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宜玉 劉婷

摘要: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本文對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文件進行梳理分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對高職院校人工智能專業建設進行了探索與研究,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3 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工智能;專業建設
1 建設背景
1.1 國家發展戰略
人工智能是新時代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國頒布了多項戰略規劃和綱要,全方面指引人工智能的發展。2016年5月,為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個部門聯合發布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該規劃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專業的人才還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要大力推進對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規模化培養、加大對人工智能專家的引進力度,以及加強高校人工智能學科的專業建設等。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該通知指出:“要推動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建設,推動高等院校設置人工智能學科;要加強人工智能專業建設,推進“人工智能+X”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職業院校增設人工智能相關學習內容,培養人工智能應用方向的技能人才,構建人工智能多層次教育體系?!?/p>
2020年1月,教育部等3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提到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建設好實踐實訓平臺,對高校教師開展師資培訓。
通過對以上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是推進傳統經濟向新興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量。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市場對人才需求,推動人工智能專業建設的變革和創新,推動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精準培養產業所需人才。
1.2 產業發展背景
長沙一直緊跟國家發展戰略規劃,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在 2017-2020年落地一大批智能化項目。為了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長沙不僅專門設立部門規劃指導產業發展,還出臺了多項政策,將“三智一芯”作為重點方向重點推進,因此產業基礎越來越雄厚。據了解,長沙人工智能產業領域現有核心和相關企業2400余家,主要分布在基礎層(智能軟硬件等)、技術層(學習算法與智能技術等)、應用層(智能產品與服務等)。
1.3 行業人才需求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市場規模不斷增長,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對專業化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據2020年8月的《2019-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累計人才缺口約有30萬。目前,人工智能領域相關企業人才供給需求主要為產品經理崗、實用技能崗、應用開發崗、算法研發崗。其中,實用技能崗需求量占比最高,達到 63.8%。而據調研,實用技能型崗多為操作類工作崗位,這也正是高職院校培養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方向。
2 人才培養方案
2019年,教育部針對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增設了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于2020 年正式開始實施。目前,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還處于探索階段,還面臨眾多問題:比如缺乏標準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知識體系、現有實驗室條件還不夠完善、缺少專業實踐教學平臺等。
2.1 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合理地定位高職院校人工智能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僅是高職院校進行課程體系設置和有效開展教學的前提條件,也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既要考慮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時代需求,也要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致力于培養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職業操守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人工智能技術服務人才。
(1)知識方面:重點掌握人工智能基礎的相關理論知識,精通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圖像處理的基本理論等知識。
(2)能力方面:具備一定的對人工智能行業技術發展趨勢進行研究與分析的能力,具備企業級應用系統開發能力;具備至少一種主流人工智能開發框架應用能力。
(3)品德方面: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健康個性和諧統一。
2.2 培養模式
人工智能企業在理解產業前沿技術與實踐運用等方面有著天然優勢,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面有著深厚的積累,因此高職院校要構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發揮各自的優勢,與企業形成深層次的教育合作關系,探索可落地操作的合作模式,保證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能夠持續滿足當前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需求。
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我們要遵照“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結合、實踐動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實踐練習與崗位需求相結合”的原則,深入企業開展調查研究,弄清楚企業市場對人才的具體技能要求,將市場需求融入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將生產技術力量融入到教學實施環節中,實現教育與產業的良性互動。同時在校企業合作的基礎上,要推動建設高職院校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實訓基地,逐步形成教學和生產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3 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
人工智能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展開,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應該在夯實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著重引進企業項目與實踐課程,以培養實踐型、復合型的工程化人才。基于對人工智能企業崗位的技能分析,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進行了初步探索設置,如圖1所示。課程體系設置專業基礎課有移動互聯程序設計、數據結構、Linux 應用基礎、人工智能數學基礎等。專業核心課為Python程序設計、Flask Web高級開發、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算法原理、OpenCV 圖像處理、深度學習開發框架等。專業拓展課有人工智能Web開發、項目開發綜合實戰、畢業設計等。專業選修課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語音識別技術、網絡爬蟲技術知識、圖譜技術。
4 師資隊伍建設
要建設好人工智能專業,職業院校必須建設一支專業知識過硬、專業技能精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因為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基礎,只有建設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才能推進人才培養的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第一,要重視人才的引進。學校要積極引進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人才,可以聘請人工智能相關科技企業中經驗豐富、實戰技能過硬的技術專家,共同打造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教學團隊。人才引進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學科研究背景的專業性、年齡結構的合理性、工作經歷的多樣性,有梯度、有層次地推進師資隊伍建設。
其次,要重視對教師的培訓。一方面學校可以定期選送一線教師參加省培、國培等相關培訓,不斷提升教師們的知識儲備和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邀請人工智能企業的領軍人才來給教師做技能培訓,或者定期組織教師去人工智能相關企業進行下企業實踐,從而增強教師對新技術的理解和應用,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學實踐能力。
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建立人工智能網絡學習和交流平臺,使得教師們能隨時學習到最新的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和項目案例。并且平臺可以不定期邀請人工智能領域專家或學者開展線上講座,以最大限度調動教師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及時跟蹤技術動態,掌握前沿技術。
5 結束語
人工智能作為新時代產業發展和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正引領世界發生新的更大的變化,高職院校應積極順應這一時代背景,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建設。本文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闡述,為高職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建設提供一些思路。
參考文獻
[1]丁紫鉞. 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變革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20.
[2]陳義明,劉桂波,張林峰,朱幸輝.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理論思考[J].計算機教育,2020(09):99-103.
[3]宋武,宋艷麗.人工智能背景下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5):36-39.
[4]杜海穎.高職院校信息技術類專業進行人工智能課程設計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0,32(18):235-237.
[5]史倩倩.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0,32(19):246-248..
[6]許朝山. 地方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及優化機制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0.作者簡介:章宜玉,女,湖南長沙人,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軟件技術。
基金項目:該文系長沙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智慧長沙戰略下高職院校人工智能專業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1csskktzc55)的研究成果。