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康
水土流失與生態修復是建設生態環境的關鍵,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開展生態修復的基礎,屬于水土保持的工作范疇,提升生態系統的性能可推動實施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需采取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辦法與生態修復措施來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現如今,我國專門為針對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而且還有針對性的進行專業型人才培養,最大限度的提升環境效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環境保護工作愈發的重視,環境保護部門正全方位的開展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修復,在深入貫徹治理與修復過程中,還充分尊重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對自然環境進行科學合理地開發,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最終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
現階段,從全國的范圍來看,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有不少地區都發生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且水土流失面積呈逐漸增大的趨勢,往往呈現千溝萬壑的狀態。水土流失可以破壞耕地,土壤養分不斷流失,影響到農作物的耕種效果,降低農民的收入,同時可能對糧食生產帶來嚴重的影響,進而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大雨降臨時,因為土壤內部缺少足夠的粘合力,抗侵蝕能力降低、地表植被覆蓋率較低等原因,在雨水的沖刷下會出現大量水土流失的狀況,容易出現洪澇災害。在干旱大風的氣候條件下,樹木少容易形成沙塵暴,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若是得不到科學有效的治理,則會造成生態環境受破壞的面積持續擴大,給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帶來嚴重阻礙。應針對不同的地區,因地制宜的開展工作,適當引進先進技術開展生態系統的修復,避免水土流失狀況的繼續惡化。
生態修復是以自然生態實際的經濟規律為基礎,依靠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情況,根據人為勞動及大自然本身的循環再生能力,加快植被的恢復速率,進而起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實現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
要想開展好生態系統修復工作,就需要充分了解區域基本生態信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生態特征,合理配置土地、生物等自然資源,遵循基本的自然發展規律。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因此在生態修復過程中,應適當采取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方式,加大植被覆蓋面積,減輕水土流失帶來的損失。在降雨頻繁的季節,水流會帶走大量沙土,土壤營養物質流失,水土流失現象嚴重,自我恢復能力減弱,影響日后的修復和治理工作,導致自然災害出現頻繁。對于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區域,土壤變疏松、含水量下降,在必要時需搬至別處,及時推進防護和治理工程,提升生態修復效果,因此,治理水土流失的關鍵是生態修復工作,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
4.1 植樹造林,涵養水源
因地制宜的進行植樹造林活動,提高植被覆蓋面積。林冠可儲存除蒸發外剩下的水分,滲透到土地之中成為地下水;樹冠可緩沖降雨對地面的沖擊力,防止水土流失;樹木的落葉飄落可在地面形成一層腐殖層,腐殖層能夠起到儲蓄降水、減弱洪峰、延緩徑流的作用,就像是一塊大海綿。
4.2 退耕還林還草
避免過度開發土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停止耕種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農田。大力開發建設水資源、大力發展壩地、川地及緩坡梯田,逐漸打造穩產高產、旱澇保收的田地。
4.3 加大宣傳和監督力度
各級政府可加大水土流失的宣傳和監督力度,設立相關補貼政策,適當的對退耕還林人員給予補貼或獎勵,鼓勵人們積極主動的縮減農業農地,適當減少土地開發,全面整頓市場,提高群眾水土流失防治意識。
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態修復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所以在具體實施生態修復過程中,應全方位認識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需進一步培養和引進一批專業的技術人員,組建一支專業技術過硬的環保隊伍,對區域生態開展細致的調查和分析,制定有效的水土流失防護和治理措施,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財力等開展水土流失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工作,為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