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瑤
摘要:本文以藝術心理學的視角為出發點,以審美體驗問題的研究為核心,梳理了不同流派的學者對于審美體驗問題的觀點,以及近些年來學者們如何運用新的研究技術及手段探究審美體驗的問題,對審美體驗的發展進行概述。并且,對已有的國內外關于審美體驗的研究進行分析述要,同時對審美體驗進行詳細的概念界定。
關鍵詞:審美 ? 審美體驗 ?藝術心理學 ?神經機制
中圖分類號:J0-05
審美作為人類獨有的高級功能廣泛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之中并對其產生影響。那么,到底何為審美?在不同學科背景的視角下,關于審美的界定有所不同。美學領域認為,審美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精神活動,也被叫做“審美活動”,通過人創造、發現、感受、評價等過程形成審美,在人的精神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教育領域的觀點是,審美分為狹義審美和廣義審美。從狹義上來說,審美的主體是藝術家,他們在本能與認知的基礎之上,體驗與審視人類社會和大自然,取得精神上的愉悅,在這個過程中挖掘、獲得、創造審美;從廣義上來說,美學的所有內容都可以稱為審美。心理學領域認為,審美是一個認知過程,他們通過實驗操作,指出審美的本質意義是審美體驗活動,審美情感的誕生受到了審美主體的影響。
一直以來,關于對審美問題的研究各個學科采用不同的視角及研究方式。用思辨的方式來研究關于審美的問題一直是傳統美學的研究方法,在黑格爾所著的美學第一卷中,他認為美本身應該理解為理念,一種確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在文學范疇中認為審美是一種形而上的樣態,主體以其真我狀態,通過純粹直觀追尋絕美進而獲得純樂。而從心理學的視域下來看,精神分析、格式塔、行為主義、信息處理和人文主義是對美學產生重要影響的流派。這些心理學流派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了審美心理體驗的相關問題。
一、審美相關概念界定
(一)審美
從藝術心理學學科視角來看,審美主體的情緒和認知發生不斷的改變,在這種變化中,審美主體能夠獲得美的情感,取得美的知識,這一整個過程稱作審美(Leder,2014)。(Chatterjee,2011)指出,審美的過程涵蓋了感知、加工、回應這三個過程,其屬于情緒結合認知的過程,在情景和對象相互作用之下,產生了愉快的感受。本文將審美界定為既是一種認知活動,同時又是伴隨著情緒的一種情感活動。
(二)審美體驗
從藝術心理學學科視角來看,審美體驗是指由對一個物體的審美處理所引起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組成(Leder,2004)。在審美體驗過程中,包括了一種特殊的主體-客體關系(Cupchik,1996)認為審美體驗是一種心理過程。本文將審美體驗界定為一種心理過程,其中既是一種認知過程,又是一種情緒并且伴隨著不斷升級的情感狀態。
二、國內外審美體驗研究情況
(一)國外相關研究
20世紀初不同心理學學派的研究者分別對審美體驗問題進行不同角度和層次的探究。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其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創立人,其在解釋審美體驗活動時,認為應該采用無意識和動態理論進行敘述。在弗洛伊德的觀點中,審美的感受是性欲的滿足,人類無意識的行為是審美的體驗的源頭。在解釋心理學理論時,他借助了神話故事和藝術原理,并認為審美的深層結構需要由無意識的理論來解釋。精神分析把藝術活動看作人類性欲的升華,認為其是一種特殊活動。榮格對弗洛伊德強調性動機的理論產生了懷疑,他用“集體無意識理論”對藝術功能進行闡釋。
行為主義學派對審美活動的研究思想主要表現在:行為主義強調對外部可見行為的研究,采用刺激一反應公式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忽視對意諷的研究,其在研究審美體驗時,僅研究觀賞者對藝術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程度以及觀賞者對藝術品的生理性反應。行為主義者伯萊因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審美喚醒理論。
阿恩海姆作為格式塔學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深入研究了審美體驗活動,他主要從視覺藝術角度出發,他認為用“力”來表達對審美對象的感知是一種特殊的審美觀念,這種表達創造了人們早期情感在當時藝術創作和審美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該學派運用形式心理學和知覺理論來理解和解釋審美體驗。
