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飛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學教學必須突出化學學科的實踐性。教師要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策略與指導方案,周密組織課程基本內容,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思維特點,采用具備針對性的指導方法,讓初中學生參與到化學實驗活動的設計中,使之理解化學思維與學科基本原理,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初中學生能夠在化學教師的指導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解決各類基礎性問題的基本思路與實驗技巧,學會獨立思考并與他人合作尋找學科問題的正確答案,在寬松、自主的學習空間內全面發揮個人學習潛能與專長,形成對教師所講知識點的牢固記憶與深刻認識。文章主要分析了運用全新教學策略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目前我國初中化學教學模式的不足,總結了合理運用高效教學策略改進課堂授課模式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化學教學;教學策略研究
初中化學教學模式必須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而做出結構性優化,以做好學科啟蒙為基本目標,重點培育學生的學科思維與實踐能力,讓學科素養水平較低的初中學生對化學知識產生學習興趣。通過引入全新的高效教學策略,讓多數初中學生領略到化學知識的豐富性,掌握多種化學反應的內在規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突出學科基礎知識與核心原理的趣味性,使學生能夠借助自身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各類事物感知、體會化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路徑。化學教師應當引導初中學生從自身已有的經驗出發,在分析生活現象發生原因的過程中,理解不同階段的主要學習內容。
一、 新課改背景下革新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為保證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突出初中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任課教師必須放棄僵化、死板的教學方式,引進較為新穎的授課方法。教師要主動革新指導思路,避免一味地在課上開展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活動,當賦予初中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與探究主題的自由,讓學生在屬于個人的學習空間中思考、分析化學教師所講解的各類化學知識與學科原理,進而提升學生的主觀學習體驗,使之形成強烈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意識。任課教師必須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效果調整教學進度,詳細安排不同階段的主要教學內容,用大量課堂時間講解具備較高實踐價值的知識,指導初中學生憑借教師示范性操作的記憶設計化學實驗,并讓學生在參與化學實驗的過程中,詳細記錄自己所發現的各類化學現象,將實驗結果整理為數據。通過調整教學模式、引入全新教學策略,教師可引導初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所見的學科基本問題,并開展多樣性的自主探究活動。如,小組合作學習、課后社會調查等具備較強實踐性的活動形式。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課程知識體系中關鍵性的科學探究方法,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發揮啟迪初中學生的學科思維發展的特殊作用,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二、 目前我國初中化學教學模式中的主要問題研究
(一)未能組織多樣性實驗練習活動
多數初中化學教師習慣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法,基本教學內容中理論知識所占比例較高,學生實踐性的練習活動較少。初中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之中,只能被動地接收教師所講解的抽象性知識,他們難以結合社會實踐準確把握學科基礎知識與核心原理的基本特性,化學課堂教學活動失去了應有的開放性與實踐性。化學教師不習慣將化學實驗活動作為傳授基礎性知識的主要授課形式。部分實驗活動形式性較強,缺乏實質性的內容,難以喚起初中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學習興趣,學生只能在教師進行示范性操作的過程中,觀察肉眼可見的化學現象,獲得較為淺顯的認識,難以形成綜合性的感官體驗,無法深刻地了解各類化學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變化規律。實驗基本內容嚴重脫離社會實踐,初中學生無法將復雜抽象的理論性學習素材與自身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化學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出現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此類現象不利于初中學生學科思維的形成與專業素養的提升。
(二)考核方式較為單一
目前我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并未體現多元性與綜合性,難以準確地衡量多數初中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績。化學教師習慣使用集體筆試考試的方式,考查全班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單一、僵化的考核形式無法體現化學學科的基本特點,學生的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提高。考核方式的單一性與落后性影響了初中學生的學習與思考方式,提高自身的考試成績成了多數初中學生的唯一學習目標。因為考試所考查的基礎知識較少,無法完全覆蓋整個課程知識體系,初中學生錯誤地將大量時間用于復習與考試內容有關的知識上,集中力量學習教師重點強調的關鍵性化學知識,這種學習方式難以保證學習效果。由于教評體系的潛在漏洞較大,任課教師無法根據階段性筆試測驗成果衡量初中學生的課堂表現與日常學習能力,阻礙了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不利于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進一步探究所學化學知識。
(三)未能組織自主性學習活動
由于不同初中學生的思考方式差異較大,他們對同樣的學科基本問題的認識方式與思考路徑也各不相同。多數任課教師未能意識到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性,未能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初中學生進行生生交流與師生交流,學生無法在化學課堂上發揮個人的互動交流能力與合作意識,只能在教師的干預下進行被動式學習。學生難以學會利用有關環境條件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對課堂紀律的管理過于嚴格,初中學生沒有足夠時間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與合作學習。學習能力較強的初中學生無法適應教師的干預與不間斷指導,基礎較差的學生難以跟上教師的授課步伐。化學教師必須為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
三、 新課改下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果的可行教學策略研究
(一)組織趣味性隨堂實驗活動
任課教師必須意識到化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基礎學科。教師要主動引入全新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活動組織方法,根據具體情況開展化學實驗活動,促進多數初中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能夠在觀察化學反應表面變化的基礎上,獲得深層次的感悟與良好的個人學習體驗。趣味性化學實驗活動能夠以立體、形象的方式向初中學生展現化學知識的本來面貌與基本特性,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水平。選擇較為適宜的生活化案例詮釋課程知識體系中的重點、難點,可以讓初中學生養成主動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各類化學反應與化學現象的學習習慣,從而通過聯系生活實踐發揮化學實驗活動的實踐性與思想性。教師應當在開展課上示范性實驗的過程中,不斷向學生提出能夠點明實驗本質的問題,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實驗所展現的基本知識,鼓勵初中學生輪流上臺幫助任課教師操作各類實驗器具。如,酒精燈、試管、量杯等,以此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之快速習得各類實驗操作技巧。例如,在講解《空氣的組成》這一部分的化學知識時,任課教師應當鼓勵初中學生根據課本中的相關知識設計簡單、易操作的隨堂趣味實驗,以檢驗空氣中氧氣的具體含量為基本實驗目標,靈活搭配教師所提供的各類基礎性實驗設備。如,集氣瓶、燒杯、止水夾等常用實驗器具,初中學生可在教師的幫助與指導下,設計紅磷燃燒實驗,通過計量集氣瓶中注入水的體積,發現紅磷燃燒過程中所消耗的氧氣體積,進而證明初中學生對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