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霞
[摘 要]對語文教學而言,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境,更易于觸及學生的情緒領域,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語言描述情境,表演體會情境,插圖渲染情境,巧妙的情境創設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境”、實踐的“場”、創造的“器”,讓學生在場景化、情境化、多元化的學習中探其源、賞其韻、悟其情,獲得自我成長。
[關鍵詞]情境;語境;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9-0049-02
如果要你一下子吃下15克鹽,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將它溶化在一碗湯中。這是我聽過的關于情境教學最好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識,正如湯之于鹽。對語文教學而言,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境,更易于觸及學生的情緒領域,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語言描述情境,激趣怡情
語文學習重在感悟,感悟文中的形象美、意蘊美。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講述了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后,“我”無意中發現了上學路上法國梧桐和水泥道的變化,發現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本文語言優美,但是“鋪滿梧桐落葉的水泥道”這一景象很少有學生會留心觀察,如何引導學生披文入情,與作者產生共鳴呢?在教學時,我用語言進行了渲染和描述,把學生帶入了文本所描繪的情境中。
師: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條長長的水泥道,道路兩旁長著高大的梧桐樹,水泥路面上落滿了梧桐樹葉。主人公出現了,那是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孩兒,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孩子們,現在你們就是那畫中的小孩兒,走在這美景中你的心情怎樣呢?讓我來采訪采訪你們。
師:孩子,你為什么一步一步走得那么小心翼翼?
生1:因為地上的梧桐樹葉太美了,我不忍心去踩它們。
生2:我想踮著腳從沒有樹葉的地方走過去。
師:孩子,你數得這么仔細,在數什么呀?
生3:我在數這些梧桐樹葉到底有多少片。
師:數得過來嗎?為什么要數呢?
生4:(微笑搖頭)因為我覺得很有趣!
師:孩子,你一邊走還一邊哼著歌,心情為什么這么愉快呀?
生5:因為這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景色太美啦,讓我心情愉快。
生6:還因為一夜秋風一夜秋雨過后,太陽出來了,空氣很清新,景色也很美,所以我心情愉快。
師:咦,孩子,我看到你悄悄撿起了一片梧桐樹葉,放進了書包里,為什么?
生7:這梧桐樹葉像一片金色的小巴掌,多可愛啊!我喜歡它,我想撿一片帶到學校和小朋友們一起欣賞。
生8:我想把它做成一枚書簽,放在我最愛看的故事書里。
師:孩子,上學快遲到啦,你為什么還走得這么慢?
生9:這里的風景太美了,我還想多看幾眼。
……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將學生帶入情境,為他們提供了多種表達的語境,在對話中實現了“我”走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所產生的憐愛、珍惜、愉快、不舍等美妙而豐富的情感體驗。
二、表演體會情境,促思悟理
為了把教學情境真切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時候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學生已有的經驗、情感會被調動起來,會變得更加豐富立體。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中時,他們就會把自己變成那個角色,體驗角色所經歷的心路歷程。
在教學《自相矛盾》這篇文言文時,為了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我讓他們分組扮演楚人和觀者,通過對白和動作,讓課文內容更加形象化。
在充分表演之后,我又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走入觀者的內心世界,揣摩他們的思維過程:如果矛刺破了盾,說明矛(? ? ),而盾(? ? ),則楚人的“(? ? ? )”這句話不成立;如果矛不能刺破盾,說明矛(? ? ),而盾(? ? ),則楚人的“(? ? )”這句話不成立;如果……
通過對觀者心理世界的補白,學生一下子發現了楚人話語中的漏洞,也終于明白了文中那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問得多么高明。
在教學“其人弗能應也”這一句時,我追問:此時,楚人為什么“弗能應”呢?我再次創設問題情境:孩子們,現在你就是那位賣矛又賣盾的楚人,面對觀者的疑問,你的心里一定百轉千回:“若吾矛(? ? )吾盾,則(? ? );若吾矛(? ? )吾盾,則(? ? )!吾(? ? )亦難,(? ? )亦難!嗚呼,(? ? )也!”
在這段補白中,學生用尚顯稚嫩的文言文,表達了內心的矛盾掙扎。有學生感嘆:“進亦難退亦難,愚也!”有學生認為:“應亦難,弗應亦難,蠢也。”
通過表演情境和問題情境的創設,學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關注角色、進入角色、體驗角色、評價角色,他們的思維在對話中生成,在表演中頓悟,在思索中成熟。
三、插圖渲染情境,練筆延伸
統編教材強調隨文讀寫,在很多課文后面都安排了可以延伸的點。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延伸點,創設恰當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
六年級上冊《窮人》一文講述的是漁夫和桑娜夫婦主動收養剛剛病故的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的故事,他們在生存困境面前的一個善舉、一個信念,讓人動容,也彰顯了人性之美。本文的結尾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文中所配的插圖,也正是桑娜拉開帳子以后的場景。我引導學生借助插圖展開想象,進入情境:桑娜把帳子拉開以后,漁夫看到了什么?漁夫和桑娜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讓我們走進他們溫暖而舒適的小屋……
大幅的插圖呈現在眼前,柔美的音樂在耳邊回旋,學生們漸漸進入了情境,靈動的文字在筆尖流淌。
續寫片段一:
漁夫驚訝地看著床上多出來的兩個毛茸茸的小腦袋,搔搔后腦勺笑了。
“嘿,桑娜!”他聳了聳肩,以稍帶責問的口吻道,“你應該直接告訴我的。我想我并沒有那么兇。”
“哦,上帝,愿我們能平安地把他們拉扯成人,讓西蒙放心!”桑娜重新拉好帳子,笑盈盈地望著漁夫。
續寫片段二:
看到小床上并排躺著的七個孩子,漁夫松了一口氣,他小聲地說:“你早點告訴我嘛,還好剛才沒有吵醒孩子們。”說罷,他貼心地用粗糙的大手為孩子們蓋好被子,還在其中一個孩子的臉頰上輕輕啄了一下。
“走吧,別吵到孩子們。”暖橘色的燈光映出桑娜溫和的笑顏。
帳子又輕輕地合上。
……
借助插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在情境的渲染中,學生主動融入故事,描繪場景,呈現形象,產生共情,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對人性之美的感悟自然水到渠成。
語言描述情境,表演體會情境,插圖渲染情境……巧妙的情境創設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境”、實踐的“場”、創造的“器”,讓學生在場景化、情境化、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探其源、賞其韻、悟其情,獲得了自我成長。教師入情入境,學生心動情發,這便是教學最好的狀態。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