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武
摘? 要:思政課教學應以滿足學生“獲得感”為目的,提升學生“獲得感”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滿足學生“獲得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提升學生“獲得感”的思政課供給側改革必須堅持“供給”與“需求”相平衡、理論與現實相聯系、精神性與物質性相結合、政治性與學術性統一的原則;提升學生“獲得感”的思政課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內容:強化供給主體,優化供給內容,巧化供給方法,凈化供給環境。
關鍵詞:思政課;供給側改革;獲得感;基本原則;基本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0-0193-04
Abstract: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ould aim at satisfying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Improving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is the breakthroug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satisfying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improv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balance" and "demand", linking theory with reality, combining spirituality with materiality, and unifying politics with academic discipline.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improv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involves strengthening the main body of supply, optimizing the content of supply, optimizing the supply methods and purifying the supply environment.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ense of acquisition; basic principles; basic content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獲得感”的提出解決了我國改革為了誰,如何評價的根本性問題。同樣,為了提升實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改革也必須以“獲得感”為明確的改革目標和落腳點。當然,由于思政課的特殊性,在價值定位上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思政課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政治定位。正因為此,以提升學生“獲得感”為導向的供給側改革也具有特定的內涵,并且基于思政課在價值和政治定位方面的特定要求,思政課供給側改革必然具有特定的要求和原則。
一、思政課教學應以滿足學生“獲得感”為目的
(一)提升學生“獲得感”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意識形態性,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獲得感”在具有普遍意義的同時還具有相對特殊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獲得感”指在解決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水準與思想政治道德現狀的矛盾過程中,既使受教育者達到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又要滿足受教育者的客觀需求,并使其主觀上認可收獲。自從《<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教社政[2005]9號)公布后,各高校積極開展思政課教學改革,思政課教學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學生到課率、抬頭率和認可度有了很大地提升。部分高校基于滿足學生“獲得感”的思政課教學改革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例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思政課就是立足于讓學生真心喜愛和終身受益這一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理分析、思想啟發,使學生在課堂上有真實“獲得感”。[1]
當然,就目前而言思政課仍是大學最難教課程之一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就全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成效而言,還沒有完全達到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目標。課程“難教”的根源在于課堂上學生不“配合”,而這種不“配合”又基于學生課堂上“獲得感”的缺失。也就是說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獲得”,或者說雖然有“獲得”,但不是自身想要的“獲得”,并不認可這種“獲得”,從而沒有產生“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思政課教學如何化、怎樣進、因何新的突破口就在于真正解決學生面臨的問題、內心的困惑和關注的焦點,滿足學生的“獲得感”,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