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兵 陳麗
課題研究是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的有效途徑,能夠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學校辦學品質。2019年8月,筆者申請的安徽省教科院研究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學研究”獲批立項。兩年來,課題組基于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學的學情和生情,進行了相關探究與實踐,目前已完成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并總結出進行初中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三大立足點。
立足于核心素養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行了定義,即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歸納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要素。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課程共有四個版塊,分別為“巧繪山河”“田野課堂”“一葉知秋”“天地人和”,各版塊各有側重,又相互滲透,同時具備針對性、靈活性、融合性的特點,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立足于實踐經驗
經驗,來源于實踐積累與總結,是創新的基礎。課程開發(包括教材編寫、實施方案制定、課程實施及評價等諸多環節)是一項需要在不斷積累中進行創新的工作。
2014年,合肥市包河區開發了區本課程“森林課堂”,這是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筆者有幸參與該課程開發和實踐研究的全過程,并多次擔任“森林課堂”實踐活動課例評選的評委。課題組成員也對
“森林課堂”進行了大量教學實踐,并有多個課例獲獎、多篇論文發表。課題組在區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立足已有經驗,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駕輕就熟,開拓創新。
立足于校本資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是教育最微妙的領域之一。挖掘校園地理資源,可以創設真實情境,在真實情境中解決真實的問題,促進學生的真正發展,進而實現校本課程的育人價值。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學是合肥市綠色學校、合肥市“花園單位”,地處巢湖之濱、省府高地,校園環境整潔優美,花草樹木種類繁多,一年四季花果飄香、悅目怡人;學校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盛行風向隨季節而變。這些都是開發地理校本課程的優勢資源。
以“一葉知秋”為例,它在體例編寫上參照“森林課堂”,以主題形式、活動形式呈現課程內容。課程中的四個主題分別取自校園內的風、花、果、葉。比如:在這四個主題中,學生通過觀察國旗的飄向發現了風向的變化,進而探究并理解季風的特點及形成規律;在校園內欣賞迎春花時,引領學生探究迎春花的習性和分布;在品嘗校園內橘子的香甜時,引領學生關注橘子的其他用途;在銀杏葉落的差異中發現自然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核心素養是初中地理校本課程的培育目標,以往的實踐經驗對初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一定借鑒意義,豐富的校本資源為校本課程提供了真實的情境。今后,課題組將在課程開發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創新,融合理論與實踐,立足校本,著眼未來,實現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課程的育人價值。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學,本文系安徽省教科院研究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學研究”(課題編號:JK19013)的研究成果?!?/p>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