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祺
摘 要:拉威爾的《達芙妮與克羅埃》創作于20世紀初,是拉威爾寫的唯一一部芭蕾舞劇。文章介紹了拉威爾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描述《達芙妮與克羅埃》三景的內容,對《達芙妮與克羅埃》第一景的打擊樂聲部具體分析的同時,與其他幾個作品進行分析比較,使讀者對打擊樂藝術有了更深的了解。
關鍵詞:拉威爾;《達芙妮與克羅埃》;打擊樂聲部
一、拉威爾的生平和《達芙尼與克羅埃》
的創作背景
(一)拉威爾的生平
莫里斯·拉威爾在1875出生于法國的一個小城,1937年去世。他從小接觸音樂,7歲開始學鋼琴,14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系統學習。拉威爾的早期創作受過德彪西革新思想的強烈影響,作品較多地體現出印象派風格。在法國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東方的樂器和風格深深地吸引著他,這讓他開始嘗試新穎的創作方式,收集別樣的創作素材。在校期間,拉威爾已經完成了多首作品,但他新穎的創作并沒有得到教授的看好,以至于連續幾年都與羅馬大獎失之交臂。
后來,拉威爾創作了不同類型的作品,如《夜之幽靈》《鏡》《水之嬉戲》《鵝媽媽組曲》等,還創作了舞劇《達芙尼與克羅埃》。
1917年,拉威爾母親去世,這令他悲痛不已。1924年他創作了小提琴與管弦樂隊作品《茨岡》,開始在作品中嘗試運用爵士音樂的元素。后來拉威爾遭遇車禍,同時發現了新的疾病,喪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拉威爾做腦手術無效,在醫院去世,享年62歲。
(二)《達芙尼與克羅埃》的創作背景
《達芙尼與克羅埃》改編自古希臘作家朗格斯(Longus)的田園詩,是拉威爾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創作的一部作品,也是拉威爾寫的唯一一部芭蕾舞劇,共三幕,1912年完成創作。這部作品被認為是拉威爾最富有光彩的杰作之一。
在法國的藝術中,芭蕾舞是一種古典舞蹈,是用音樂、舞蹈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早在17世紀,法國人的歌劇中就已經有芭蕾舞這種藝術形式的存在了,芭蕾舞在法國宮廷中深受喜愛,貴族們很喜愛這種舞蹈形式,有很多貴族都是優秀的芭蕾舞者。
在《達芙尼與克羅埃》舞曲沒有創作之前,俄羅斯芭蕾舞團就已經在法國進行演出,并獲得巨大的成功。當時很多著名的音樂作品都是為這個舞團創作的,例如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乃至今日都是非常經典的芭蕾舞劇。
俄羅斯芭蕾舞團在法國的演出成功之后,為了順應市場需求和加強藝術交流,舞團想與一位法國作曲家合作,創作一首芭蕾舞劇,于是拉威爾受邀創作了這首經典的《達芙尼與克羅埃》。
拉威爾的音樂作品與法國其他作曲家創作的作品極為不同,他總是把舞蹈元素加入音樂中。雖然其他作品中也有舞蹈篇幅,但最為著名還是這部芭蕾舞劇《達芙尼與克羅埃》。
二、《達芙尼與克羅埃》的故事內容
這部芭蕾舞劇一共分為三景十二曲。內容是一對戀人在雷斯博島上相戀,海盜的出現拆散了他們,后來他們被善良的牧神所救,在所有人的祝福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拉威爾在創作這部舞劇時,創作技巧已經十分成熟,在和聲的編排與配器的運用上都有明顯的個人色彩。這首舞劇并沒有限制觀眾的思考空間,反而給了觀眾無限的想象。拉威爾將音樂流暢鋪陳開來,給觀眾帶來美的感受。
整部作品為芭蕾舞劇形式,分為三景十二曲。每一曲都有獨立的名頭。
在第一景中,天氣陽光明媚,島上的其他人與達芙妮、克羅埃祭拜寧芙女神,少女們簇擁著帥氣的達芙妮,小伙們癡迷著克羅埃的美麗,甚至有人為了討好克羅埃,跳了一支怪誕的舞蹈。這個跳舞的討好者激起了達芙妮的敵意,其他人建議兩人斗舞,勝者可得克羅埃的香吻。果不其然達芙妮以輕巧與高雅之舞獲勝,另一位舞者則被譏諷。群眾散去,美麗的柳瑟安在達芙妮面前跳了一支舞。但達芙妮卻不為所動。突然海盜上岸進行搶掠,肆無忌憚地追趕島上的美女,克羅埃向女神祈禱自己不要被掠走,但事與愿違。達芙妮親歷一切悲劇的發生,憤怒地向女神問罪,卻意外地喚醒了牧神。
