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茳
在全球范圍內,馬鈴薯是僅次于小麥和玉米的第三大重要糧食作物,其屬于茄科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目前,馬鈴薯已被我國確認為第四大主糧食作物,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作用。馬鈴薯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5000年的秘魯南部。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中國、印度、美國等,其中中國是世界上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主要產區為東北、西北、西南地區。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相似生長發育調節作用的化合物,其主要用于調控植物碳水化合物的運輸與分配。在目前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當前按照不同作用對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分類。按照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劃分為3類,植物生長促進劑、植物生長抑制劑、植物生長延緩劑。常用的植物生長促進劑有赤霉素、萘乙酸、蕓苔素等;常見的植物生長抑制劑有脫落酸和抑芽丹;常見的植物生長延緩劑有多效唑、矮壯素、氯化膽堿等。按照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來源分為兩類,天然生長調節劑和人工合成植物生長調節劑。
近年來,在馬鈴薯栽培的過程中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現象越來越普及,在使用過程中,總結大量經驗并得出,馬鈴薯品質及質量的提高與植物生長調節劑有關。形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延緩塊莖膨大,促進植株地上部分快速生長,進而保證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研究表明,各種不同類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都可以在提高馬鈴薯產量的同時保障其品質。
2.1 植物生長促進劑對馬鈴薯產量的調控
植物生長促進劑分為很多種,包括萘乙酸、赤霉素、蕓苔素等,其中赤霉素經過大量實驗證明可以促進單薯重量增加,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雖然實驗得出此結論,但是赤霉素對產量的提高也無法做到絕對性,對已經打破休眠和通過休眠期的馬鈴薯外用赤霉素(濃度為40%)后,會使馬鈴薯的產量明顯降低,造成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馬鈴薯在自身生理活動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些赤霉素,并且赤霉素的量剛好對馬鈴薯本身沒有較大影響,一旦這時引入較多的外源赤霉素,務必會影響馬鈴薯整體的激素平衡,進而擾亂了一系列理化過程,最終影響產量。目前有一種高效的赤霉素類植物生長促進劑DTA-6,其對不同品種馬鈴薯都有增產的效果,但是對不同馬鈴薯品種的效果也完全不一致,這說明同一個調節劑對不同品種的馬鈴薯效果有差異。
2.2 植物生長促進劑對馬鈴薯品質的調控
植物生長調節劑用于調控植物碳水化合物的運輸與分配,淀粉是糖的主要儲存形式,不僅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還可以提高作物的品質與栽培環境,糖還可以轉化植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直接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產量。維生素C直接影響了馬鈴薯品質的高低。宮占元等通過研究發現,馬鈴薯塊莖和匍匐莖中還原糖的含量可以通過DTA-6和烯效唑進行有效降低,并且還促進匍匐莖內淀粉的轉移,提高塊莖中淀粉的積累量。有研究者認為,噴射SODM和烯效唑于馬鈴薯的現蕾葉面上可有效改善其品質,通過進一步檢測發現,塊莖中還原糖的含量明顯降低,淀粉和維生素的含量明顯增加。吳文榮等研究者認為,噴施濃度1.333毫克/升的膨大素于馬鈴薯盛花期的葉面,馬鈴薯塊莖淀粉含量明顯增加,與對照組相比提高了53.69%,噴施濃度為2.000毫克/升的膨大素于馬鈴薯盛花期葉面,可以顯著提高馬鈴薯塊莖中還原糖的含量,但均未高于0.4%,不會對外觀品質造成任何影響。
馬鈴薯在我國北方地區是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其營養成分豐富而齊全,并且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抗壞血酸)。本文討論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對馬鈴薯植株的生長有較大作用,不僅可以較低馬鈴薯的生產成本,還能提高經濟效益。雖然目前植物生長調節劑有一定的毒性,但是只要做到合適使用,毒性就不會起作用,這樣植物生長調節劑就會起到飛躍的效果,而且隨著我國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快速發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在不斷提高,未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發展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