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峰


電影《白毛女》由東北電影制片廠(今長春電影制片廠),于1950年拍攝而成。這部由王濱、水華聯合導演,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的影片,在全國放映后,廣受好評。好事多磨,《白毛女》的拍攝成功,經過了電影人的多方運籌和努力。
王濱、袁牧之一拍即合
1949年4月,北平解放,東北電影制片廠廠長袁牧之奉命進京,組建全國電影事業領導機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并任局長,他夫人陳波兒,也隨調任電影局藝術處處長。
新中國已蓬勃欲出,如何繁榮電影事業、拍出好的影片,袁牧之和陳波兒想到了1945年4月,為黨的“七大”開幕獻禮演出,并獲得好評的歌劇《白毛女》,能不能把它改拍為電影?袁牧之寫信給東北電影制片廠的王濱導演,提出了拍電影《白毛女》的想法。
在延安時,王濱即是歌劇《白毛女》劇本創作組組長,又是導演之一,到東影后,他又成功拍攝了新中國電影的開山之作《橋》,這個任務非他莫屬。王濱、袁牧之二人一拍即合。
接下來,改劇本、找演員、尋外景地等一系列工作便緊鑼密鼓地展開。邊加工劇本,邊物色演員,王濱又和水華、瞿維(作曲)去“白毛女”故事的發生地河北平山實地考察。了解白毛女的傳說在當地流傳的經過,同時也考察百姓們的生活狀況。為幫助電影增加地方特色,他們在當地又聘請了一位農民作家楊潤身擔任編劇。
劉白羽希望“多一些醞釀”
為把劇本加工得更好,王濱給署名作家劉白羽寫信,征求其意見。
1950年春,劉白羽參加編制的反映解放戰爭的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榮獲斯大林文藝金獎一等獎。4月30日,劉白羽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出發前,他給王濱寫信,就《白毛女》劇本問題發表意見。在這封由著名演員、時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田方轉來的信中,劉白羽說:
我現在有一意見,不知你以為怎樣?與田方交換意見,他鼓勵我們做。但也覺得這是一部大片子。我也想這確是一部大片子。我的工作情況又如此,如何能獨立進行,我想很好,否則,是否把它挪到1950年下半年,也可讓我多一些醞釀。特別,和蘇聯同志工作后,也許會多得許多啟發。一部有高度思想的片子,多醞釀一下,多花些時間是好的。在這中間,讓我們彼此通信,我們圍繞這一主題交換各種意見,作為準備,你看如何?我是——決心從事創作劇本的,而且也一定在和你和今后的條件下。
調整導演工作
劇本改編好后,報到文化部等待審批,王濱等也回到長春。1950年4月20日,袁牧之和陳波兒共同給王濱寫信,說明北京這邊關于“白毛女”工作的進展情況,解釋為全力做好“白毛女”的拍攝工作,調整王濱導演《偉大的戰斗》的事:
白羽同志劇本已獲文化部通過,局務會議為考慮今年故事片任務是否能完成一項,做了多方面的估計,人力與物力方面,還有時節與氣候等等問題,頗費思索,但各廠增加攝制組也未歇危機,故白羽與你的愿望遂為牽動,后由我們親自與白羽同志商量。今又特寫此信詳告于你,擬將“偉大的戰斗”改由許珂導演,這件事之解決全為整個計劃實現之重大關系,我們相信你是會理智地同意的。否則對“白毛女”之繼續進行也有困難,希望你了解前后情由,并安心開始“白毛女”之一切準備。預祝不久以后你們的成功。
尋找演員頗費腦筋
王濱導演對演員的要求很高,希望能挑選到比舞臺劇《白毛女》的演員形象更好、更具號召力的演員。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水華導演常奔波于北京電影局及其他電影制片廠,商量和尋找演員。
在找不到理想的扮演大春和喜兒的演員時,在北京的水華,著急地給王濱導演寫信說:
大春,波兒(陳波兒)還是提于洋(她覺得李百萬不如于)。喜兒,波兒還提郭蘭英。她老在催我們快考慮這兩個角色問題。吳印咸同志主張發現培養新人。這兩天劇校又在排《白毛女》,我明天去轉轉,看看還有沒有演員。
喜兒、大春如果找不到新人,如須從于(于洋)、郭(郭蘭英)、王(王昆)中間挑,你的意見如何?望來信告我。這些問題我當極力去跑,明日我就可專跑這些事,當繼續把情形匯報給你。
最終,王濱大膽啟用新人,由田華塑造的“喜兒”大獲成功。
累病了導演
1950年8月15日,攝制組到河北平山縣洪子店拍攝外景,一直到9月29日才結束。
王濱導演因在外景地積勞過度,回長春就病了。
為了趕進度,10月2日,攝制組就在影棚拍內景戲,王濱帶病堅持工作。
遠在北京的陳波兒聽到此情況,于10月13日,代表中央電影局給王濱寫信,并送鴨梨一簍表示慰問。信上說:
開機后情況如何?念念。
帶上人民幣十二萬元及鴨梨一簍。十萬元是預支的你的薪金,待實行薪金制時(上級還未批準)扣還。一萬元是你的單衣一套的代價,另一萬元和梨一簍是我和藝術處的同志們帶給你的,聊表慰問之意。
盼靜心養病,并祝早日恢復健康。
經過全體主創人員6個月的努力,電影《白毛女》拍攝完成。1951年中秋節,影片《白毛女》在全國上映,盛況空前。
(摘自《作家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