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芹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1.1 依托外部資源協助
發展生態農業,需要農業生產主體農民適時提升自身素質,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觀念和生產方式。生態農業經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外部條件的調控,如果缺乏主體對生態農業進行干預,那么生態農業成型之路便會遙遙無期。
1.2 有效整合內外資源
生態農業發展可以有效整合內外部資源,其主要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結合外部的技術資源,二者有效結合之下產生核心的生態農業,生態農業再與其他產業融合,便形成了以生態農業為核,其他產業為輔的生態農業產業鏈,有效帶動當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的發展。
2.1 助力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傳統農耕方式過度依賴化肥、農藥,對當地的土地資源、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一方面不利于當地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在此條件下生產出的產品安全性也大大降低。對農民來說,傳統農耕形式,農民經濟收入基本“看天吃飯”,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有效與其他產業結合,可以增加農業需求,通過先進技術介入,大大提升生產效率,提升農民收入和農產品安全性。
2.2 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村鎮年輕人涌入大城市,選擇進城務農,農村經濟發展停滯,其根源在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下經濟效益低,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生態農業經濟的出現,可有效提升農村農業經濟效益,助力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3.1 因地制宜建立農業經濟
不同的地區農村土壤、水源有明顯差異,農業生產和發展,需要因地制宜,依循當地生產規律和地域性特征,依據自然條件確立農業生產類型,以此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如果照搬照抄其他優秀農村開展的農業經濟模式,不符合當地自然規律,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進一步加劇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
3.2 完善生態農業經濟服務體系
為確保當地生態農業經濟能夠順利發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服務制度體系作為支撐。從政府層面來講,要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包括貸款優惠、吸引外部投資的政策。同時還要對那些干擾乃至破壞當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行為進行懲處,加強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監督。
3.3 結合實際發展能源型生態農業
結合當地農村經濟效益實際,以及是否有先天自然能源優勢,例如太陽能、風能、水能優勢等,通過自然能源的開發和使用,逐步替代礦石能源。這類清潔能源的替代,可有效降低燃燒礦物質造成的大氣污染和水流污染,符合發展生態農業經濟需要遵循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我國作為農業生產大國,需要牢牢把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的原則,推動農業科技的創新研發,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確保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