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雙


摘 要:在交互式電子音樂盛行的今天,作曲家們運用Max/MSP平臺搭建個性化的效果器處理程序的方式來創作音樂。文章在對沃切克電子音樂作品《高通低切》樂譜與音響做了必要分析的基礎之上,從效果器的原理入手,詳細闡述了沃切克電子音樂作品《高通低切》中低音提琴實時處理的手段及其作用,希望為今后的電子音樂創作提供一定的理論參照。
關鍵詞:混合媒介;電子音樂;高通低切;Max/MSP
混合媒介的電子音樂主要指的是將電子音樂與現場樂器演奏或人聲演唱相結合的混合樣式的電子音樂。在現代電子音樂作品中,聲學樂器與電子音樂(即獨奏樂器和預置效果器)已成為電子音樂創作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這種交互使原始聲音通過效果器進行多次變化,從而使其更豐富、更完美,達到理想的效果,它給予創作者們極大的空間來處理聲音。
一、作曲家沃切特及其作品《高通低切》
(一)關于作曲家沃切特
波蘭作曲家沃切特·巴內克1981年出生于華沙,畢業于華沙肖邦音樂學院音響工程學院并留校任教。沃切特的創作涉及的領域比較廣,主要有現場電子音樂、實驗音樂、現代音樂和搖滾音樂。
(二)關于混合類電子音樂作品《高通低切》
混合類電子音樂作品《高通低切》是為法國貝斯手吉恩皮埃爾·羅伯特量身定做的一首交互式電子音樂作品。由于低音提琴各種演奏技法的制約,該作品是由作曲家與演奏家共同探討并創作完成的。整個作品中的大部分音響都是在演出過程中記錄,并經由Max/MSP進行實時處理形成的。當然,該作品里面也有預置波形。相比而言,該作品的實時處理是多于預置波形的。《高通低切》與傳統作品的結構原則不同,全曲分為14個段落,分別按A—S依次標記出來。
二、作品《高通低切》中低音提琴的實時處理
(一)作品《高通低切》中低音提琴實時處理的基本手段
1.以時間屬性為主的處理手段
延時效果: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將原始聲音拷貝后,以一定的拷貝數和一定的時間差疊加于原始聲音之后。
合唱效果:其基本工作原理是聲波產生延遲后與正常聲波混合,通過左右兩個聲道輸出,使得聲音左右游移回蕩。經過合唱效果處理后的聲音柔美寬廣,像混聲大合唱的效果。
混響效果:當聲源停止發聲后,還有若干個聲波混合持續一段時間,這叫作混響。該效果主要是對混響聲及其頻譜和延時進行處理,這種處理包括延遲頻譜的調節、混響聲頻譜的處理、混響聲的衰減特性以及混響聲與直達聲的比例等。
反向:基本原理是將聲音材料完全倒置的一種電子技術手段。
伸縮處理:基本原理就是對聲音素材的拉長或緊縮。
2.以頻率屬性為主的處理手段
音高移位:主要作用是改變聲音素材的音高。有兩種音高移位的方法,一是以相同的取樣率改變所有音高,二是以拉長或縮短取樣率的方式改變所有音高。
粒式合成類:其主要原理是通過粉碎聲音、重新組織聲波的運算模式來進行變形。粒式合成類是由數千個聲音顆粒建構起的一個聲音時間,該聲音顆粒的時間非常短暫(通常是1到100毫秒),與人感知分辨聲音的時值、頻率、強度的時長極限接近。
環形調制類:是振幅調制的一種特殊情況。該效果能產生復雜的聲源效果,其原理是對音頻信號的乘積,是所輸出的信號中兩種音頻信號的乘積結果、不同頻率的分差而生成的附加頻率。環形調制器內置有振蕩器,能對輸入信號進行調制而獲得最終結果。
頻率調制:又稱調頻,這里的調制波被稱為調頻波。調頻波是通過調制頻率改變振動的速度,以及調制深度改變音的高低。調頻的主要作用是改變聲音信號的高低。
“FM合成理論”同樣也有著發音體(載體)和調制體兩個元素。發音體或稱載波體,是實際發出聲音的頻率振蕩器;調制體或稱調制器,主要負責調整變化載波所產生出來的聲音。載波頻率、調制體頻率以及調制數值大小,是影響FM合成理論的重要因素。
頻率位移: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兩個獨立且同步的變調器以一定的延時和調制方式將輸入的聲音信號進行音高的調制使其變形。
