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改之后,初中美術教學目標由技能教育變為了技能與審美素養并重,甚至審美教育要略重于技能。要想有效落實教育目標,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教師首先應準確把握影響學生審美素養發展的幾個要素——環境、能力、內容、思想——圍繞這幾個要素去設計和實施策略、方法,才能保證學生審美素養有效提升。
關鍵詞:初中;美術;審美素養;教學
課程改革后,初中美術教學理念和目標發生了重大變革。原先是以使學生掌握美術表現技能為核心目標,現在,則突出普及性,素養與技能成了兩個并行目標。而對于美術教育而言,素養教育的重心就是審美——從比重上看,審美教育甚至應略重于技能。目標上的調整,使傳統的教學策略顯得“力不從心”。主要是因為,審美素養的發展規律與美術表現技能的掌握規律有很大區別。表現技能,主要是靠教、學、練來掌握,而審美素養則主要靠感、思、辨來發展。而不少美術教師習慣了傳統的技能教法,在審美教育方面缺少研究也缺少經驗,這使初中生審美素養的發展多沒達到預期。
筆者認為,要切實保證學生審美素養有質效發展,首先應把握好影響審美素養發展的要素,以保證策略、方法有效。
一、 影響審美素養的因素
(一)環境
環境對人的審美觀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比如眾所周知的,法國以浪漫著稱、意大利以古典聞世、維也納人血液中流淌著音樂旋律,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也具有獨特的審美特質(如雅、和、中庸)。生活在特定環境中,即便沒有受過專業審美教育,也會自然擁有特定的審美觀和能力。還有,除了區域環境,時間環境也對審美有明顯作用。一個人處于不同的歷史或人生發展節點,其審美也存在差異。比如盛唐時期因經濟發達、民生富裕,以豐腴為美;而宋之后以至今日,則以瘦為美。且同樣以瘦為美,宋是經濟環境原因,當下則是科學健康理念在審美中的體現。
同樣是世界經典建筑,悉尼歌劇院和北京故宮,一個體現了現代歐美自由、夸張及海洋文化審美傾向,一個體現了莊重、中正、富麗及守土文化的審美意境。兩個建筑的審美受到了區域、時代等多重環境因素影響。
(二)能力
審美是一種思維評價或創作活動。有句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面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審美者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審美判定。每個人都有審美權利,審美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顯然,審美者越具專業能力,越容易達到審美的深層、越能發掘審美價值。比如同樣是欣賞羅立中的油畫《父親》。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農,他也會認為是美的。因為他與作品形成了共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引起了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回憶;一位少年也認為是美的,因為作品觸發了他對自己父親的內心情感,想到了父親的辛勞及對自己的付出和愛;而一位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人,除了可從社會角色上去審美,還可以從作品藝術技法上(如色彩、光線、質感、構圖等)得到美的判斷。
(三)內容
審美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集合,具有多元性。如上面所舉的《父親》或建筑案例,有的從視覺造型去審美,有的是從精神方面去品鑒,有的則是從社會人文視角去賞析。培養學生審美需要注意這一點——雖然美術是視覺造型藝術,審美確實主要從視覺方面切入。但從學生審美素養發展上看,不能完全局限于視覺審美范圍。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僅在視覺范圍內引導審美,不能保證審美素養綜合全面發展,會使學生的審美諸元出現短板。有人認為學科各有分工,美術負責視覺審美、音樂負責聽覺審美、語文負責意識審美……審美素養就能得到全面發展。這雖有一定道理,但初中生是否能將從多個學科得來的審美能力在視覺審美行為中整合起來?顯然不容易。第二,美術是視覺藝術,但它并不是對物象的簡單再現,而是作者基于思想、意識表達需要而進行的創作。那么,作品中自然就包含著社會意識、思想情感等元素。如僅從視覺角度賞析,是完不成對作品的審美理解的。
(四)思想
審美是人的思維活動,自然也會受人的意識形態、思想理念、文化觀點等思想因素影響,也同時會受心理因素影響。如,在中國人看來,龍是代表正義、力量、權威、能力的審美圖騰。而在西方,龍通常被視為邪惡、恐怖的代名詞。
再說心情。面對朱自尊的漫畫作品《劉翔》,當我們想到劉翔為國爭光時,漫畫帶來的是驕傲、自豪的愉悅審美體驗。但如果我們想到了劉翔因兩次腳跟腱撕裂而不得不提前結束運動生涯,在這種心情下品讀就會產生一種悲壯、惋惜的審美理解。再如色彩——同樣的金秋之色,在積極心情下,會體驗到收獲的喜悅美;而在消極心情中,會感到蕭瑟美。
