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妮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之后,各國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以英國為代表的國家,很早就提出“群體免疫”,尤其是新冠疫苗接種率較高后,盡管日新增感染人數依然高企,但由于其與死亡率關系弱化,一步步放開防疫措施,希望社會盡早“回到正常”。
另一些國家,或因為疫苗供應不均衡、接種速度推進慢等原因,尚不具備開放前提,或因為始終采取“清除策略”,不論疫苗接種率高低,一次次觸發病毒圍剿機制——大規模核酸檢測、流調追蹤以及嚴格的隔離政策,對病毒嚴防死守。
然而,全球遭遇德爾塔變異毒株后,新冠防線一次次被攻破。即便是此前的防疫優等生國家,如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亞,近期都不同程度地出現疫情反彈,并引發不同程度的防疫措施收緊,甚至封鎖。??
國內自德爾塔入侵以來,疫情呈多點暴發、局部流行態勢。
正如一位微生物進化學者指出的,盡管目前新冠疫苗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徹底根除新冠病毒,或是真正實現群體免疫的可能性并不大,因為病毒的傳播已經太過廣泛,而變異病毒傳播性更強。與此同時,對大流行的倦怠正在全球蔓延。疫情暴發已有18個月,所有人都在問:大流行何時以及如何結束?
歐美放開后,局勢各不相同。英國英格蘭地區7月19日全面取消防疫措施后,感染數在短暫走高后持續走低,住院和死亡人數也在可控范圍內。但在美國,每日新增病例數量不斷攀升,現已超過10萬。疫苗覆蓋率最高的以色列也出現疫情反彈。“清零”國家同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獨善其身”能堅持多久,已不是一個醫學問題。
探討是否與病毒共存、如何共存,變得非常急迫。如何在公眾健康與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間尋求平衡,科學、動態調整防疫策略,考驗各國決策的智慧。

29/2021 總第1007期
@T100:誒,真的有點松懈了,甚至于全民核酸檢測的時候也沒有全部戴口罩保持兩米間距。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這種亂象實在太多了,以實習為由,職校的學生在校時間只一年多,其余的時間都在外地工廠給人充當廉價勞動力。希望整治啊!(@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