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
摘要:本文對法國美術學院藝術形態學的起源、教學方法及平行學科等方面進行了論述,通過形態學的思路,引導藝術創作者嘗試一種新的造型方式,并延展為一種審美觀念和一種體驗世界的習慣。培養形態學審美思維是學習課程的最終歸宿,材料、形式、技法等僅作為其表達媒介。
關鍵詞:法國美術學院 ?藝術 ?形態學 ?探析
中圖分類號:J0-05
一、形態學課程實踐
參考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英國等多個高等藝術院校形態學教授、教師課程,因專業不同稍有變化,經歸納如下。
(一)形態學課程設置
歐洲各藝術學院形態學教學內容以年級為限,開設三門課程(本科三年)。學院通常在三年專業課前安排一年藝術基礎教育(課程內容相當于中國大學一年級),所教授內容為人體繪畫,并非人體形態學,其后三年所教授內容為:人體形態學、動植物自然形態學、空間與想象形態學。
1.人體形態學(繪畫)
大學美術專業均開設人體繪畫課程,均是以素描觀察寫生為主。形態學人體課屬于繪畫寫生的一部分,藝術性與創作性的追求與任何藝術形式一致,其區別于造型繪畫課程的最大特點是:以理性的態度,在掌握一定解剖學知識的前提下,探索只決定形態的要素,對體積、形體進行幾何的、機械的概括,想象分析身體的形變,并游弋于形狀維度的玩索。形態學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應始終以理解形態為最高目標,是一門側重意識的課程,對表現手法沒有過多要求(西方形態學教授對學科要求不盡相同,但以理解為目的得到決大多數形態學教師共識)。無論是機械式的、抒情式的、個性化的表達,都可以為理解形態服務。在形態意識的前提下,學生或藝術從業者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運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現方式,為個人藝術能力提高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態學與解剖學、透視學、仿生學有巨大關聯,需要互相學習借鑒。其中人體形態學因其繪畫內容和學習題材與解剖學有部分重疊,常被誤認為其就是解剖學。其實不然,形態學的建立的確受到早期解剖學影響,但其研究的方向、廣度與解剖學有著天壤之別。從目的上看,二者本質的研究方向是完全不同的。解剖學是對客觀實在物質的探索,即“有什么”,是對具體對象的分離、解析,以冷靜的科學態度不斷地細化剝離并認識、了解對象的過程。我們可以從醫學解剖插圖中發現,其并不過多的涉及形狀層面的玩索,只是以絕對冷靜的態度去認知現實。而形態學與之相比則要感性得多,在繪畫中只要符合對形態的探索這一目的,可以由繪畫者本人加入適當的想象、重構、組合,其呈現的畫面張力與想象力是解剖繪畫無法企及的。雖然二者觀察繪畫的題材相同,又同為寫實繪畫,但這種“科學的”繪畫與科學的繪畫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另一種觀點認為,人體形態學應分為兩個部分:外部的與內部的。關于內部部分我們習慣歸類為解剖學范疇,而外部則是不需要嚴謹的形態學部分。外部形態學依然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表層與里層。我們可以從表層形態看到人物的衣著、體格、健康以及特點,而里層形態則需要藝術家不斷審視、欣賞、判斷、糾正與謳歌。
2.人體寫生
(1)人體常規寫生(5分鐘至10分鐘)
人體以精煉的幾何形體概括,側重練習人體比例、動態,可進行一定程度的細致刻畫。在快速寫生的情況下練習身體局部的造型深入、局部骨骼結構、局部肌肉群結構、局部深入刻畫。相同姿勢的人體與著衣速寫對比,理解服裝表面形態,為想象繪畫提供經驗。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繪畫技法,使用不同繪畫材質,如水彩、水粉等用媒介調和的帶有色彩關系的色彩顏料,色粉、彩鉛等帶有色彩關系的色彩速寫材料,鉛筆、炭筆、水筆等常用素描材料,作為課堂最常見的寫生方式,可根據課程需要進行有側重的練習。
(2)人體快速動態寫生(5秒至30秒)
人物以簡單線、面概括,側重練習人體比例、動態。模特動勢盡量夸張,快速精準抓住第一視覺感受,為深入刻畫做準備。多個動態的集中練習多用于課程開始時適應繪畫節奏,或緩解學生因繪畫時間過長形成的視覺審美疲勞,緩解學生沉迷于細節刻畫而喪失繪畫節奏時。
