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班新生入園適應,是幼兒園每年開學無法回避的難題。國內外關于兒童分離焦慮和情感環境創設的研究不斷給予一線教師新的火花。“勇氣圈”就是其中一個有效的模型。文章將剖析小班入園適應的現狀,簡述將“勇氣圈”模型引入實踐的做法,針對小班兒童發展需要,在入園適應過渡期為兒童提供“鷹架”式幫助。
關鍵詞:情感支持環境;“勇氣圈”;新生入園
一、 引言
幼兒園每年新生入園時,兒童在脫離家庭與親人分離的幼兒園集體生活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現象。在多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和平衡時,兒童就會呈現出對幼兒園陌生環境的各種不適應的表現,需要教師給予情感回應和支持。近年來,許多課程開發者都設計了優秀的模型,幫助教師創設教育環境?!坝職馊Α蹦P突谒姆N需求:歸屬、掌控、獨立和慷慨,以此為理論基礎,為小班幼兒嘗試建立了情感支撐環境。
二、 現狀闡述:小班入園適應難在何處
從家庭到幼兒園,這是兒童邁向社會的第一步,但這一步的邁出對兒童和家長來說都頗為不易。第一次踏進幼兒園這個小社會,物化環境的改變會給兒童帶來諸多的不適應,簡單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分離焦慮哭鬧現象
家長將新生送入幼兒園后,部分兒童表現為持續的哭泣,瞇著眼睛張嘴大哭或是低頭默默流淚。還有的幼兒哭鬧發生場所和時間具有隨機性,可能在教學活動或游戲中,也可能在生活環節中發生。兒童因為某種原因忽然哭起來,其哭鬧的表現也各有不同。有的兒童會尋求教師的安慰,有的則是默默流淚,嚴重者還會有試圖逃離教室的行為等。
(二)擾亂正常秩序現象
初入小班的兒童規則意識較為薄弱,還沒有形成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常規,兒童的活動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在集體活動中容易出現隨意走動、隨意插嘴、互相玩鬧等打亂正常教學秩序的行為。
(三)拒絕參加活動現象
在游戲、教學活動中都習慣于固守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與周圍同伴交流,也不與教師交流,對于教師的邀請也較為抗拒。
部分兒童在進入幼兒園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就餐時表現出不愿吃飯,甚至會出現發脾氣將碗推翻在地的情況;教師喂飯時,這類幼兒也將頭搖向一側,表現出抗拒的情緒。
三、 原因剖析:情感支持環境亟待創設
這種在兒童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的不安情緒和行為,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分離焦慮”。兒童分離焦慮的形成主要是與兒童生活環境的變化、保教人員的教養態度、家長的教養方式以及兒童自身的因素有關聯。
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看,以上現象中,兒童的分離焦慮來源于兒童某些需要的嚴重失衡與突然缺失。從家庭邁入幼兒園,兒童缺乏情感支持環境,分離焦慮就會更加凸顯。
(一)活動環境改變,歸屬感的缺失
對于初入園的小班兒童來說,幼兒園是既新鮮又陌生的,陌生的物品、陌生的面孔以及陌生的語言提示,讓兒童感到既神秘又害怕。這對于兒童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不安全感,因而極力回避這個環境。同時,在入園初期,兒童與教師之間還沒有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沒有了父母的呵護與庇護,在這里將要學習各種集體活動的規則以及自我服務的本領,這些都需要兒童付出很大的努力,這無疑加劇了兒童的心理恐慌,往往使他們感覺到歸屬感的缺失,并會產生一種逃避心理,表現出渴望回家的愿望。
(二)社會角色改變,掌控感的缺失
兒童自出生起,大部分時間只接觸父母和教養者,建立起了比較穩定的依戀關系。這種關系既構成了兒童掌控感的基礎,也形成了兒童安全感與自尊心的基礎。而此時進入幼兒園,兒童面臨著個人地位改變所引起的“情感斷乳”的心理沖擊。在這里,原本的地位已難以維系,兒童必須要學會平等相處和公平相待。兒童在家園地位中的巨大反差也應是小班新入園兒童分離焦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生活習慣改變,獨立感缺失
兒童在入園之前,家里一般都有專人照顧其衣住行。當其有饑餓、口渴、睡眠等基本生理需要時,其需要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及時而充分地滿足。而在進入幼兒園后,幼兒園有統一的作息時間和生活制度,兒童必須要學會獨立生活,也必須要遵守幼兒園各種煩瑣的生活紀律與活動秩序,如獨立進餐、按時睡眠、學會分享、等待等。在這種情況之下,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幼兒,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應。
(四)人際互動改變,慷慨感缺失
初入園的兒童,脫離了家長的陪伴,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全新的人際關系,往往在情緒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失控和無力感,兒童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與周圍陌生的人際關系展開互動。此時對于兒童而言,他們精神層面的關愛、富于同情心等慷慨感模塊是缺失的。在家庭中已經掌握的一些用前社會技能與他人互動的技能在情緒的失控中也處于缺失狀態。當慷慨感缺失后,兒童與教師的互動是單一的,垂直的;兒童與同伴間的互動更是少之又少,頻次極低。
