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因
摘要:“留白”是經典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展覽形式設計的常用元素,具有突顯、銜接、強化、裝飾等功用,是展覽的有機組成部分。留白藝術在“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中的運用,突出了該展覽的主題和重點,在提升其美感的同時,輔助其達到了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留白 ?展覽 ?毛主席遺物
中圖分類號:J0-05
一、什么是“留白”
“留白”本是中國傳統繪畫、書法藝術中一種十分常見而且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主要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有意留下空白的部分,以此烘托畫面、營造氛圍、傳達情感,從而展現出留白不空,有無相襯,虛實相生的藝術境界。它還有一個優雅的別名叫“余玉”,即“以布白凸顯靈動,以虛空詮釋豐盈”。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留白”逐漸被引入到設計的各個領域,并且得到廣泛應用,成為設計藝術中不可缺少的構圖元素和表現手法。大到諸如城市、鄉村風貌的規劃設計,小到諸如標識標牌的細節設計,無不流行著留白的美學。即便是在博物館界的展覽設計中,也同樣行走著留白的趨勢。
對博物館的展覽來說,留白既是形式,也是內容。它貫穿于整個展覽場域,具有輔助展示、起承轉合、增強效果等作用,是展覽的有機構成部分,一般體現在展覽的空間、立面、背景等方面上。
從展覽的角度來說,通過疏密有致、繁簡得當的留白,可以將展覽各個元素有節奏有秩序地組合陳列,留空而不空,有間隔而不分散,從而展現出展覽意到而形不到的美。從受眾的角度來說,適當的留白便于觀眾分清主次,抓住要點,獲得視覺上的享受和美感,或心靈上的放松。尤其是在如今壓力大、節奏快的時代,終日奔忙的人們更加向往簡約純粹的生活模式,也更加喜歡化繁為簡的處理方式。在展覽中運用留白藝術,可以有效地減少紛繁復雜、冗長無用的信息的堆砌,避免展覽各個層面的過度填充;同時,也有助于營造相對舒適、清爽的觀展氛圍,以緩解觀眾的局促感和緊張感,給他們帶來片刻安寧,留下呼吸的空間和凈地。下面以“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為具體實例,探討留白在展覽中的運用和作用。
二、留白在“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中的運用
“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是一個依托遺物展現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崇高風范的專題展覽。從2008年開始,該展在湖南韶山固定展出,十年后歷經全面提質改造,于2019年重新對外展出。改造后的展覽,在以陳列實物為主的基礎上,大膽地采用了大批量、大面積的留白設計,包括空間留白、立面留白和背景留白等。
(一)空間留白
通常來說,“構成空間的基本要素是點、線、面。點是所有空間的原生要素,其他要素都是從‘點這個基本要素派生出來的”。點的運動構成線,線的運動構成面,面面折合相疊形成體,體便是空間的量度。但在實際的觀展過程中,觀眾無法看見概念性的點、線、面,卻能通過造型、規模、色彩、采光、材質等感知到展覽的空間。而空間的留白,是指留白而不白,并不是什么都沒有。在“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中,存在多個空間,按照內容的編排分,則有1個序廳、5個單元、1個尾廳。從序廳到尾廳,每個空間相對獨立,又與下一個空間自然銜接過渡,并統一于整個展覽空間中。空間展示的主角是毛主席遺物,但又不是一味地展示遺物,在空間與空間之間做到了適度“留白”,比如設置了水景、竹林、明窗以及分別以梅、蘭、竹、菊銅雕為點綴的休息區等。這些由清水、綠植、銅雕等元素裝飾的空間,看似與展覽主題無直接密切的關系,卻是展覽的必要部分,有助于增強空間的透氣性,減少觀看的壓抑感。它們猶如樂譜中的休止符,為觀眾留下了休憩、思索、回味、調適的空間。
(二)立面留白
“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展示的主體內容分為五個部分,主要圍繞勤政、清廉、博學、重情、雅趣等方面敘述展開。五個部分的立面都以大面積的灰色統領,去掉了繁瑣多余的裝飾性語言,選擇了大量留白,把視覺焦點和中心位置留給了主要展品。立面上所有的照片,幾乎都采用較小的尺寸,并且都整齊劃一地安裝在適宜觀看的高度,其中,最大的一張照片只有115厘米(寬)*80厘米(高),其余的都只有52厘米(高)。觀眾只要走進展廳,便能很快感受到立面上的空,迅速捕捉到中心展品。
(三)背景留白
