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
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并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產生了不同的影響,金融體系的變化加快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通過不同的金融活動對不同產業的生產活動進行影響,例如通過貸款活動為農業生產提供經營資金。產業技術的持續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金融體系的良好發展為企業提供了很多的資金來源,企業可以通過金融活動獲取更多的資金用于產業技術的創新。同時,金融體系的發展意味著金融資源得到了進一步利用,在合理配置的情況下,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變。因此,為促進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向良好的方向發展,我國應加快金融體系的改革創新,使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金融體系的完善可以促進資本形成機制的發展。本文首先對金融體系和產業結構的概念進行闡述,分析金融體系的變化對產業結構產生的影響,從而提出優化產業結構的對策。
一、概念闡述
(一)金融體系
金融體系是我國經濟市場中,針對金融行業所形成的一個基本架構,作為金融綜合體,金融體系包含金融機構、產品消費者、金融產品、金融活動、金融交易方式等基本要素,并通過一定的協調管理進行相互作用。其中,金融機構是指提供金融服務或出售金融產品的公司,例如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貸公司等。產品消費者是指金融產品的購買者,消費者通過購買產品來取得收益,同時向銀行支付利息、傭金或資產使用權,例如客戶購買金融理財產品,按照投入本金的比例取得收益,金融機構到期后將本金和利息支付給消費者,并在本金到期之前可以將消費者投入的資金用于投資等金融活動。金融產品是指金融機構發行的用于出售的金融消費產品,并通過業務形態所展現,例如網貸業務、信貸業務、股票業務等。金融活動實際上是經濟活動,企業通過資金、股票、債權等進行的活動可以稱之為金融活動,例如貸款、購買股票和債權等。金融交易方式可以分為現金交易和非現金交易,現金交易是指金融活動的結算是通過庫存現金、銀行存款等形式進行的,非現金交易是指金融活動是通過股票、債權進行結算的。
(二)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各個產業在我國經濟體中占據的比例以及形成的關系,其中包括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而工業又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服務業包括建筑服務業和商業服務業。按照領域可以將產業分為物質資料生產業和非物質資料生產業,物質資料生產業是指以生產物質材料為主的產業,例如農業、工業等,而非物質資料生產業是指產業最終生產的是沒有具體形態的物質,通常是指服務,例如建筑服務業、商業服務業,金融行業提供的是金融服務。
按照發展過程可以將產業分為三大類,即以生產初級資料為主的第一產業、以加工初級材料為主的第二產業以及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提供各項服務的第三產業。按照資源密集的程度可以將產業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指企業主要以勞動力輸入為主,通過高強度的勞動力輸入取得生產資料。資本密集型產業是指以大型資產的輸入和輸出為主要生產活動,例如運輸設備制造業、重型機械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指依靠技術為主的產業,相對于前兩者來說,技術密集型產業是主要依靠技術確定產業輸出,與勞動力的多少、企業資本的份額沒有直接關聯。
二、金融體系的變化對產業結構產生的影響
(一)加快了產業升級和轉型
產業升級和產業轉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首先來說,產業的升級是指產業最終生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包括產品的科技含量、產品質量、產業管理模式等。產品附加值的提高,意味著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業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不再依靠大量勞動力的輸入帶來產品輸出,而是通過產業升級提高產品輸出量。與此同時,產業升級是從基礎產業升級到高級產業,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例如從傳統的依靠勞動力進行生產的工廠轉變為依靠科學技術進行生產的工廠。
產業轉型是指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從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轉換,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實現產業轉型。早期的農業發展主要依靠勞動力進行基礎農產品的輸出,雖然省去了部分科技成本,但勞動力成本在不斷提升,工作效率較為緩慢,但產業轉型后,農業生產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從農田耕種到收割,大型農業設備的使用加快了農業生產的速度,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廣闊的市場前景,農業生產不再以基礎物質資料為主,而是對基礎物質資料進行包裝和加工,使其在用途、功能、外觀等方面具有銷售優勢。
(二)推動了產業技術的創新
產業技術的創新是指通過創新投入使科學技術獲得進步,加速產業生產的速度。技術創新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用于技術研發的過程,但企業的資金往往是有限的,只能在保障基礎生產運轉的同時,使用另一部分資金用于技術研發。然而金融體系的改變,為企業提供多種資金來源,使企業可以通過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權等方式獲取資金,用于企業技術創新活動。
金融體系的變化,使保險業這一分支也得到了發展。對于企業來說,技術的研發和創新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企業擁有所有權和使用權,但不是所有技術的研發都會獲得成功,因此企業為技術研發購買保險,以確保當技術研發失敗時可以獲得部分賠償。早期的財產保險只涉及具有實物形態的資產,例如房屋、土地、車輛等,但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非物質形態的財務保險應運而生,并被逐步完善,以研發技術為主的企業會通過購買保險來保障相關技術的安全,因此金融體系的變化促進了保險業的發展,并進一步促進了企業技術的創新。
(三)使金融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金融體系的變化使各個產業內的金融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是指物質資料不僅可以滿足當代人的需求,還可以滿足后代人的需求,并可以循環利用。金融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技術資源等。人力資源是指在發展過程中金融能力得以提升的管理型人才、技術型人才等,人力資源在產業中得到進步和培養,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且這種價值是持續發展的。物質資源是指不同產業生產的不同產品,物質產品在社會中應當是被循環流轉,由初級消費者購買直接使用,或進行多次加工繼續出售,由后續消費者購買使用,直到該產品的價值被充分利用。當產業結構越為合理,金融體系越為完善時,物質資源的流轉過程是長久持續的,可以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使用價值。技術資源是指金融行業的發展,涉及到產業技術,例如軟件的開發技術、機器設備的研發技術等,金融體系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完善,產業技術的開發和創新被進一步完善,各項科學技術可以在不斷的經營過程中得以完善,在不斷進步中發揮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