信息加工心理學主要探究審美的生發過程和現象,認為審美屬于內在的期待模式的一種,由審美主體觀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產生,一旦這種期待匹配了審美主體的期望,它會產生一種愉快的情緒。
20世紀50-80年代,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學派的代表,他認為美學是一個人的高層次需求和崇高的價值觀,并且把美是自我的反映,審美能夠完成于創造潛能中持續超越自我,屬于最高層次的心理體驗。馬斯洛指出,高峰體驗在審美體驗中最易發生,本質上來說,審美體驗就是自我實現的間歇插曲。
21世紀初,隨著技術手段不斷的發展更新,人們逐步借助腦電圖(EEG)、腦磁圖(MEG)等探索在審美時人腦的活動及狀態。Zeki,Livingston和Ram Chandran三位神經科學家分別在視覺分區和視覺藝術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Zeki不僅清楚地定義了每個視覺皮層的專有功能,而且還分析了每個視覺皮層之間的信息連接路徑。
不同學者建構出有關審美體驗的模型。如,Leder等人首次提出審美加工模型對個體審美時所涉及的心理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解釋了在審美過程的不同時間階段內,信息是如何在不同心理成分之間進行加工的,在他的審美欣賞和審美評判模型中包含了審美體驗的特征形成以及其中的審美認知加工過程;納達爾(Nadal)解釋了藝術審美體驗的心理和神經原理,利用審美過程中信息加工的組合模式,最終發展出了審美偏好的初步機制;Markovic展示了對一個物體的審美體驗的認知、注意和情緒方面之間的兩個功能關系階段圖以及四種平行的審美信息處理流程模型。
(二)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關于審美體驗的研究跟國外相比雖然有所滯后但也在不斷發展,研究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關于審美體驗的問題,大致聚焦在審美體驗過程中情緒及神經方面的研究。
運用實證的方法對審美和美育進行系統探究的為我國心理學研究者劉兆吉,他出版了第一部實證研究著作《美育心理研究》(劉兆吉,1993)。隨著該著作的問世,國內研究人員也相繼開始運用實驗探究手段對審美心理問題進行系列研究。
在情緒方面,陳麗君等(2012)冤種的情緒與審美之間存在的聯系,進一步分析的種類和風格不同的審美圖片可能引起的不盡相同的審美體驗,并進一步說明了審美體驗與積極情緒之間的異同。另外,一些學者提出審美體驗也被稱為審美情感。情感是指:客觀外界事物和主體之間需要關系的反應,由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和生理喚醒三部分組(彭聃齡2004)。
在與神經相關研究的視域下,丁曉君和周昌樂(2006)詳細介紹了國外研究者關于審美神經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現代的經驗方法,說明了審美研究的意義,并對審美研究的意義進行確定,進一步分析了審美問題和審美主體中具有的規律,以便為后續的研究者提供證據。
王乃弋、羅躍嘉等(2010)對認知神經的模型和腦成像的研究進展進行闡述,詳細介紹了美學的研究范式,討論了審美活動中所使用的刺激物,實驗任務的類型以及提出的審美研究方法,并使用更精確的實驗來區分不同審美問題維度的神經機制。
黃子嵐等(2012)從認知加工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審美心理的神經機制,詳細介紹了外在審美認知過程、具身審美認知過程和大腦區域,他們參與了審美經驗的加工,并建議我們今后從更廣闊的審美形式的視角來研究審美神經機制,對審美體驗的動態性和審美產生的時間過程進行研究。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一)國內研究現狀分析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關于審美體驗的概念界定,從中發現,審美體驗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其中既有認知的成分又含有情緒的成分,并在由審美主體體驗過程的深入而引發審美情感。因此,國內研究者首先梳理了心理學的重要理論、美學體系及審美心理的特征規律,同時借鑒認知神經學科的研究手段,梳理了西方關于審美體驗的研究,并探究了審美研究范式、審美的認知加工過程、美感體驗與積極情緒的關系及對國外研究者所進行的審美神經機制和實證方法進行介紹。
