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華
[摘 要]古典名著閱讀是學生“慢閱讀”的旅程,在這一過程中,中期閱讀的推進尤為重要,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活動的設計者、推動者。根據學生的閱讀進度,設計多個“閱讀小站”,運用有效的閱讀策略,設計有思維價值的話題,讓學生從“閱讀”到“悅讀”,從“會讀”到“慧讀”,不斷深入,讓學生在思辨性閱讀中親近古典名著,習得閱讀方法。這樣,學生就能逐漸提升思維能力,形成閱讀品質。
[關鍵詞]古典名著;整本書閱讀;閱讀小站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9-0059-02
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走進中國古典名著單元。從四大名著中分別挑選了一個經典片段,安排了四篇課文,并在“快樂讀書吧”中編排了“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的讀書活動,把四大名著推薦給了學生。編者的意圖是想讓學生通過單篇課文的閱讀,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鼓勵學生閱讀原著,從而達到從一篇到一本,從課內到課外的閱讀教學目標。
然而四大名著多為古白話文,文中還夾雜著文言,與現在的語言特點不同,加上這四本書篇幅較長,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否保持閱讀的動力,能否擁有高品質的閱讀體驗呢?筆者認為,古典名著閱讀是學生“慢閱讀”的旅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活動的設計者、推動者。如果將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過程看作是一個旅程,那么根據學生的閱讀進度,借助線上線下的交流平臺,我們就可以設計多個“閱讀小站”,運用有效的閱讀策略,設置有思維價值的話題,讓學生在思辨性閱讀活動中親近古典名著,習得閱讀方法,提升思維能力,形成閱讀品質。下面,筆者以《水滸傳》為例,談一談在小學中期閱讀中開展古典名著整本書閱讀的具體做法。
一、構建人物閱讀鏈,打破常規思維
通常拿到一本書,我們習慣于從目錄開始,逐頁、逐章地閱讀。學生對于這樣的一種閱讀方式,早已習以為常。面對古典名著這樣的“大部頭”,倘若沒有新穎的閱讀激趣方法,沒有持續的閱讀活動引領,大部分學生很難維持閱讀的動力。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介入整本書的閱讀。充分挖掘教材與古典名著閱讀之間的聯結點,尋找節選文本和整本書關聯的血脈。抓住學生閱讀的興趣點,找到整本書閱讀的契合點,讓學生主動和這本書拉近距離。拿《水滸傳》來說,學生在接觸《景陽岡》這篇課文后,對《水滸傳》有了一探究竟的閱讀欲望。武松是他們熟悉的課文人物,也是故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這個人物后來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對于初讀《水滸傳》的學生來說有著很大的吸引力。的確如此,景陽岡打虎讓武松成了名聲大噪的打虎英雄,也引出了這個人物身上的一系列故事,怒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夜走蜈蚣嶺等,個個精彩非凡,人物形象在這一個個故事中愈加豐滿、立體。筆者在線上“閱讀小站”中設計了這樣的活動:學了《景陽岡》一文,武藝高強,藝高人膽大的武松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景陽岡打虎后被提為武都頭,這樣的一個英雄人物最后又是怎樣被逼上梁山的呢?閱讀與他相關的回目,繪制武松被逼上梁山的思維導圖,借助思維導圖講一講武松的故事或是說說你印象中的武松。
“閱讀小站”中這一活動的設計,先是引導學生關注故事的回目,借助回目名稱,找出與武松相關的故事,再說一說人物命運的發展。這樣設計不僅引導學生關注了古典章回體小說的特點,還通過聯結課文延展閱讀,串起了武松這個人物的生平,從而聚焦到《水滸傳》這本書的文體特質與核心價值上,借由這樣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由點及面引發對故事中其他重點人物的閱讀,深化了學生對“義”的認識。
《水滸傳》這本書塑造了一百單八將,書中人物個性鮮明,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綽號。在《景陽岡》一文的書后資料袋中就呈現了五位英雄好漢的圖片及他們的綽號(及時雨宋江、行者武松、豹子頭林沖、智多星吳用、浪里白條張順),這些綽號特別有趣,有的暗含人物的性格,有的突顯人物的外貌特點,有的與器物有關……因此,從這些有趣的綽號入手,學生可以了解到綽號的意蘊,發現綽號的秘密,制作人物卡片,借助思維導圖厘清故事中人物的關系。筆者在“閱讀小站”中設計了這樣的活動:閱讀了相關的章節后,故事中哪些英雄好漢的綽號引起了你的關注?能不能收集相關的英雄人物綽號,并試著歸類呢?
