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木
摘 要:如今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項目式教學是對傳統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運用,能夠有效驅動學生自主能力與合作能力的發展。教師應深刻把握項目式教學的特點,結合當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來切實提高教學效果,文章對此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項目式教學;初中物理課堂;自主合作
一、 引言
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學在實踐性和探究性上仍舊有待進一步提升。學生從學科中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能力仍舊存在些許不足。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動態的學習方法,能驅動學生自主探索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并在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領會到更加深刻的知識和技能。由此可見,項目式教學的創新應用對初中物理教學有重要意義。
二、 目前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學生探究能力較低
初中物理教學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特征。無論是通過物理實驗學習物理現象及原理,還是通過具體實踐活動來發展學生的有關素養,都需要學生具備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就目前而言,部分中學的初中物理理論教學中,仍舊有部分教師對于課堂的控制太強,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與理解只建立在教師經過初步處理和轉化后的基礎上,缺乏探究意識和動力。在實驗教學中,由于器材缺乏、對實驗課程的定位偏差以及教師自身的實踐教學理念等因素影響,仍舊有許多學生缺乏充分的實驗機會,或在實驗教學中僅僅模仿教師的示范,或對已有實驗的機械復制,學生在實驗中缺乏對物理現象更本質的深刻認識,在獨立完成物理實驗、解決實際物理問題方面的能力存在明顯不足。
(二)學生缺乏主動性
初中物理知識作為物理入門學習的內容,具有較大難度。教師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而教師自身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影響,將直接決定學生對物理學習興趣、積極性、自學主動性的高低。實際上,許多教師往往難以認識到這一點,依舊按照自身的教學習慣,在運用新技術、新理念和對傳統教學進行創新方面缺乏本質上的變革。學生無論是在理論學習還是在實驗教學中,仍舊受到較強限制,思維和能力的發展空間較小,主動性無法被很好地調動,自然也就缺乏主動探究物理規律的意識。而這十分不利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養成和發展。
(三)教學評價待優化
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學中,盡管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教師的評價方式和手段提供了多元化選擇,但部分教師的教學評價仍舊存在單一、片面的問題。一方面部分教師仍舊以成績作為中心來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進行衡量,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全面發展”具體的細節化評價標準把握不到位,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存在模糊化、粗淺化、主觀化等問題。項目式教學則為學生展示自己的方方面面提供了良好條件,教師以輔助者、觀察者的身份近距離了解每個學生個體的優勢與不足,能結合團隊、學生個人、教師不同視角的評價,來對學生提供更全面和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從而更準確地發展學生個人能力,使其實現全面發展。
三、 初中物理課堂項目式教學的優勢
第一,項目式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組建團隊,以合作解決某一物理問題為項目進行研究和探尋問題解決方法的過程。按照學生的能力水平、感興趣的問題或項目,在結合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更自由、靈活地選擇,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各個層次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二,項目式教學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包括項目的選擇、項目規劃、項目實施、項目成果制作以及匯報等過程,都是學生為主體全程參與,過程中配合教師的從旁指導和支持,來共同完成某一主題的項目研究。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過程中學生所體驗的一切經歷都將化為學生的個人經驗和能力。第三,項目式教學是以學生組建項目團隊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每個人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能夠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感,同時項目的完成也需要各人協同合作,因此成員的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在項目研究過程中涉及的理論學習、技能學習、專業作品制作等多種技能和素養都能得到全面提升。
四、 初中物理課堂項目式教學應用策略
(一)項目團隊組建策略
項目式教學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更平等、更自由、更開放的學習模式,其基本的運轉模式是以團隊為基礎。教師可通過常見的兩種方式來指導學生科學地組建項目團隊,以便后續項目的更順利開展:
1. 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在項目式學習中具有較強的普適性。一方面,其符合項目式學習團隊構建的需求,并且具有明確的角色與職責分工,指導小組內成員通過合作來發揮“1+1>2”的群體功能,能夠有效利用個體的機動性和團隊力量的凝聚性,并且可通過小組合力來反向促進組內成員個體更主動地完成特定的項目學習任務,有效改變傳統物理教學中教師對課堂和教學的“壟斷”地位,學生能有更大空間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例如在魯科版八年級物理“運動和靜止”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運動”“靜止”這兩組概念來對學生進行分組。請學生分別在引入參照物概念之前和之后,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研究兩者的物理概念以及在具體生活情境中因為參照物選擇不同而產生的相對概念。通過兩組概念前后差異的比較,讓學生不僅能做到基本理解物理概念中的運動、靜止、參照物,還能掌握根據具體生活場景和題目要求選擇適當參照物的方法。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從不同視角理解運動、靜止的相對性,培養了客觀、理性的科學態度。
2. 分層走班教學
小組合作中,若部分學優生與后進生分為一組,則學優生往往會形成對小組合作學習過程與結果的“壟斷”。而分層走班教學與項目式教學的融合,正是為了盡可能避免大班授課制中的兩極分化問題。與大學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根據不同課程去不同教室上課類似,通過對不同物理學習水平學生的能力科學分層,學生以本層次的“小組”為單位,根據所需完成的項目去往不同的實訓室、教師,與配套教學的教師一起來完成項目式學習的整個過程。例如在學習魯科版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學生需要通過項目式學習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原理,則可按照高中低三個水平層次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小組。然后分別到ABC三個班去完成與本層次對應的項目研究。在此以C組后進生為例,主要任務就是完全掌握小節內容。那么就可引導學生將“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作為兩個小型項目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選擇教室內現有道具進行物理小實驗來感受發聲和聲音傳播的過程。然后提問讓學生思考聲音是如何產生以及傳播的。而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進一步指導,如學生回答聲音是通過敲擊產生,則可讓其再次緩慢敲擊,并仔細近距離觀察敲擊時物體發生的變化。在學生得出聲音是靠震動傳播后,教師還可進一步啟發學生探究聲音的大小與距離、振動頻率以及不同介質是否有關,以此作為本小節的延伸探究項目,以引導學生在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更主動地探究更廣闊和深入的聲音天地。教學過程中,同層次學生在針對本層次設計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項目實施方法指導等的配套教學資源的幫助下,能夠較充分地進行“最近發展區”最大限度的物理自主探究學習,兩極分化問題對學生學習心理、學習壓力帶來的額外影響也大大減少。并且在逐步對已有知識熟練掌握和運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引導,能夠不斷強化學生從過程和結果中獲得的成就感,進而學生尤其是后進生對物理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能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