從出版的專著上來看,心理學研究者劉兆吉(1993)所出版的實證類研究著作《美育心理研究》逐步的揭開了關于審美問題的面紗。此后,運用實驗法對審美心理進行研究逐步成為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之一。趙伶俐和黃希庭(2004)所著的《審美概念認知:科學闡釋與應用》一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對審美概念認知的科學進行詮釋,下篇介紹了審美概念認知的實證研究,意圖用科學化的程度探求審美的本質。
從已刊發的期刊來看,趙伶俐和黃希庭(2002)從實驗探究的角度出發,在理解定義審美概念時,使用了人格心理學進行研究,并進一步探討中學生創造思維與審美概念的關聯性;丁曉君和周昌樂(2006)詳細介紹了國內外研究者研究審美的方法和審美機制的最新成果,進一步闡述了審美研究的現實意義;王乃弋和羅躍嘉(2010)等在區分審美各個維度的神經機制時,使用了先進的研究方法,對腦成像的研究進展、認知神經模型、審美的研究范式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張衛東(2011)等概括了大腦功能和審美心理之間存在的聯系,并分類了西方神經美學最近的研究成果;陳麗君(2012)等探索了審美與情緒的關系,主要論述了審美體驗與積極情緒的差異和聯系;同年,黃子嵐等梳理了審美心理的神經機制,以認知加工的過程為主,詳細介紹了審美體驗過程中加工時所波及的腦區;蔣存梅及趙懷陽(2019)以審美心理理論為基礎,通過采用電生理(EEG)手段,考察大腦在知覺音樂形式美過程中腦電波的變化;周璨,周臨舒及蔣存梅(2021)對音樂愉悅度的神經機制進行探究,研究結果表明多巴胺的傳遞被證明與音樂愉悅度存在因果的聯系。
綜上所述,通過對國內文獻的梳理不難發現,從最初將心理學理論運用到美學研究中,到引用實驗方法探究審美與思維的關系,再到研究者逐漸關注審美過程中的認知過程、情緒反應及研究方式的概括總結,最后借鑒認知科學的手段揭示一系列與審美心理相關的問題。這些均說明,國內對審美研究的重視。審美研究的飛速發展進一步證明了,研究者不單單只停留在傳統思辨的模式,但國內對審美體驗的研究仍是在引進國外實驗研究方法和實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尚處于實驗基礎研究的階段,對審美體驗的研究還不夠全面透徹。
(二)國外研究現狀分析
因為審美是一種帶有主觀性的特殊體驗,并且其主體是人類,所以審美體驗產生時不只是涉及單一的方面,是生理、認知、情緒、神經等方面共同聯動發生的。國外的研究者不斷對審美體驗過程中大腦的認知加工過程、神經機制及關系進行深層次探究,他們借助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手段,如ERP(事件相關腦電位)、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研究手段為審美體驗提供了更精確的解釋以及更寬泛的研究視角。通過不斷的實驗,審美體驗的問題逐漸被加深和理解。
2001年,Solso首次用腦成像實驗對一名職業肖像畫家和另一名普通受試者進行了測試,證明職業畫家比普通受試者具有更強的視覺感知和感知分析能力。
2004年,Vartanian和Goel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在審美體驗中進一步研究了認知和情感的作用。研究實驗發現,受試者在審美偏好過程中激活了負責情緒和獎賞的幾個大腦區域。
2007年,迪奧及加萊賽探索了受試者在審美體驗上,視覺藝術作品和大腦區域的神經機制之間的關系。實驗的第一階段指出了審美體驗的產生和主觀審美判斷以及客觀審美價值存在聯系,并且這個過程具有多層次性。
2009年,Cupchik等人探究了在審美過程中認知及知覺處理的作用。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受試者的左側前額葉激活程度更大。這意味著自上而下的認知控制對于美感的定位是非常必要的。(Cupchik,2009)
2014年,Vartanian和Skov利用元分析的方法探究了視覺審美會激活視覺皮層的相關腦區。部分腦區的參加對視覺審美刺激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進行加工。
綜上所述,國外以實證研究居多,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前沿的學術視角揭示關于審美體驗問題的研究,但缺少理論層面的論述與闡釋。
四、結語
雖然國內對審美體驗的研究還處于實驗基礎研究階段,對審美體驗活動的研究還不夠全面,但突破了傳統美學的思辨方式,站在藝術心理學視域下,借助國外研究者對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手段,為審美體驗活動問題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國外以實證研究居多,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前沿的學術視角揭示關于審美體驗問題的研究,但缺少理論層面的系統論述與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