。本以為事情可以到此結束了,但萬萬沒想到,這僅僅是個開始。家長認為:他的孩子本沒錯,不該無辜被扭;事情壞就壞在那個下跪的男生,無論如何我都要見見他的家長,讓他道歉。
二、到底是“小事”還是“不得了”
三年級孩子間的小事,放在學校里再平常不過了。挨擰的男生,僅僅是為了讓另一個男生嘗嘗被擰的滋味而下跪。他可并不懂什么男兒膝下有黃金的大道理,是無心之錯,僅僅需要常規的批評教育即可。老師要借此告訴孩子,同學之間要相互友愛,相互交往要有分寸:一旦發生了矛盾,要學會寬容和妥善處理等,很快就會塵埃落定。但沒想到,在成人看來的小事,在家長那里卻成了大事,如不能妥善處理,就會引發家校矛盾,制造出一系列我們預想不到的新“麻煩”。
經過我們側面了解,這個案例中男生乙的家長已60多歲,如今已退休在家,在單位多年從事安全保衛工作。平時對孩子的教育就存在誤區,一向對孩子包辦代替。即使是丟了橡皮之類的小事,家長也非要找老師問個清楚明白,以為班里學生欺負孩子。故意拿走他的橡皮,或是故意把做對的題改成錯題。孩子的媽媽與爸爸年齡相差較大,兩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存在分歧。男生乙的家長把自己孩子挨擰,完全歸罪于男生甲的家長,認為是其家長教子無方。所以要求其家長必須給他道歉,而且還要對其進行一番教育。
事情發展到這里,我們都不難看出: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根本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所以也沒有給老師和家長說起;而對于見過大風大浪的老師來說,這更是小事一樁,不值得一提。但到了家長那里,聯想到一系列過往,就成了非同小可。所以,這事不能完,也沒有完。必須要有個說法,更要以儆效尤,告誡所有人:我的孩子可不好欺負!所以,是小事,還是軒然大波,全在我們怎么處理。
三、小事不“小”怎么“化小”
用尊重化解其戒備。下午學生放學后,我約老師和家長面談。家長帶著孩子與老師一起來到我的辦公室,我給孩子提供了“專座”,讓他在我辦公室安心寫作業。然后與家長、老師到會議室面談。落座前,我先為家長端上一杯熱茶,家長便打開了話匣:是怎樣發現孩子胳膊淤青的;孩子不讓說,媽媽發現了這事了不得,是他當時阻止媽媽的參與……頻頻點頭中,我給家長吃了第一顆定心丸:今天下午事情的解決,一定達到讓家長滿意為止,使家長稍微放下了之前對老師的戒備之心。
用真誠打動內心。聽完家長的講述,我向家長誠懇表達了歉意:作為一名母親,看到孩子身上的淤青,我感同身受。如果換作是我,我肯定也會這樣做,所以請他向孩子的媽媽轉達我的歉意。在他們發現事情發生后,能第一時間告知班主任,依靠學校來處理,這是對我們工作的信任,我由衷地向他們表達謝意,謝謝他們信任老師,信任學校。這樣一說,家長感覺學校老師和他站到了一起,就能敞開心扉,樂于接受我們接下來的談話。
用榮譽引發思考。家長在接受我的歉意和謝意后,我又簡要向他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學校現有24個教學班,由于班級多,現在實行級部管理。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同時也是級部組長。在組長的帶領下,他們三年級是全校最優秀的級部。家長聽了,很是欣慰,似乎不再糾結孩子被擰的事了,一個勁地說:“哦,原來咱們孩子的班級和級部那么優秀,原來我孩子的班主任不僅管理這個班,還帶領著整個三年級呢?我可不能這樣添麻煩,讓老師費心。”家長這樣一說,問題的解決自然有了眉目。
用表揚達成共識。看到家長的表情有所緩和,我把話題轉向了他的孩子:“孩子在班里表現優秀,而他的優秀,恰恰得益于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培養。”聽我這么一說,家長很高興,就開始談起自己當年對第一個孩子的教育,話語中不乏驕傲與自豪。我順勢說道:“他們雖然已經三年級了,但沒有預判能力,在孩子的眼里也沒有什么‘男兒膝下有黃金”。所以,孩子間的無心之舉,就是為了達到讓別人體會被擰的滋味。您家孩子這么優秀,家長更應該放手。孩子之間的事情,要放手讓他們自己處理,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不斷成長。這種成長在我們成人看起來,即便不盡人意,也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頻頻點頭與沉思中,這件事情終于塵埃落定。
回首反思整個事件的前前后后,我深深地感到,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育和教學過程就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真是發揮著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多多積累同家長溝通的方法與技巧,不斷錘煉、提升處理突發問題的教育智慧。
家校溝通,我們必須錘煉一顆強大的心,要細心且多用心。孩子之間我們司空見慣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家長看來小事不小,需要用心對待,否則不僅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反而會引發家校矛盾;與家長溝通要真心,真心交流,才能多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使事情的發展走向良性;傾聽家長心聲要耐心,家校看待問題各有不同,只有耐心聽取家長的心聲,才能將問題剖析清楚,解決問題;家校方向一致,才能實現我們都期望看到的雙贏。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