隨著學生閱讀的深入,書中越來越多的人物出現在了他們的面前。收集人物綽號、比照人物故事、制作人物卡片,學生在這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活動中讀著、畫著、寫著、玩著,他們經歷了深入思考的過程,對人物的相關信息進行了回顧、整理、概括,形成了自己對人物豐富、完整的認識。
以人物構建起整本書的閱讀鏈,看似打破常規的閱讀方式,體現了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尊重,串起了學生課內與課外閱讀的體驗,使學生興趣盎然地走進整本書的閱讀中。
二、設計研討話題,點燃思維火花
如果說點燃學生整本書閱讀火苗的是興趣,那讓整本書閱讀活動璀璨奪目的則是思辨性閱讀。如何關注閱讀中思維的發展呢?關鍵是在文本中尋找到真正有價值的問題,將問題轉化為話題,變成撬動整本書閱讀的支點,引導學生圍繞著話題去閱讀,在閱讀中進行探究。
筆者在指導《水滸傳》閱讀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閱讀進度,在“閱讀小站”中設計了多個話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與交流。如在學生閱讀完武松的相關故事,感悟了武松形象后,筆者提出話題:梁山好漢中打過虎的可不止武松一人,為什么唯獨他被稱為打虎英雄呢?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對比閱讀“武松打虎”與“李逵殺四虎”的故事,研究兩者的不同之處。學生回到文本中,從內容出發,明晰了“打虎起因和目的”“打虎過程”的不同。緊接著,筆者又設計話題:武松與林沖一身英雄膽,同與不同在何處?比較兩個人物的身世(因何事上的梁山,對待仇敵的處理方式……),說說你的看法。借助比較閱讀,學生思維發生碰撞,在細讀文本,梳理內容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將人物讀得有血有肉,將故事讀得深入透徹。
在閱讀了書中重點人物的有關故事后,學生對于宋江這個人物褒貶不一,有的說他是“及時雨”,急公好義,救人于危難;有人說他“假仁假義”,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害得一幫梁山好漢接受朝廷招安后落了一個不好的下場。在這樣的背景下,話題就從中產生了:你怎樣看宋江這個人?結合具體的故事情節來梳理你的看法,形成書面文字,小組內進行分享。結合話題,有的學生從“及時雨”這個綽號入手,重讀部分故事情節,將梁山眾好漢對宋江的評價找來進行佐證;有的則從他多次婉拒入梁山,談論他壓根就沒有把梁山當作久待之地,只是將其作為與朝廷談判的籌碼罷了;有的借由《鮑鵬山新說水滸》中的觀點談論宋江這個人物……具有思辨性的話題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帶著話題走進閱讀,是思辨性閱讀的開始。這樣的閱讀,在思維的潤養下,學生獲得的是一種提升,是一種豐厚和轉變。
三、借助師生共聊,延展思維維度
古典名著的閱讀一定不只是在課外,課堂內的交流、碰撞、爭鳴才能將思維的維度無限地延展。聊書的過程,正是閱讀策略的學習過程,也是深度閱讀的開始。尤其對于古典名著而言,鑒于學生的閱歷與眼界層次不高,更需要教師成為閱讀中的引導者,既要隱身于閱讀過程中,于無痕處給予點撥,又要在整個過程中無時不在,在引導閱讀策略,引發閱讀思考方面做出努力。
師生共聊,什么時間聊?聊什么?怎么聊呢?這一直是整本書閱讀探究的關鍵。師生共聊,理應是整本書閱讀過程中一個常態化的過程。在“閱讀小站”中設置的“聊天站”就是完全借助于學習、生活中碎片化的時間,由教師自然地引出給定的話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師生之間像聊天似的進行自由對話。如《水滸傳》一書的師生共聊,我們從回目聊起,從武松這個人物聊起,從人物的綽號聊起,從好漢間行為、性格的對比聊起,從電影片段聊起,從喜歡的英雄人物聊起……話題可以是提前擬定的,學生帶著自己閱讀的收獲進入聊書狀態;話題也可以是從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由原先的一個話題衍生出多個小話題。那么,在聊書的過程中,教師又該做些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做好一個引導者和組織者,主要的任務是拋出話題,引導更多的學生介入話題的討論、傾聽和思考中,在討論中學習和運用閱讀策略,檢驗并提高閱讀的相關能力,為下一階段的閱讀推波助瀾。如在《水滸傳》的聊書過程中,通過交流幾個主要英雄人物的綽號,再引導學生根據器物、長相、性格等對綽號進行分類,由此引發了學生對其他英雄人物綽號的探究。這里使用的是分類閱讀策略,學生在分類操作的過程中會學著使用他們所知道的分類方法,對英雄人物的有關信息進行整理歸納,并且將這些信息與收集來的綽號建立新聯系。這一切的習得都需要在聊書的過程中逐層推進。
總之,聊書的關鍵在于借助聊的過程向學生教授基本的閱讀策略,并使學生在后期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這些閱讀策略。在聊的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在《水滸傳》的閱讀推進過程中,通過“閱讀小站”的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構建人物閱讀鏈,打破閱讀小說的常規思維;設計豐富有趣的研討話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在思辨性閱讀中親近古典名著,習得閱讀方法,提升思維能力;借助師生共聊,延展思維的維度,讓學生從“閱讀”到“悅讀”,從“會讀”到“慧讀”,不斷深入。學生更好地走進了整本書閱讀,從而獲得了閱讀品質的提升。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