二、 提升審美素養的策略
上面花了大量筆墨對影響審美素養的要素進行探討,并不是“多此一舉”,因為,下面的具體策略,都是基于這幾點而展開的。
(一)營造環境
營造適宜的審美環境,可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與審美對象對應的情境。賞析一個美術現象或作品,最好是先對作品的創作環境、背景有所了解。比如作者生平、作品形成年代及創作環境等因素。這個方面的環境因素,教師可通過情境予以構建。比如,在學“獨特的裝扮”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欣賞貴州儺堂戲、藏戲、甘肅社火、江西跳儺的面具。學生們從視覺上判斷會簡單認為江西地區的面具制作精美,而西部地區的面具則比較簡陋,沒有審美價值。于是,教師用多媒體播放各地區儺戲表演的視頻,讓學生觀看、比較。這時,學生們對面具的應用場景有了直觀感知,就明白面具的設計是與其特定民族舞蹈形式、內容緊密相關的。西部的儺戲,舞者圍篝火、執兵盾赤膊而舞,有一種粗放原始之美,而東部的儺戲則相對要雅一些。西部儺戲面具的設計并不是粗糙,而恰與戲劇內容、風格高度吻合,烘托了粗放、豪邁之美。
第二,開放、自由的形態。審美是人的思維活動。只有思維處于活躍、開放、自由狀態時,審美才有廣度和深度。一旦人的思維受到限制,審美就不再是一種思維行動,而是一種固態“認知”。比如帶學生賞析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如果教師直接講:“作品使用大塊青綠色間心赭石。因為色彩的‘不真實而把我們帶入了一種超出現實的精神世界”,而不給學生思考和質疑機會,那么,學生就只能是單向、被迫接受教師所傳遞的審美結論。這種教學,只能達到“知道了”的結果,并不能使學生審美能力得到發展。因而,旨在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發展的教學,應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讓他們充分參與辨析和思考,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見解。也就是,教師可以把課堂變成一個自由開放的文化沙龍形式,充分激活和釋放學生個體的審美空間。
(二)培養能力
審美素養發展是遵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規律的——我們主張充分釋放學生的審美空間,鼓勵其個性發展,但這有個先決條件。即,教師必須先把學生“領進門”,使其具有一定專業素養,從而不僅是停留在“外行看熱鬧”的審美層面上。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對學生進行審美相關的能力培養。這可以從三個角度組織。
第一,思維能力。與美術審美相關度較高的思維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同樣需要遵循建構主義理論。即,讓學生獨立進行思辨、思考,經歷思維過程,從而發展思維能力。比如帶學生賞析于非闇的國畫作品《玉蘭黃鸝》,教師不直接講授,而是展示作品后向學生拋出一組問題:“你在畫作中看到了什么?該畫用了什么色彩?采用了什么構圖格局?”等學生回答后,再拋出第二組問題:“你認為哪個方面吸引了你的關注?是顏色嗎?色彩使用有什么特點?是構圖嗎?構圖的亮點在哪里?”在學生充分交流后,再拋出第三組問題:“設想一下,畫家在創作時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心態?他想通過這幅畫表達什么思想或情感?”可以看出,三組問題分別對應對學生觀察力、分析力和想象力的培養。
第二,理論知識。審美有時候是一種內心的體驗,有時候也表現為一種評價行為。也就是,面對某個藝術作品從自己的觀點去進行“品頭論足”,也是很常見的一種審美方式。而要完成這樣的審美,就必須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比如評價一幅國畫作品,如果是從技法上品評,那么至少應該懂得白描、填涂、渲染、工筆、皴筆等專業術語及其含義。如果是從色彩上品評,當然至少應知道什么是對比色、什么是暖色和冷色、不同色彩常用來表達什么樣的情感等理論常識。所以,雖然我們說,當下的初中美術更應偏重于素養教育,但輕視或放棄理論技能教育也是不可行的。這也包括下面一條,表現技能。
第三,表現技能。當下的美術教學出現了一種矯枉過正現象。即,一些教師過于偏重于素養審美教育,而幾乎完全放棄了美術表現技能的教學。學生上美術課,連畫筆和畫紙都不用準備。至于雕刻、雕塑等較復雜的美術表現技能,教師更不愿意在課堂上組織。美術教學成了純理論和審美教學。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學生沒有親身的美術創作體驗,就很難從技法角度去賞析一個美術作品。比如欣賞潘天壽的國畫《露氣》。作品大量使用了潑墨渲染技法。學生會產生一種技法上的輕視感,“這有什么呀!不就是拿毛筆在紙上刷嘛?!蹦敲?,表現技法的高超之美就不存在了。而如果我們讓學生模仿這幅畫去進行國畫創作,他們就會發現與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樣。因為國畫和油畫不同,是不可修改的。毛筆落到紙上,濃淡以及暈散并不那么容易體現和控制到自己的預期。只有經歷了這種技法上的實踐體驗,他們才會認同畫家表現能力上的美——而且,表現技能掌握得越多、水平越高,學生對表現技術美的理解越深刻、越到位。
