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雷 周龍

建鄴區以創建全省高新園區去行政化改革先行示范區為目標,以“松綁、放權、賦能”為核心,推動建鄴高新區放手干、大膽試、可容錯,形成了賦予園區用人自主權、分配自主權、決策自主權、剝離社管職能的都市型高新區“三自主一剝離”去行政化改革經驗,得到省里的高度肯定。2021年1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籌建江蘇省南京建鄴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21年2月,南京市深化對標找差創新實干推動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建鄴高新區代表全市15個高新區做經驗交流。
松綁放權賦能,“三自主一剝離”讓園區“輕裝上陣”
建鄴區針對高新區運行效率不高、競爭能力不強、發展活力不足等問題,堅持以改革強動力、向改革要活力,通過深化改革來破除制約高新園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建鄴高新區在創新名城建設中更有效率、更有活力、更有動力、更有精力。
松綁放手干,“一剝離”破解職責定位不清。按照“做精管委會、做大高投集團”思路,優化高新區組織架構和人員配置,分批剝離高新區原有社管職能,通過“分灶吃飯”“會議代表”“利益補償”“管司分離”四大機制,讓高新區“輕裝上陣”。一是與區級財政建立“分灶吃飯”機制。高新區實行半封閉財政管理體制,按照“核定收支基數、財力增量分成、收入屬地管理、支出事權包干”原則,擁有更多資源調配和使用的權責,破解園區事權財權不相應的矛盾。二是與區委區政府建立“會議代表”機制。區委區政府專題會議不要求園區對等負責人參會,園區可根據會議議題申報備案,安排具體業務同志作為園區會議代表參會,大幅壓減園區的會務負擔,讓其從事務性會議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精力投向招商引資和企業服務一線。三是與屬地街道建立“利益補償”機制。減輕高新區非主責主業相關的職能負擔,通過向街道打包購買服務、讓渡經濟指標等方式,將信訪維穩、網格化管理等社會職能交給屬地街道,進一步剝離高新區社會管理職能。四是與區高投集團建立“管司分離”機制。在高新區黨工委領導下,形成“統籌在黨工委、運作在集團”的管司分離運行機制。借鑒阿里巴巴等駐區企業成功管理模式,優化前中后臺部門配置,強化前臺、壓縮后臺,管委會部室由16個縮減至9個,其中7個均為承擔經濟發展任務的前臺部門。采用收支兩條線方式,高投集團負責資產開發建設管理,管委會負責運營費用核算支付,不斷擴大園區現金流,提升園區“造血”功能。
放權大膽試,“三自主”破解體制機制僵化。借鑒企業化管理模式,著力破除機關人事管理方式,實行人事管理“去身份”改革,淡化行政、事業等身份觀念,創新考核激勵制度措施,樹立能上能下、多勞多得的價值導向,有效激勵干事創業,推動干部職工“全負荷”運轉。
一是賦予園區用人自主權。高新區區管干部建議權,授權高新區黨工委根據工作實際,每半年或一年向區委提交區管干部使用建議。團隊長全面管理權,授權高新區團隊長對團隊成員進行自主管理,每月對個人業績排名獎優罰劣。授予員工民主協商權,鼓勵員工自主申報月度招商明星、企服明星等獎項,通過全員公開路演競選先進。授予人員自主招聘權,授權園區自主招聘重要崗位人員,立足崗位實際選拔優秀人才,形成“鯰魚效應”。通過改革,團隊長平均年齡降至36歲,一般干部平均年齡30歲,人員工作經歷與學歷專業對口程度更高,干事創業活力進一步激發。
二是賦予園區分配自主權。推行“差別化薪酬總額+彈性工資”。允許子園區自主決定薪酬分配方案,通過薪酬總額五重系數、全員KPI月度兌現、員工信用自主申報、明星員工額外獎勵等方式,讓“每個人收入不一樣、每個月收入不一樣”。KPI月度考核兌現。建立基于員工信用的“自主申報、失信懲戒”機制,在考核平臺嵌套“智能績效”模塊,按月兌付KPI考核結果,薪酬待遇向承擔指標壓力的部門和前臺員工傾斜,并建立完善雙向選擇機制,允許前、中、后臺員工申請崗位調動,實現“能者上、庸者下”。設置觸發條件的激勵機制。在薪酬總額中預留部分額度作為臨時性、階段性專項任務的及時獎勵,鼓勵員工自主申報月度招商明星、企服明星、優秀員工等獎項,通過公開路演評選先進,實現績效管理由固定工資向彈性工資轉變。