(3)人體持續動態寫生(模特保持勻速運動,持續10至20分鐘)
本練習難度較大。觀察對象始終處于運動狀態,意味著繪畫者的每一次觀察都與上一次存在差異。繪畫者可以在同一構圖中畫出模特的主要動態(這是一種動畫關鍵幀或延時攝影的效果),也可以畫出一系列觀察到的動作(參考藝術家埃德沃德·邁布里奇 Eadweard James Muybridge)。這個練習鍛煉學生的瞬間觀察與瞬間記憶能力,并從中做出篩選,創造出一種非靜態的繪畫感覺,是打破長期素描節奏的一種嘗試。
(4)人體多角度寫生(模特每3分鐘變換一次動態,共變換10次)
模特在一段時間內持續變換動態,繪畫者也可以隨時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角度進行創作。與前一個練習不同的是,每一次的變化都會相當劇烈。在一個練習階段里,繪畫者必須將自己看到的多個姿勢安排在同一個構圖里,于是繪畫的隨機拼接或選擇拼接便產生了。隨即拼接是一種完全偶然的、抒情的繪畫,類似于超現實主義的荒誕繪畫(參考藝術家漢斯·貝爾默 Hans Bellmer)。選擇拼接是以模特的前兩個動作為參考,腦海中預先規劃出想要完成的人物動態,之后的一系列模特動態只起輔助作用,繪畫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取模特姿勢中適合自己作品的身體部分進行描繪(參考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 Auguste Rodin)。
(5)人體注意力寫生(3分鐘至8分鐘)
在極短的時間內觀察模特并繪制其基本體態。與此同時,繪畫者憑借直覺感受選擇一部分身體重點描繪。這部分可以是個人最感興趣的、最有沖擊力的、最奇怪的、最具情感的等等。這個練習意在訓練感性繪畫和畫面表現力,同時對提升重點觀察能力極為重要。
(6)人體局部寫生(5分鐘至10分鐘)
選取具體部位深入刻畫,從造型角度、解剖學角度或形態學角度描繪觀察對象,常用于幫助理解復雜結構,如手、腳、頭部等。
(7)人體換位寫生(10分鐘至20分鐘)
在常規寫生的同時,為了調動腦力想象與理解,經常會加入這個練習,要求繪畫者固定所在的觀察位置,去想象并繪畫其他位置觀察到的人體,可以與本位持45度、90 度、180 度角做此練習,也可以繼續提高難度,在水平角度換位的同時加入俯視與仰視角度。通常在想象繪畫完成后,要求繪畫者來到其想象的位置再次觀察模特并進行比對修改。
(8)人體觀察盲畫(1分鐘至20分鐘)
這是一個反形態學的繪畫練習。模特可以伴隨音樂進行一系列的持續動作,繪畫者同往常一樣觀察人體模特,但要對畫面與操作部分進行遮擋。繪畫者只需認真細致的觀察模特,憑借直覺進行繪畫,用直覺、情感代替眼睛與手形成的經驗默契,同時可以嘗試忘記所學習的形態學知識,以另一種全新的眼光審視人體。這種直覺經驗的感性練習既可以緩解因沉浸形態學而陷入的觀察疲勞,還可以從相反的藝術角度加深對形態學的認知。
(二)人體想象
1.抽象圖案想象人體(5分鐘至10分鐘)
給出一個抽象圖案或涂鴉,以此圖形為參考,根據形狀特征或以此圖形輪廓想象繪制一個人體動態。與下一個練習結合,訓練具象與抽象的相互轉換。抒情圖案與幾何圖案,是形狀隨機化與規則化的兩種狀態。這兩種形狀狀態既是反應客觀對象的美學升華,也可以是開啟具象聯想的符號鑰匙。對于練習與體驗者來說,這是一種觸及美學本質的純粹藝術化的藝術。
2.人體轉換抽象符號(3分鐘至30分鐘)
在模特擺出一個動態姿勢后,繪畫者潛心觀察,借用想象將人體抽象為一個抽象符號或圖形,可以是線性的、幾何的、無序的、混合的……在一定數量的練習中,繪畫者應嘗試在這些符號間建立一種聯系(參考象形文字、符號和圖騰),形成一個系統的符號組。這些抽象符號在沉淀一定時間后,也可以將其用回上個練習,再次具象化。也可以和其他做過同樣練習的繪畫者交換符號,并完成上個練習,使之具象化。在再次具象化的過程中,并不僅限于具象為寫實人體,可以是風景、動物、故事等更具想象性的內容。
3.人體常規想象練習(5分鐘至30分鐘)
形態學想象繪畫最常見的形式,可限定繪畫主題,如完成一系列帶有故事性的連續動態,或擬定一個特點場景的瞬間情況等。這個練習內容寬泛,可靈活填充業余時間,繪畫者可專門準備一本畫冊以供隨時練習。
4.人體動態組合練習(30分鐘至2小時)
可根據個人興趣規定特定主題,完成一系列大動態的組合人物(參考神話題材、科幻題材等),其中遠、中、近景的安排可以訓練繪畫者對透視和構圖的理解。
5.人體局部想象練習(5分鐘至2小時)