“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兼具“紀念”與“博物”的特點,核心展品是毛主席遺物。出于文物保護和安全以及方便觀眾近距離觀看的需要,絕大部分遺物都采用入柜展示,因而展廳使用了大量的展柜。所以,背景留白更多的是指展柜中的背景留白。為了不喧賓奪主,展柜里重點文物的展示,只用極少的輔助展品,甚至不用,同時,注意運用暖色系的背景色來突出展品。五個主體部分的展柜背景的色彩運用緊扣部主題,分別采用橙色、藍色、綠色、紅色、黃色,與展墻主體“灰”形成對比,增強了展廳色彩的靈活度。
留白在“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中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還有諸如圖文編排的留白之類。但是,所有的留白遵循了對比、和諧、統一、規律等設計原則,避免了展覽過于擁擠或空洞,取得了“滿”與“空”之間的平衡。
三、留白在“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中的作用
(一)突出展品,以物引人
一般來說,一個展覽吸不吸引人,關鍵是要有亮眼的“物”。這個“物”是展覽畫面的中心,是吸引視線的點。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離不開留白的輔助作用。丹麥心理學家Rubin(魯賓)曾設計了一款“人面-花瓶圖”(Face-vase Illusion),解釋了“圖形-背景”理論,說明圖形比背景更具有突顯性,“在認知中占優勢,是最為明顯的成分,成為注意的焦點”,而背景突顯的程度較低,可作為參照,具有某種描繪圖形已知特征的作用。在展覽中,展品類似于圖形,留白則類似于背景;展品位于留白之前,留白具有突出展示展品的作用。“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中充分地運用了留白手法。通過大量的留白,有效地避免了機械地羅列、堆砌展品的傾向,實實在在地將“物”推向觀眾眼前,突出其中心地位,詮釋了什么叫“物以稀為貴”。觀眾參觀時,也不會被過多的展品分散注意力,或無所適從。在隨“物”移動時,把握展覽的主次、重點,實現人與物的“對話”,同時,也不至于出現視覺疲勞或審美疲勞。
(二)烘托主題,以情感人
展覽主題需要整個展覽的內容與形式相互配合來予以支撐和詮釋,同時也需要“留白”。“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是一個緊扣時代脈搏,吸收最新理論和研究成果,精選千件左右毛主席遺物進行展出的展覽。它通過陳列一件件具有代表性的遺物,意在向人們展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勤、儉、廉、親、清的生活準則”,以及開國主席毛澤東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雖不是該展覽的唯一主題,卻是該展覽最想要傳達的主題之一。毛澤東作為從農村中走出來的人民領袖,畢生反對奢華萎靡之氣,始終堅持節儉樸素的作風,得到了舉世的公認和人民的尊重。所以,與之相匹配的展覽風格,應該是莊重、簡樸的。改造后的“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恰恰運用了極簡的陳列語言,大膽留白,使得整個展廳不炫目、不奢華,內容的重點、亮點突出,氛圍低調、沉穩、莊重,形式簡約、質樸、淡雅,于極簡主義中再現了偉人事跡、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展覽是一個十分純粹干凈的精神空間和風范場所,好似無聲勝有聲,能讓觀眾迅速沉浸、清靜。觀眾只要用心體會和感受,便能從展覽中見人、見事、見情。
(三)優化布局,以美動人
在展覽設計中,留白是為輔助觀眾參觀和接收展覽信息服務的。留白的運用,可以將各個展品組織起來、承接起來、串聯起來,從而優化展覽的布局,增強展覽的畫面感,營造展覽的審美意境和氛圍。留白對展覽來說,不止為傳達信息,還為傳達精神情感、提升美感,在整個展覽場域中起著突顯、引導甚至引人入勝的作用。在“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中,從空間的規劃設置,到具體的展品組合陳列,都充分引入了留白的元素,各個方面彰顯了展覽的形式美。例如:主體空間與輔助空間、展品空間與休閑空間相輔相成,動靜結合,自然過渡,在開闔轉折的語言中,營造了曲徑通幽的靈動態勢,彰顯了空間的節奏與韻律美。立面與背景的留白,簡潔而不簡單,充盈而不夸張,保持了適度的比例和尺度,處理好了以“物”為中心、靠“物”說話的主從關系,實現了展覽版面的均衡與穩定。沒有變化的布局,讓人感到單調乏味;沒有規律的布局,同樣讓人感到混亂無趣。“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努力避免了這兩種情況。不同形式的留白有規律地穿插在展覽的各個層面、各個細節,與空間、展品完美交融、相生相長,從而使展覽于變化中不失統一,更加鮮活、立體、形象,彰顯了形式美的氣蘊和韻味。觀眾在觀展過程中的每一次停頓,每一次前行,猶如奏響美的樂章,將展覽的美盡收眼底。