三是賦予園區決策自主權。進一步健全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投決會制度,先后制定出臺《建鄴高新區入駐載體租金評估考核管理辦法(試行)》 《建鄴高新區“招商搭檔”工作辦法(試行)》《建鄴高新區招商項目專家評估方案》《建鄴高新區項目合同履約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產業管理制度,把好“引入關”“考核關”“履約關”。產業招引方向自主決策。在全區總體產業規劃框架下,允許高新區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制定產業細分領域招引導則,自行明確招商引資對賭協議,與區內其他板塊政策形成互補錯位。產業資金支出自主決策。單筆3000萬元以下的產業扶持資金,由高新區工委會自行決策。內部事務自主決策。健全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投決會制度,明確決策層級與邊界,提高決策效率。蜂巢互聯全國研發總部項目從簽約到入駐僅用22天,甲骨文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入駐僅用17天,“建鄴速度”不斷刷新。
賦能可容錯,“內動力”優化靈活運營效能。以容錯機制為園區改革發展賦能,以增強“團隊能力、融資能力、服務能力”激發高質量發展內動力,鼓勵高新區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大膽嘗試,放開手腳,營造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推動高新園區發展轉型升級。
一是增強凝聚團隊的能力。充分發揮容錯機制的導向作用,為敢擔當的員工卸下“包袱”,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強淘汰”與“安全墊”結合,基于月度KPI考核,按底線3%剛性比例實施年度末位淘汰。同時,推行干部全員聘任,員額內人員身份封存,不受身份限制,在內部管理和任用晉升等方面享有同等權利、承擔同等義務。高新區不再續聘的人員,根據原身份回到原單位合理安排工作,打消競爭顧慮。同時,打造優秀團隊文化。引入阿里巴巴等現代企業市場化管理理念,設立“金點子”有獎征集制度,加強團隊建設、調動員工積極性。試行項目選擇性跟投。出臺《高投資本試行員工項目選擇性跟投機制方案》,激勵員工與園區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二是增強低成本融資的能力。優化債務結構。與寧波銀行、紫金農商銀行簽訂補充協議,直接降低貸款利率。對其余高成本有息債務進行長期低息債務置換,拉長債務結構限期,緩解短期貸款償債壓力。降低融資成本。2019年高投集團主體信用評級由初始AA評級提升至AA+,2021年發行中期票據票面利率最低至2.8%。創新推出“建鄴高新進園保”系列金融產品,有效緩解入園企業融資壓力。豐富金融牌照。高投集團先后參與紫金保險增資、寧證期貨增資、開鑫金服股權收購,并積極探索小貸、保理、融資租賃公司設立或收購。旗下高投資本獲得中基協私募基金管理人資質,子公司濱江擔保全面市場化運作,金控業務能力有效增強。截至目前,建鄴高新區金融機構集聚度、備案基金管理機構數量及管理基金規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增強服務企業的能力。管委會側重制度設計與政策供給。組建企業服務部,負責政策兌現、政策詮釋以及企服產品設計。打造線上“建鄴企業聯盟”,組建線下“小莫”服務專員團隊,為企業答疑解惑、代辦跑腿。高投集團側重市場化生活性服務。成立企服公司市場化運作,面向“建鄴合伙人”企業以及園區企業員工子女打造“四點半課堂”,返聘優秀退休教師,免費提供有別于社會化教育機構培訓班的課后托管服務。探索設立區級行政審批分中心。將區級層面行政審批權下放至園區,推動多個部門開展“聯審聯辦”,歸并減少申報材料,簡化審批服務流程,切實把服務放在市場最需要的地方。
聚力主責主業,園區發展實現“脫胎換骨”
本輪改革實施以來,建鄴高新區已經初步實現“輕裝上陣”,開始“脫胎換骨”。
經濟發展量質齊升。2020年,建鄴高新區GDP實現1080億元,占全區比重約98%。高技術服務業營收完成387億元,連續兩年居全市前兩位;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連進八位;完成高技術制造業產業產值41.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額和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分別增加27倍和5倍,同比增幅位列全市第一。
