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知明
出身彝族的韓文東,在最渴求知識的歲月遇到了一群傳播知識的老師,從此,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一顆種子——將來也要做一名教師。而真正走上教師崗位后,韓文東看著那些喜愛學習的孩子,仿佛看見了當初的自己,便擁有了堅守的力量。如今,韓文東在這片土地上已經教了19年書。
走進寧南縣竹壽鎮中心小學校,映入眼簾的是一簇竹林,“風過不折,雨過不濁”。沿著竹林往下走便是學生宿舍,每間宿舍均由師生共同設計布置,都有各具特點的主題文化。沿著竹林往上走,便是教學區域。再往前走,便是美麗的若谷園。園內有相依挺直的竹林,石梯小道旁是枝葉隨風飄揚的柳樹,還有熱烈鮮艷的月季花,這里是學生們寫生、寫作尋找靈感的樂園。清晨,走進綠草茵茵的校園,書聲瑯瑯;午后,伴著陣陣花香,手捧書卷,如癡如醉;傍晚,在鳥語中寫下一天的收獲和思考。
很難想象,這是一所位于涼山地區的農村小學。
一個民族對知識的渴望
校長韓文東今年41歲,曾榮獲“2019年全國優秀教師”稱號。談起投身教育的初衷,這位彝族漢子依然心潮澎湃:“小學時來了一批縣城老師,教給我們知識,我非常崇拜他們,長大后自然而然成為一名教師。”
小學畢業前,韓文東從未去過縣城。當縣城里的老師來到韓文東的小學時,他年幼的心靈被震撼了。老師們讓他知道了很多不僅沒看過,甚至聽都沒聽過的新鮮事物,“當時真的覺得他們是文明的象征”,年幼的心里從此埋下一顆種子。
小學畢業后,韓文東來到離家100里遠的縣城讀書,早上7點從家出發,晚上7點才能走到學校,放假時再如此走回家。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對教師職業的向往,韓文東考入涼山民族師范學校普師班。2002年畢業后,他毫不猶豫地參加了寧南縣的教師統招考試,并“榜上有名”,如愿走上教育崗位。
從教之初,韓文東被分配到寧南縣“最邊遠、最艱苦”的倮格鄉杉木箐村小學,任數學老師和班主任。學校沒有校門,沒有廁所,教室沒有門窗,只有幾張東倒西歪的桌凳,一坐上去就嘎吱亂響。教室是土木結構,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在這種條件下,大山里的孩子對知識的渴望深深感動了韓文東。他還記得剛開學的情景,學校里來了88個孩子,有的背著幾個燒土豆,有的背著幾根燒玉米棒,就算是午飯了。“我看到那些喜愛學習的學生,真的很感動,我能做的只有默默堅守。”
2016年,韓文東調任竹壽鎮中心小學校任校長至今。讓他感動的是,有一批教師為了涼山的孩子在默默付出。學校是寄宿制,孩子們一天都在學校,老師們的工作也不分晝夜,班里的孩子生病了,老師要帶孩子去看病,可是自己生病了,卻舍不得躺在床上多休息一會兒。“老師們任勞任怨,不計回報,我記憶中非常感動的時刻,多數和這群老師有關。”
今天,回想起往事種種,韓文東多次談到自己從教的初心,“我認為教師是文明的符號,是知識的象征,是進步的代名詞。”而作為民族教育的受益者,他在這片土地上也已經教了19年書。
這些年來,韓文東遇到過很多棘手的難題,學校的、老師的、孩子的……他還記得一個幾次輟學被勸返的孩子,父親過世,母親和已成年的哥哥在外打工。有一天,這個孩子走進韓文東的辦公室,一語不發,默默流淚,過了一會兒說道:“我知道控輟保學是學校、政府的要求,我也知道我給你們帶來了一些麻煩,可我實在是沒辦法,家里欠了很多債,我不想成為家里的負擔。”頓了一下,孩子繼續說道:“周六日晚上一個人在家,一聲蟲叫,一陣風過,我都害怕。我想媽媽。”韓文東和孩子聊了很多,聊起自己的求學經歷,孩子的情緒漸漸平穩下來。可是沒過多久,這個孩子又不見了,韓文東聯系其他控輟保學相關責任人,在新疆找到了這個孩子。后來,政府為孩子的家庭申請了低保,并解決了孩子上學的部分費用,媽媽也回家了。這個孩子安心地讀完小學,現在就讀于寧南縣民族中學。
目前,竹壽鎮中心小學校有700多名學生,一半以上是彝族孩子,漢族孩子占一小半,還有少數布依族、傈僳族、壯族的孩子。為了更好地傳承、弘揚多民族文化,學校開設了彝語課程,擁有2名彝語教師。學校還利用不同民族的節日,例如彝族的火把節、布依族的“三月三”、漢族的端午節等,舉辦一些節慶活動,將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給學生,也促進不同民族的孩子互相了解,增進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感。
一座屬于山里娃的溫馨校園
走上校長崗位之后,韓文東一直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教育。近年來,隨著涼山州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與鄉村振興的推進,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逐漸富了起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作為一所鄉村小學的校長,韓文東感到肩上的擔子更加重了。“要把民族地區的學校搞好。如果我們搞不好,學校沒有吸引力,家長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把孩子送到更遠的地方去。”
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以前人們生活在竹林中,用的是竹制品,吃的是竹筍,喝的是竹根水,壽命很長,竹壽鎮因此而得名。韓文東便依托地域特色,構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
學校的辦學理念是讓校園成為孩子拔節生長的家園,6年的小學生活正是孩子們的拔節期,一年為“一節”,每個年級都為孩子的成長制定了目標,“只有節節壯,才會節節旺”。學校的辦學目標是讓孩子做一個有氣節的人,竹作為“四君子”之一,雖不粗壯,卻正直,不懼寒霜酷暑。韓文東認為,氣節是數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靈魂,要從小培養孩子養成這種寶貴品質,未來他們才可能成為祖國的棟梁、民族的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在涼山視察時說:“決不能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竹壽鎮中心小學校,韓文東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輸在道德的起跑線上。于是,學校提煉了竹的十大品德——正直、奮進、虛懷、質樸、奉獻、樂群、卓爾、擔當、細節、操守,并以此引導、評價學生。大自然的恩惠與育人目標巧妙結合,韓文東追尋鄉村教育之美的腳步從未停下。
在學生前往食堂的必經之路上,韓文東設置了一面“笑臉墻”,一張張照片展示著孩子們各式各樣的笑容。這些笑臉是孩子們最真實的狀態,在他們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拍照定格。墻上的笑臉會定時更換,旁邊就是一面衣冠鏡,孩子們互相推搡著在鏡子前咧開嘴,比誰笑得最燦爛。
學校還會給孩子們開展多種課外活動,如建設校園廣播站,讓每個班級負責一個星期,所有學生都有在廣播室播音的機會。目前寧南縣三座中學的播音員,多數是從這所小學走出去的。學校還建設了留守兒童之家,為占比53.2%的留守兒童提供一個愛的空間。每逢節日,這里就會舉辦一些活動,讓遠離父母的孩子在同伴、老師的陪伴中得到安慰。目前,由學校老師兼職負責此事,韓文東希望將來人員充足的時候,安排專人來關愛留守兒童。
在校園里,常有學生找韓文東幫忙,同事有煩心事也會找他,韓文東總是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他說:“學校是育人的地方,要有育人的環境,更要有育人的舉止。”扎根民族教育十九載,守著民族的歷史與當下,韓文東堅信,民族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