通過對模特的局部觀察,利用重構、想象等手段,將這一特定部位轉化為風景、微觀場景、未知環境等帶有幻想性的創作。
(三)人體理論
教授基礎人體解剖學知識:人體比例、骨骼結構、肌肉結構、運動原理、體態形狀、比較解剖等。通常出現在課堂的開始與結尾,課堂開始講解理論可以為后續的課堂練習提供方向,課堂結尾教授理論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消化時間,為下一次課堂練習做準備。為了保證學習效率,理論教授盡量避免冗長,一次通常不超過30分鐘。
二、動植物自然形態學(繪畫)
動植物形態學生物學范疇包涵四大項:解剖學、細胞組織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和發育生物學。其中解剖學與比較解剖學對動植物美術形態學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形態學的理解與想象提供科學依據。
相較于人體繪畫寫生課的可操作性,動植物繪畫課程很難直觀接觸研究對象。無論動植物,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觀察的范圍和種類都十分有限,因此授課中不得不使用大量圖片。相較于最直觀的觀察,這樣的間接觀察方法只能是無奈之舉,如有條件,自然博物館與動物園的實地寫生課可以一定程度的彌補這種不足。在博物館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對自然形態學起到重要作用的三方面:自然知識體系(系統與直觀的動植物分類為學習者提供清晰的脈絡);動植物標本(真實直觀的形態學范本,彌補了圖片和教條的不足,可以提供最直接的觀察);比較解剖(博物館提供的相當數量的解剖學知識,學習者可以通過它們理解動植物內部結構)。
人體形態學與動植物形態學均屬于自然形態學,它對藝術從業者不斷豐富世界觀和閱歷,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養分。相較于人為形態學,自然的形態體現更多的是不規則與不確定。然而自然中還存在著比上述研究對象更多變的物質,例如水、煙等。它們的存在是有形的無形。狹義形態學因無法總結其形態規律,將其定義為反形態學。在上述的練習中,我們曾經從意識層面有過反形態學練習的事例,但相較于反形態學的物質存在,先前的練習不能算作是對形態研究本身的探討。在形態學物質化的理解上,反形態學物質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觀察對象。在抽象繪畫、抒情繪畫、直覺繪畫等方面,反形態學物質往往為其提供靈感。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加入適量的反形態學練習(例如水的觸覺感知繪畫:用直覺感受水的流動、體積、觸感,并以非理性的、抒情的繪畫將其反映出來)。
三、空間與想象形態學
這個板塊屬于形態學中的非自然部分,特指由人的主觀審美引導所創作的為人類審美或實用服務的空間與形態。自原始美術至當代美術,對人為形態的美術探索始終貫穿其中。由人的主觀感受與生活經驗歸納出的非自然圖形,是人類擺脫自然束縛,對美學做出的最大貢獻,同時也是人類區別于一切地球生物,唯一可以以純粹反應主觀意愿,創造制作反自然美學作品的動物?!皵祵W、幾何、規則、圖案”等思維概念被人類掘取,利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影響人類審美不斷發展,成為與自然形態美學相對比的一種完全不同的美學體驗。形態學的人工部分并非以純粹美學為出發點,而是附有明顯的實用意義。設計美學中承擔實用功能的相當一部分構造取決于形態。與科學相結合的人物形態學設計決定了人類活動中產生的一切制造物的外形與結構,例如建筑的空間結構、工業運輸載具的外形與布局、生活用品造型設計等。
空間與想象形態學課程內容寬泛,與科學中的部分學科有聯系,學習者并不需要刻意的深入學習與之聯系的科學學科,但廣泛的涉獵有益于提高自身的想象與設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亞杰.幼兒裝置藝術的教育實施探析[J].特立學刊,2016(04).
[2]金多.互動裝置藝術介入婚禮空間設計研究[J].西部皮革,2019(13).
[3]陳瑋文.幾何圖形在新媒體裝置藝術中的應用與表達[J].藝術教育,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