主導產業增高變新。數字經濟總部高地加速崛起。國內互聯網20強企業有13家落戶園區,阿里巴巴、小米、58集團、京東、滴滴等互聯網巨頭企業區域總部已相繼落地,數字經濟集聚形成全國影響力。金融產業集聚優勢明顯。建鄴高新區金融機構集聚度、備案基金管理機構數量及管理基金規模均居全省第一。2020年新增基金管理機構105家、新增基金規模1638億元,均居全市第一。南京金魚嘴基金街區成功入選清科發布的全國熱門基金小鎮TOP10。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擁有國家級的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集聚檢測類科技企業100家;擁有全省唯一一家法律服務產業園,集聚各類法律服務機構近百家,從業律師近1200人。
空間布局集約集聚。初步形成以阿里巴巴、小米、58集團、京東、滴滴、嗶哩嗶哩等互聯網巨頭企業區域總部為主體的數字經濟總部集聚區;以中央商務區金融機構總部集聚區為主體的現代金融產業集聚區;以新城科技園國家檢驗檢測服務業集聚區、國家移動互聯基地、中國(南京)游戲谷等為主體的科技服務創新集聚區;以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為主體的現代商務商貿集聚區。
創新能級顯著增強。現有規上各類科技企業875家,主板上市企業13家,高新技術企業328家,獨角獸、瞪羚企業21家。培育和集聚“省雙創”等各類高層次人才300余人。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技術中心6個,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2家,省級檢驗檢測機構9家,院士工作站4個,省級以上研發機構64個。兩年來,建鄴高新區高新企業年增長率達50%以上。2019年,建鄴高新區獲得南京市委市政府在全市15家高新區中唯一的“科技創新突破獎”年度表彰獎勵。2020年,建鄴高新區在省級雙創示范基地評估中獲評優秀等次。
著眼“四個更有”,爭創全省先行示范區
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著力點,以不斷深化改革為重要抓手,在做優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資源、打造創新平臺和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提升建鄴高新區發展能級,不斷提升建鄴高新區資源集聚力、創新策源力、輻射帶動力,努力為全市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提供建鄴支撐。
堅持制度創新,讓園區運營更有效率。堅持市場化思維,深化高新區去行政化改革,圍繞經濟發展主責主業優化調整機構設置,充分利用會議代表、職業經理人等制度,提升運行效率、增強園區活力、努力爭先進位。
推動賦能放權,讓園區發展更有動力。按照“以職定崗、以崗定員”原則,用好用活“用人自主權、分配自主權、決策自主權”,從人才招聘、考核激勵等方面全面深化“二次創業”成果。構建完善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績效導向的考評機制,激發干部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促進整合優化,讓園區環境更有活力。積極探索建設、運營、招商、園區服務的市場化模式,持續豐富“建鄴高新進園保”等金融惠企產品,有效對接各層次、各環節、各主體的金融需求,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吸引社會服務機構和組織入園,提高園區專業化服務能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理順職責定位,讓園區干事更有精力。加強管委會與高投集團的全方位協同,進一步厘清與街道的職責邊界,完善“統籌在黨工委、運作在集團”的管司分離運行機制。通過利益分享機制,提高街道承接社會職能的積極性,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彭雷: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周龍:中共南京市建鄴區委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