失真效果中的過載效果:失真效果主要有過載、失真、法茲。失真的原理都是通過大量增益信號,讓線路達到飽和,從而實現非線性放大并產生失真。
和聲效果:四個聲部同時升高或降低多少音分或者音數的效果稱為和聲效果。
(二)作品高通低切中低音提琴實時處理手段的組合運用
1.單一的組合運用
粒式合成的運用:粒式合成的聲音延遲后逆行,是低密度的。粒式合成把原聲部處理后,每一個聲部與另外的聲部之間都產生了一個微小的時差。同時,通過粒化處理后的每一個聲部都是碎片化的,聲部若影若現,聲音忽大忽小,此處是將粒化的聲音反向。這類似的效果器一般出現在大量音符集聚的地方,一般是作品高潮處(圖1、圖2)。
2.多重的組合運用
(1)單層效果組合運用
第一,延遲效果加音高移位效果處理:這種效果的運用一般用于氣息較長的樂句結束,營造出一種回聲的效果(圖3)。
第二,凍結和音高移位效果處理:這種效果運用于長音處,是為了給截取采樣預留一定的時間(圖4)。
第三,兩種不同的音高移位的效果:這種效果也運用于長音處,是為了給截取采樣預留一定的時間(圖5)。
(2)多層效果組合運用
層一:過載+環形調制+頻率位移(x hz)+延時(x ms)。
層二:凍結+頻率位移。
層一這種效果用于大量音符集聚的地方;層二這種效果運用于長音處,是為了給截取采樣預留一定的時間(圖6)。
筆者在通過對單一以及多重的效果組合運用中總結發現,這些效果在樂曲相同類型的段落中,運用相同的電子音樂處理手段,形成了較強的結構力。它們材料類似,技術完全相同,這種方式使得各段落之間的連接有了一定的邏輯性。
三、作品《高通低切》中實時處理在混合媒介中的功能及作用
在實時生成中,聲音材料的選擇上主要是通過對低音提琴的采樣來實現的,這樣才能使聲音材料單一,并且使作品具有統一與和諧的特點。
(一)構成聲音結果
如反向等等,由于上文有詳細介紹,就不再過多的贅述。
(二)形成音樂聲部
1.多層次的復調思維——模仿類
《高通低切》這首作品中多種效果器的運用,使得單聲部旋律線條形成了幾個聲部層次。類似于傳統音樂中的隱伏旋律,通過音區和力度的區分,讓該作品具有多層次的復調思維。尤其是作品結合復調技法的思維,對低音提琴聲部進行了實時處理,生成了新的音樂聲部。該聲部與原樂器聲部形成對位關系,形成了獨特的音樂織體形態。
延時:延造成低音提琴聲部與實時生成的聲部之間的模仿形態。
粒式合成:粒式合成使兩聲部間構成模仿形態,使每一個聲部與另外的聲部之間都有一個微小的時差。同時,通過粒化處理后,每一個聲部都是碎片化的,聲部若影若現,聲音忽大忽小,形成群感效果(圖7)。
2.多聲部和聲思維
音高移位:三個不同的pitch shift參數值,在不同拍點處觸發,使低音提琴聲部具有多聲部性(圖8)。
和聲效果器:通過在聲部上加十二度、七度和二度使低音提琴聲部具有和聲的效果(圖9)。
四、結語
對聲音進行實時處理,就是對聲音進行美化、發展、變形。需要有目的地選擇有效工具,才能創作出最理想的聲音效果。不同實時效果的使用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音響效果以及獨特、個性化的音樂表現意義。研究并掌握各類電子音樂創作技術,可使我們在電子音樂創作中有一定的理論參照。
參考文獻:
[1]羅茲.計算機音樂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16.
[2]劉曉初.混合類電子音樂創作中復調思維的運用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3.
[3]李鵬云.解析電子音樂中的兩種展開手法[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4):107-114.
[4]巴特利特.實用錄音技術[M].6版.朱慰中,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