當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失衡時,兒童就會失去信心和目標感。他們的生活會因各項因素共同導致分離焦慮的加劇。對于此時的兒童來說,一個平等、合理的情感支持環境亟待建立。
四、 緩解之策:“勇氣圈”的實踐嘗試
小班兒童入園后所表現出的分離焦慮是兒童身心不平衡的一種現實表現。幼兒園作為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場所,教師們對兒童適應期實施教育干預與疏導,建立情感支撐環境,有助于兒童實現幼兒身心由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轉變。
(一)“我愛班級”——建立歸屬感
與每個孩子建立依戀。在兒童入園早期,教師需要真誠地與他們相處,當教師給予溫暖并且積極地回應他們,可以獲得他們的互動。
建立班級社區。有了社區感,兒童之間就會有情感聯結,他們互相鼓勵、支持和影響。班內兒童相互依賴并感到自己是該團體的一部分,逐漸開始與同伴交往后,兒童的分離焦慮就會漸漸減輕,轉而投入集體的互動之中。
(二)“我有自信”——實現掌控感
教師需要幫助小班兒童體驗掌控感、發展“自我效能感”,即一個人在特定情況下對自己能力的信任。我們可以嘗試在各個領域為兒童設置挑戰,例如,爬到攀爬器械的最高點打鬧鈴以示勝利,將物體與數字配對,閱讀圖畫書。
積極回應兒童的教育方式,是幫助小班兒童體驗掌控感的基礎。此外,培養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很重要,它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實施。例如,為兒童提供他們能勝任的挑戰性活動,給予他們技能和目標設立的支持,鼓勵兒童不斷努力等。
(三)“我能做事”——獲得獨立感
獨立使兒童擁有個體權和自主性。因此,為兒童設立獨立目標時,也要做好家園溝通工作。教師在園內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促進兒童的獨立性發展,這些方法包括:①創設環境,促進兒童的獨立性發展。(例如,提供材料,教會兒童如何使用材料,以及建立可靠的常規。)②讓兒童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嘗試自己為自己做決定。③為兒童創設一些需要他們做可能會改變生活結果的決定,使他們變得獨立,并能體驗選擇。④允許兒童在符合自身能力的范圍內發展自身獨立性和自主性,使他們感到有力量,并能體驗內在的紀律。
(四)“我會交往”——展示慷慨感
慷慨精神反映了一種關愛,富于同情心,并且愿意與他人分享時間和所有物的能力。教師在其中要起到示范關愛和移情的作用,要能察覺和管理各個事件中兒童的情緒,幫助他們控制行為,并且用前社會技能與他人互動。
1. 幫助兒童察覺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嘗試通過創設一個發展適當的環境和制訂作息時間表來實現,并且這樣的環境是具有多種選擇性的。它要動靜交替,留有時間放松休息。鼓勵小班兒童學習識別情緒并用語言描述它,是兒童學會管理情感的一種方式。
2. 幫助兒童管理行為
教師需要讓小班兒童與他人積極地互動,首先就要幫助他們管理行為,確保使用的教育技巧與目標中的兒童與他人有禮貌地互動方式一致。
①兒童在向教師反映情緒時,要避免給予建議,應嘗試使用試探性語言與其溝通。②在溝通中,教師應多采用“本人信息”表達自己對兒童行為的感受,并利用這樣的溝通方式影響兒童。③教師可以在結果不會對兒童和他人造成傷害的情況下運用自然后果使兒童從他們的行為及其伴隨的后果中學習。④在幫助兒童解決問題和沖突時,教師可以嘗試以下步驟:判斷問題、研究其他可行辦法、選擇解決方式。
3. 幫助兒童發展親社會行為
在小班初入園階段,兒童逐漸發展與他人相處的技能。我們通過為班級設立清晰的目標、榜樣、教育契機以及有意設計的活動,幫助兒童發展這些技能。①設立親社會目標:鼓勵兒童通過“榜樣”和“直接教育”這兩種方式學習這些技能。②示范親社會技能:幫助他們學會積極地與他人互動,為兒童現在和未來的人際關系發展奠定了基礎。③利用教育契機發展親社會技能:要觀察兒童使用的不成功的策略,鼓勵他們嘗試別的技巧直至成功。④利用有意設計的活動發展親社會技能: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發展兒童的親社會技能,幫助他們嘗試理解別人。
五、 結語
教師通過在班里支持“勇氣圈”的方式,創設一個對小班剛入園孩子來說能引發鼓勵而不是阻礙的積極的社會環境。在嘗試的過程中,教師在為個體兒童做決定、改變環境時,都不斷地反思:“這樣創設的是一個平等、合理的情感支持環境嗎?”這些類似的問題是教師創建“勇氣圈”班級的指南,也是幫助兒童順利度過入園適應期的指南。感謝“勇氣圈”模型,讓教師能回頭思考,創新實踐,為小班兒童入園提供了一種新的嘗試。
參考文獻:
[1](美)茱莉·布拉德,陳妃燕,彭楚蕓,譯.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劉晶波.社會學視野下師幼互動行為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史文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視野下的新入園小班幼兒分離焦慮及其緩解[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12):61-63.
[4]黃紅玲.優化教育生態環境緩解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J].教育導刊,2009(9):30-32.
作者簡介:
李滇,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虹橋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