(四)節約資源,以簡育人
作為社會公認的第二課堂,博物館、紀念館對國民的素質教育和精神教育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們直接影響著觀眾的參觀行為和思考。自古以來,勤儉節約是良言良訓,無論是一人還是一家一國,唯有勤儉節約方能行穩致遠。博物館、紀念館身為社會教育平臺之一,在各項工作中更應帶頭展現艱苦奮斗、艱苦樸素的精神和作風,尤其是在展覽建設上,不應過度追求華美富麗。“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的提質改造,本著簡約辦展的理念,避免了過度燒錢的模式,聲光電等的使用合理得當,實現了用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確確實實將錢花在了刀刃上。在展覽的形式設計中,大量的留白,減少了裝飾上的花費,同時又只將最要緊、最核心的展品展現出來。這樣的展覽,展品不多,卻十分精煉、寶貴,件件都是展現偉人風范的珍品,具有極強的敘事能力;展廳略空,卻精神豐盈,與展覽主題相得益彰。這樣的展覽,節約能耗,低聲吟唱,不以炫奪目,卻以內涵示人、文化養人。它想要向觀眾傳達的是“簡約而不失風雅”的價值觀。
四、展覽留白應注意的問題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簡約辦展已成為眾多博物館、紀念館的潮流風尚。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留白藝術,不是因為吝嗇惜金,而是為了提升展覽的審美價值和共情感染力,更重要的,是為了節儉樸素精神的延續,為了給人們提供寧靜、平和、無限的想象空間和精神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展覽留白有諸多優勢、好處,但是有個問題仍然需要展覽工作者予以重視,這就是:留白不是萬能的,也不是隨處可用的。事實上,在展覽設計中,留白不是展覽的核心要素,不占展覽的主體地位,只是用來輔助陳列展示、強化展覽效果的重要表現方式。這就要求,展覽工作者在展陳工作中要對留白有正確的認識,更要有正確的留白理念。
首先,展覽的留白不同于書畫藝術的留白。書畫藝術中的留白是平面的,而展覽中的留白是多樣的,既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如果將展覽所有的展品比喻成“紅花”,那么,留白就是襯托展品的“綠葉”。這片“綠葉”可以是一塊有色或無色的板子,也可以是一個或大或小的空間等。展覽的留白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空白”,不局限于“沒有”,也不局限于“白色”,一切無指向性信息的、無裝飾的背景、空間都可以用作留白。
其次,展覽的留白應結合展覽本身的性質、定位、目的、布局、受眾等因素來設計,不能一味地為了追求留白的藝術效果而盲目求白。但是,對于歷史展,尤其是事件展,留白則必須謹慎運用。因為,歷史類展覽對歷史的主線、脈絡以及展覽前后內容的邏輯性、承接性要求更高。這類展覽在形式表現上,既要有留白,又要讓展覽內容前后、上下呼應,絕不能隨意斷“章”,因而留白的處理必須把握好度,做到恰如其分。倘若留白過少,就會讓人感到眼花繚亂,難以認清主題,分清主次;而留白過多,也容易讓人產生內容缺失、不知所云、空洞無物的感覺。所以,留白過少、過多,都不是最佳的選擇,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才是最恰當的。
最后,留白應遵循一定規則。留白是渲染和營造作品意境的藝術,也被認為是形式設計美感法則之一。但作為形式設計美感法則的它,應用到展覽中,同樣有著自己的原則。展覽的留白不能是毫無意義、毫無規則的空白,它應與展覽的天、地、墻,圖、文、物等相匹配,保持合適的比例;在以“缺”或“虛”的方式突顯展品、營造效果的同時,更不能打破展覽要素與要素之間的聯系性以及整體風格的一致性。所以,在進行留白設計時,展覽工作者應首先考慮留白能否遵循平衡、協調、對比、統一等原則,能否確保展覽整體與部分的和諧性,能否確保整個展覽場域的完整性、連貫性和通暢性。
參考文獻:
[1]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N].光明日報,2020-12-29(10).
[2]晉潔芳,王啟照.展覽場館空間設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
[3]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218.
[4]龍劍宇,鄒燕舞,劉偉,等.探索革命紀念館陳展新路 “風范長存——毛主席遺物展”改陳大觀[N].中國文物報,2020-03-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