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錦程 閻達仁
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重要可再生能源,在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指引下,我國光伏市場有望進入快速發展期。考慮到目前我國不少光伏項目已在廣袤的農村地區落地生根,在此背景下,發展“光伏+農業”產業將有助于實現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的有機融合,不斷為可持續發展事業注入內生動力,對助推我國經濟行穩致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深遠意義。
一是光伏項目土地使用存在瓶頸性矛盾。土地是保障光伏項目高質量運營的根本要素,目前的缺電地區分布呈現出“兩級分化”的態勢,多為位置偏遠的貧困地區或經濟實力雄厚的發達地區。光伏企業在邊遠欠發達地區容易拿到項目用地,但產生的電能難以高效消納,高昂的電網輸送成本也讓運營主體望而卻步。而經濟高度發達地區雖有較強的電能消納能力,但土地資源又極為稀缺。二是光伏資本快速擴張。下鄉蠶食基本農田的現象時有發生,“圍而不建”,套用農用地、耕地非農化的傾向日益凸顯,用地亂象頻發,存在監管盲區,對18億畝耕地紅線的剛性約束造成沖擊。三是一些光伏項目市場魚龍混雜。部分光伏項目運營方忽視產業發展邏輯、技術體系與商業模式,不少項目倉促上馬,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和盲目性投資等問題屢見不鮮。四是由于政府機構改革,一些政府部門間的職能存在交叉重疊,造成對項目用地的審核標準不一致,導致用地調查與土地確權時存在監管模糊地帶。政出多頭、九龍治水的情況給“光伏+農業”產業的開發運營商造成困擾。
一是促進“光伏+農業”產業土地立體化增值與集約化開發利用。貫徹落實好《關于促進光伏發電產業健康發展用地的意見》,切實抓好項目的前期審核工作。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發展改革等部門要加強部際協調聯動,加大對未批先建行為的打擊力度。細化行業標準,明確運營條件,劃好開發邊界,實現事前規劃、事中監控、事后評估等環節的無縫銜接,讓政府單位安心、開發單位省心、運營單位放心、老百姓開心。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采取太陽能光伏板板頂發電、板下種植等模式,因地制宜引進一批“喜陰”的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做好配套的農產品深加工與市場營銷,發展一批“光伏+農業綜合開發”的新型農光互補產業項目,實現“一光多用、一地多用、綜合開發、多產融合”,做到光伏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事業協同并進、相互賦能。
二是加大“光伏+農業”相關產業科技研發攻關。以碳達峰、碳中和事業為契機,倒逼能源革命和綠色技術創新發展。深化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聯動合作,科學設計與建構光伏發電項目運營模式,精確篩選匹配與光伏產業相適應的經濟作物,綜合評估投資成本、發電收益、氣候條件、運維成本等因素,做到光照資源的科學合理分配與集約利用,實現“光伏+農業”相關產業投資效益最大化。依托工業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新興技術,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打破西方光伏產業巨頭的行業壟斷,搶占“農光一體”產業智慧管理的“技術制高點”,保障“光伏+農業”相關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促進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攀升。通過科技賦能,增強項目運營的可持續性,促進環境資源資本的有序流動,助推我國實現碳中和與“三農”事業發展進階。
三是大力發展“光伏+農業”相關特色衍生產業。依托我國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和龐大的內需市場,凸顯光伏特色元素,做好前期規劃與布局,優化項目投資決策流程,增強不同衍生產業間的協同耦合程度,找準最佳贏利點,根據當地光伏產業的體量大小與特色農業產業結構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光伏+農業”運營單位。例如,可將光伏發電與現代農家樂相結合,引入全域旅游等新業態,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一批光伏主題示范點,作為綠色生態廊道的組成部分,做到光伏發電、現代農業、旅游休閑、科普教育、環保宣傳的有機銜接和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激發非公有制經濟主體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鼓勵“專精特新”民營企業與大型龍頭國企先行先試,攜手打造一批光伏綜合利用示范點,待項目試點成熟后,可由原先的示范點牽頭制定“光伏+農業”的行業標準并復制推廣,形成一批“光伏+農業”跨產業集群。通過穩定資金鏈、延伸產業鏈、強化人才鏈、提升價值鏈、發展創新鏈,讓更多的主體分享到光伏項目帶來的紅利。
四是開辟光伏產業扶貧與清潔能源利用新路徑。深化產教融合和政企合作,不斷優化完善產學研學用聯合機制,以“光伏技能扶貧”為突破口,實現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轉型,培養一批知識性、技能型、創新性人才隊伍,帶動農村地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合作平臺。樹立“一盤棋”思想,群策群力,聯袂突破,實現政府、企業、學校、村民等主體間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贏。鼓勵企業以“抱團合作”的方式對區域內優質光伏資源進行“打包開發”,發揮規模化效應,將光伏產業作為“金鑰匙”來撬動社會資本,激活縣域經濟,促進鄉村振興。開發“陽光存折”“陽光信貸”“陽光投資”等光伏相關產業系列綠色金融產品,讓發展光伏產業的貧困地區村民能夠“曬曬太陽就能賺錢”。由光伏產業衍生出的“光伏農產品”可交給專業的農業公司統一引進品種,個性化定制生產標準體系,打造特色品牌,做好市場對接,由公司和種植“光伏農產品”的農民簽訂商業合同,分享銷售利潤。培育一系列成熟的農商合作模式,帶動全產業良性發展,通過構建“一對一”式的幫扶體系助力農戶增收致富。
五是深化可再生能源相關產業國際合作。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光伏+農業”產業為切入點,以可再生能源衍生產業為載體,以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實施更高水平、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國際產能合作,農商互聯、立足國內、輻射全球,提升我國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創造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彰顯中國擔當與中國智慧。在共建全球生態文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域下,鏈接全球光伏和農業創新資源和關鍵要素,促進相關產業鏈供應鏈運轉順暢,實現內外高效聯通,構建好可再生能源領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協同賦能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