(三)綜合多元
前面提到,美術審美不應僅局限于視覺造型方面,也應涉及思想情感、內涵品質等審美角度。但其實,美術的審美諸元比這還要復雜——美術本身就分著很多的門類和審美角度。比如繪畫、雕塑、平面設計、建筑,而這些大類又包含著眾多的小類,比如繪畫中包括國畫、油畫、水粉畫、漆畫……所以,要想使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發展,教學就必須要盡可能地保證綜合多元。這個方面,可以從三個角度去落實。
第一,依托教材。因為教材具有系統性,它在涉及美術的類別和知識面上,是可以保證綜合、全面性的。也就是,與美術相關的大類別知識,教材都涉及了。只要教師不丟課、落課,基本上可以保證學生對美術有個較綜合的認知和把握。
第二,適度拓展。教材受容量限制,雖然能全面涉及美術大類,但更深入的細節分類往往就照顧不到。為了拓展和深化學生的美術審美視野,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帶領學生適度進行拓展(因為初中美術是非專業的,所以沒必要向專業方向深化)。比如,教材中展示了梵·高的油畫作品《烏鴉群飛的麥田》,并解釋“后印象主義……”僅憑這句簡單解釋,學生就具有對后印象主義畫作進行審美的能力了嗎?顯然不能。因為沒有直觀比照,學生不可能理解什么是后印象主義。所以,我向學生展示一些印象主義以及后印象主義之后衍生出來的野獸畫派、抽象畫派的代表作品,將之與塞尚、梵·高和高更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使學生理解“后印象主義與印象主義的主要區別在于,后者主要是從‘印象上模仿客觀世界,而前者是更突出表現主觀感受”。這樣拓展之后,學生接觸了更多的審美對象,其審美視野就打開了。
第三,鼓勵個性。在文學審美中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也就是,面對同一作品,不同讀者會出現不同的審美結果。其實,美術的審美也具有這樣的開放性特征。學生是否具有了較好的審美素養,標志之一,就是他是否已經不再簡單復述教師給出的審美結論,而是大膽地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理解。這種個性化的審美能力培養,在方法上其實在上面已經探討過,即,沙龍式或問題導引式的審美學習——在開放的環境中鼓勵學生個性表達。
(四)引導情感
情感、思想、心理也是影響審美結果的重要因素,因而,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發展,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在審美過程中調動、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這主要可以采用兩種策略來落實。
第一是情境法。前面在探討營造環境的時候,已經提到過情境法的使用。而情境法不僅可以用來交代審美背景,而且也可以起到調動情感、調節心理的作用。比如,在帶領學生欣賞藏書印章的時候,教師用多媒體不僅可以展示印章作品,而且以古典古箏慢曲為音樂背景,如《漢宮秋月》《漁舟唱晚》,把學生的情緒帶入一個雅靜的狀態中,達到外在審美與內在心境的完全契合。
第二是生活法。即,根據審美對象的內容、內涵,將學生的生活體驗、經驗調動出來,使達到審美的共情。比如在學習“為生活增添情趣”這個單元的時候,我讓學生們在課前用手機把自己家中的插花、擺件、裝飾畫拍攝下來(不論喜好)?;氐秸n堂,把照片匯集起來,用多媒體展示,然后結合教室中的花木、裝飾,進行分組討論。大家基于自己的生活對這些生活裝飾物的審美優劣進行自由評價并提出建議。在學生有了自己的情感、態度之后,再帶領他們去賞析教材中的案例。這時候,因為有了自身的喜好標準,對這些審美對象就與直接賞析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綜上所述,課改之后審美素養教育成了初中美術教學目標的一個重心——但顯然,面對教育目標、理念上的變化,一些教師還缺少經驗、理念和思路上的充分準備,還有優化和提升空間。筆者認為,要想有效地提升初中生審美素養,教師首先應把握好影響審美素養發展的幾個要素——環境、能力、內容、思想——圍繞這幾個要素去設計教學策略,才能使審美素養教育目標真正落實到位。比如營造環境、培養能力、綜合多元、引導情感等,就是基于這些因素而設計實施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黃學寧.構建有文化的美術課堂,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3(3X):277.
[2]陳清華.繪畫中的發展成長——淺論初中美術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23):204.
作者簡介:
方琳,福建省建甌市,福建省建甌市南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