第二景的導奏采用了無伴奏四聲部混合哼唱,場景就變換到海盜一方,海盜用一曲《戰舞》慶祝豐碩的戰果。海盜們粗魯地將克羅埃推搡到首領面前,海盜首領讓克羅埃跳一支舞蹈。但克羅埃一直苦苦央求,并伺機逃跑,但都是以失敗告終。克羅埃正在掙扎的時候,潘神來營救她了。
在第三景中,《破曉》音樂出現,達芙妮在眾人的呼喚下醒來,見到克羅埃安然無恙回來,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這時的音樂描寫了達芙妮和克羅埃重逢時的喜悅心情。在神的見證下,二人訂立婚約。最后,在祭祀的廣場上,人們用一支《群體舞》來祝福二人的情感。音樂對歡笑喧鬧的場面進行了描繪和渲染,將樂曲歡樂的情緒推向最高潮。
三、《達芙尼與克羅埃》第一景的打擊樂聲部
(一)第一景的音樂
作品的第一景共有6首曲目,呈現了第一景的整體故事脈絡。
在導奏中,打擊樂器與弦樂器相互輝映。導奏部分使用了定音鼓、大軍鼓、吊镲三種樂器,一開始由定音鼓演奏,以滾奏的方式混合著弦樂的長音,力度記號是較弱的。定音鼓的力度要與其他樂器的力度保持平衡,不能失去有力的音響效果。要呈現近似弦樂的長音效果、源源不斷的音響效果,需要使用鋪棉質感的鼓槌。考慮到鼓音如同整個交響樂團的“底色”,所以鼓槌也應使用較重的,充分呈現出低音的音響效果。而后定音鼓滾奏變成大軍鼓滾奏。之后小號與吊镲進入,音樂開始漸強,預示著作品將進入高潮。兩小節的漸強之后定音鼓再次奏響,這時的定音鼓不同于前面,要使用適中的棉頭槌進行密集滾奏,可以使用尺寸不同的吊镲,防止聲音過于單薄,使音樂更富有包容性。
舞蹈中的打擊樂器也較多,三角鐵、古鈸和定音鼓形成了單一聲部線條,與弦樂相互呼應。三角鐵雖然是休止符,但不應不合時宜地停止。作曲家用ff力度的對镲,有延音,但沒有止音。定音鼓奏出四分音符,解決了音樂的搖擺律動問題。
《群體舞》的打擊樂的編排是人們非常熟知的縱向結構,以小軍鼓為主線,古鈸與小鐘不斷疊加,軍鼓、鈴鼓、三角鐵與小軍鼓齊奏。小軍鼓節奏貫穿整首樂曲,具有領奏性質,其他樂器應該時刻配合著小軍鼓的演奏。
(二)《多爾肯的怪誕舞》與《達芙尼輕巧與高雅之舞》
在《多爾肯的怪誕舞》中,拉威爾通過打擊樂呈現了多爾肯粗笨荒誕的形象。首先要理解關于吊镲和對镲的演奏方法,因為怪誕舞需要交替使用二者。樂譜上分別標明了“Avec Baguette de Timb.”和“Jeu Ordinaire”,Avec為藉由之意,Baguette直譯為棍棒,在打擊樂中指的就是鼓棒,而 Timb.是定音鼓法文 Timbale 的縮寫,所以 “Avec Baguette de Timb.”意指此處使用定音鼓棒敲擊吊镲;而 Jeu Ordinaire譯為正常方式演奏,在這個段落正常方式演奏指的是演奏對镲。雖然此段落要求用定音鼓槌演奏,但這樣會達不到理想的演奏效果,還是使用棉線纏繞較硬琴棒較為合適。拉威爾在此段落中經常運用弱拍上的重音,以對镲強調,對镲呈現出短促且硬實的音色。
《達芙尼的輕巧與高雅之舞》中的打擊樂器多以修飾樂團音色為主,透過這個樂章能夠看出拉威爾對配器的精準要求。同樣是具有音高的金屬樂器古鈸與小鐘琴,拉威爾在舞曲段落選擇以古鈸與三角鐵配合,而非選用小鐘琴,是因為古鈸音色低頻充實,能夠與三角鐵的音色產生獨特效果,古鈸與三角鐵組合后音色飽和度較高,層次比較豐富。
(三)《緩慢與神秘的寧芙之舞》與《柳瑟安之舞》
《緩慢與神秘的寧芙之舞》中打擊樂的部分比較少,文章只分析《柳瑟安之舞》。該曲中打擊樂器將舞蹈節奏清晰化。拉威爾在舞蹈旋律的第二句運用古鈸與鐘琴輪奏,在聽覺上呈現出兩大拍節拍。古鈸和鐘琴要使用觸點清晰的琴棒,而二者所演奏的音都在相同的和聲屬性中,故無需刻意做止音。定音鼓演奏與原調根音降E的滾奏,到高潮處轉調后奏出G音,需注意,由于調性不同,在演奏G音的同時應該避免降E持續影響轉調后的和弦。
四、結語
21世紀的打擊樂藝術,圍繞著“多元”一詞遍地開花,從傳統的室內樂、獨奏,至擊樂跨界劇場。打擊樂可以是原始的,在古老節奏的說唱中代代流傳;打擊樂可以是流行的,在各種文化交集處日日創新。藝術家們對打擊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打擊樂在交響樂團里的發展軌跡卻較少被提及,其從18世紀中葉至今的發展脈絡和藝術成就鮮有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周小茗.拉威爾舞劇音樂《達芙尼與克羅埃》第二樂隊組曲的配器色彩[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08.
[2]朱建.拉威爾:《達芙尼與克羅埃》第二組曲[J].音樂藝術,1982(1):93-96.
作者單位:
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